大安全观下的文物安全维度与路径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是人类创造、使用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遗留物,蕴含历史、艺术、科学、教育和社会等多种价值。文物不能被人再次创造,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其长期保存、管理具有一定要求和难度。近年来文物犯罪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文物安全风险压力,文物安全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文物大安全观是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和化解风险的有效之法,通过多维度透视文物安全进而选择合适的路径切实保护文物安全。
  关键词:文物风险;文物保护;文物安全;大安全观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文物种类全、数量多、分布广,文物安全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物安全风险会长期存在,既有建筑类文物防火防盗手段落后等微观问题,也有全社会文物安全观念有待提高等宏观问题。如何全面有效地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课题。
  1 文物大安全观的内涵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与人类紧密相连,由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和当下有一定时间距离的历史物品,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所以历史性和不可重新创造性成为文物的显著特征。这表明文物相对脆弱,一旦破坏无法恢复原真状态,这就要求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尽职尽责、滴水不漏。文物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文物安全,安全第一,没有文物的安全存在,其利用和展示便是无米之炊。
  文物安全是文物和安全的综合概念,涉及文物学和安全学两个领域。在安全学中,“安全通常是指各种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的状态。即安全是指使人的身心不受到危害、感到有保障、太平、圆满等的事物存在于变化状态”①。
  于文物而言,文物安全是指文物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况及其保障条件。这是相对理想的状态,因为文物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或大或小的影响。文物威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而后者的直接威胁性更大。外界不利的人为干扰或破坏会直接导致文物不可逆的损害。文物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文物安全的整体。文物安全首先要确保文物本体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其次有保障其安全的种种条件,包括管理组织、保护人员、保护技术、保护措施和保护物质等。
  文物安全是文物学中的安全技术问题,也是安全学中的专业领域问题,属于安全中的狭义安全,既有安全的共性问题,又有区别于其他安全的个性问题,这并不妨碍利用全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观念即大安全观来指导文物安全工作。“大安全观就是综合安全观,是针对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的各种危害或威胁给予全面、系统的预防和控制的观念。”②大安全观是认识观和方法论,着眼于社会各个领域,高度总结和概括出全面的安全理念,把握安全的本质,以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安全工作。
  文物大安全观是指广泛适用于解决各类文物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是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文物安全理念和实践之法。立足于文物保护领域,本着大安全的思想,进行文博领域安全的专业思考,突出行业特点,兼顾通用的安全思想、技术和管理,创新文物安全思维和路径指导文物安全实践。
  2 大安全观下的文物安全维度
  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大众了解过去提供了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实物见证,对教育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文物安全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风险,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大安全观,未关注到文物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合作性特征,出现了文物损害甚至消亡的状况。有效应对文物安全风险,切实保障文物安全,需在大安全视野下多维度审视文物安全。
  2.1 安全主体的广泛性
  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和安全系统共同组成了安全四因素。其中,人处于核心地位,人对于文物既是保护主体也是危险来源。当下多数的文物安全工作由文物部门负责,在全社会共享文物成果和文化熏陶时,缺乏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文物。在少数文物单位内部,安全也为某个部室或科室管理,其他部门很少参与,“管业务也要管安全”的理念流于形式,最终形成了文物安全保护的点状或块状割裂分布的局面,造成成果共享、保护单行的窘况,不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和文物系统内应合力共行,共建文物安全保护堡垒。
  2.2 安全時间的连续性
  首先,一些文物部门日常检查集中于重大活动、重大节日前的检查,忽视日常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甚至许多安全工作仅限于个别大检查活动。其次是注意事前防范,忽视事故的动态管理。事故是个过程,事中处理和事后应急救援与事前防范同等重要。日常工作在文物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基础上,应强化事故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将文物风险和事故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将文物安全置于历史长时期里考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沿革也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文物安全的历史考察和日常长时段、连续性管理有助于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2.3 安全空间的广延性
  当前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基层文物部门的安全工作主要围绕上级安排部署的任务开展,缺乏主动性,不能因地制宜。近年来,我国文物犯罪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为发案重灾区,清东陵、明十三陵、安阳殷墟等接连发生盗窃盗掘案件,从中可以看出安全空间存在薄弱之处。首先,文物工作在管理范围上集中于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等建筑类文物,管理类别较窄,忽视对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和石刻等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管理。其次,重视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而忽视可移动文物安全,馆藏文物失窃的事件时有发生。再次,着眼于文物本体空间,忽视其拓展空间(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更广范围)的检查和管理。许多古建筑文物毗邻环境杂乱的民居,周边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不规范地用火用电都是易被人忽视的潜伏隐患,间接或直接影响文物本体。   2.4 安全要素的综合性
  安全隐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精细巡查和检查尤为重要,而一些部门的隐患排查工作集中于消防安全,对水气及防盗防抢防爆关注较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文物安全带来新的考验,疫情对游客和文博工作者的身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疫情管控促使文博工作者强化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安全意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安全要素的认知不断深化,不仅仅关注安全人体和安全物质即人和文物,对安全社会和安全系统认识逐渐深入。文物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火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盗、防暴、防入侵、防破坏、文物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疫情防控等诸多内容。
  2.5 安全防范的系统性
  安全防范就是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文物安全防范要从思想、教育、技术和管理组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系统性提高预防文物事故的能力,有效避免事故发生,保证社会生产、生活和文物的安全。在技术方面,人防、技防和物防为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传统防范手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技术防范越来越重要。此外,思想提高、教育教化和组织创新等方面都是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内容。
  文物安全在主体、时间、空间和领域等出现点状、块状和带状分隔的局面,需在大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打造文物安全的全人群、全天候、全范围、全领域的保护格局,形成大安全保护堡垒。
  3 大安全观下的文物安全路径
  3.1 突出文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文物安全作为文化安全中的一环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及影响日益凸显,文物是对历史文化、历史风貌的传承和记忆,其所展示的意识形态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和着重发展的领域。“就国家安全而言,其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影响因素以及核心安全诉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一直隐性存在但关乎命脉的思想与意志安全日益走向前台,成为国家治理与国际竞争的焦点。”①将文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成为国家的战略之策,走文化复兴的战略强国之路,有利于保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扬民族优秀傳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2 增强公众文物安全意识
  在安全四因素中,人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抓好文物安全工作的首要方向就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主要是动员全社会、全民族、各行各业、上上下下提高生命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首先是在生产生活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突出安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核心位置,着力于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预防先行,综合治理各种安全问题。其次提升全民文物安全意识,注重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文物蕴含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坚守文物安全红线、底线、生命线,最终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综合管理、群防群治的文物保护格局。
  3.3 树立综合的文物大安全观
  安全观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综合的、发展的。大安全观是以人为核心的安全观,破解文物安全工作中的种种难题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深化理解安全的人本观、认识观、价值观、纪律观和责任观。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承载体,没有人员的安全,文物安全无从谈起。文物为人创造、被人使用,是过去人类的思想和精神的延续,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可视为历史性的“生命体”。文物安全管理就是保护现实人与过去人的生命。安全管理不仅要管隐患和事故,还要把控风险,注重管理的预防性和超前性。在安全工作中,强化责任观念和纪律观念,认真履职尽责和遵循制度管理规范,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文物安全管控,系统性地消除文物安全管理真空,将综合的文物大安全观落于实处。
  3.4 树立动态的文物大安全观
  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社会要素此消彼长,新旧更替,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从古到今,人类对安全的认识经历了无知安全认识、局部安全认识、系统安全认识和动态安全认识等四个阶段,当下随机性的安全问题频发,必须积极适应文物安全新形势新动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深安全系统认识,跟踪研究安全新技术,采取更加深刻的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并制定可行的措施,为安全防范管理体系的动态化评估机制的建设制订合理的解决措施。”①在文物工作中,应树立动态的文物大安全观,积极开展排查治理行动,提升文物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5 深化国际文物安全交流合作
  我国是文物大国,从古至今流失海外的文物不计其数,追索民族文物和打击文物走私是文物对外交流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下,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将文物安全纳入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探索文物安全合作新模式和新领域,在制定文物安全标准和探讨文物安全的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汲取世界各国文物保护和利用先进理念、方法、材料和技术,推动文物安全国际合作,拓展文物安全国际空间,守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通过人文交流增进互信,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结语
  总之,文物安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也是当前文物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大安全观下的文物安全既需要充分认识到安全主体的广泛性、安全时间的连续性、安全空间的广延性、安全要素的综合性和安全防范的系统性,又需要在实践中将文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突出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公众文物安全意识,树立综合和动态的文物大安全观,深化国际文物安全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文物安全事业稳步有序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外国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反映了其对该倡议的认知与态度,分析相关话语可为中国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交流奠定基础,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摘 要:《故翰林编修文林郎徐君墓志铭》与《明故敕封徐孺人傅氏墓志铭》是新见的关于明代翰林院编修徐鹏与其妻的两合墓志。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家世、生平等,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叙述突出了徐鹏的才学德行、交友情况及其妻傅氏孝养父母、相夫教子、严守贞洁等妇德。这两合墓志为了解明代士大夫的婚姻生育、家庭生活、男性与女性的理想人格,以及认识明代士大夫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交往、官场生态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另外,两
摘 要:2020年6月,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于山海关东罗城外护城河出土,为研究明末火器铸造以及相关历史、军事防御、官员配置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明崇祯;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  2020年6月,山海关区水务部门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中,于山海关东罗城东南角台外护城河处发现一门古炮。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闻讯后立即与施工单位接洽,连夜将铁炮运至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保管。 
年画用木刻墨线版和不同单色版套印而成,部分地区辅以手工彩绘,如杨柳青年画、绵竹年画。年画着色选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用色大胆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视觉。年画创作于作坊
摘 要: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田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地主庄园经济兴起四个方面。首先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这一地区原有农业基础较好有关,其次得益于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注重边郡管理、轻徭薄赋的政治措施,最后最为重要的则是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铁农具的普及推广。牛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得到了广泛普及,两者都为两汉时期西南地
摘 要: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将自己对周围的认知和主观意识融入陶器制作中,创造出了陶塑。各种造型的陶塑是探知古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陶塑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测原始先民的精神思想、生活情感及夙愿祈求。太谷白燕遗址出土了6件小型动物陶塑,造型生动,形神俱佳,对于探索史前雕塑的造型手法、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意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太谷白燕遗址;动物陶塑;功能与内涵  白燕
摘 要: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资源富集、精神标识作用重要。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剧烈,影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黄河文化参与了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繁荣鼎盛、交流转移的全过程,并内化成中华文明的正统核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关键词:黄河文化;山东;区域文化;齐鲁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横贯9个省区
摘 要:结合西汉道教炼丹术的出现,根据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修务训》,分析得出“玄锡”就是锡汞齐的观点。文章阐述锡汞齐发展的三个时期:①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这时期其主要作为炼丹药银使用;②宋元时期,其主要作为“磨镜药”,并促进了磨镜行业的发展;③明清时期,其采用了特殊处理,磨镜的效果反而比战国汉唐铜镜差。  关键词:铜镜;锡汞齐;磨镜药;水银  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铜镜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
摘 要:文章尝试从整个明代时期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材质、取料、造型、工艺等环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成因和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认知。  关键词:明代;玉带;取材;文化背景;发展演变规律;造型纹飾;工艺特征  现在许多专业人士说到明代玉器的造型及玉质特点,多以“粗大明”简单概括,意指明代玉器在用料上不讲究,对玉材、玉质要求不高,同时对雕刻、制作、抛光等加工环节也不甚讲究。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
5月25日下午,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在广汉举行,22家重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相关单位代表参加了集中签约仪式并进行座谈。签约仪式和座谈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主持。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在讲话中提到,多机构多学科聚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今天举行的三星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