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大学:为“沉沦”立碑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的名古屋大学,曾有一位中国人在这里的樱花树下留下浪漫的文学足迹。
  大学的后辈们为他和他的小说立下石碑,作为永恒的纪念。
  这个人,就是郁达夫。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
  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文学碑。
  别看为一个外国人立碑好像很稀奇的样子,
  其实,在这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国度,文学碑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名古屋大学的碑也不止这一座,它们不仅能够铭记历史,
  也更为这个樱花国度增添了些许诗意。
  故土的碑石,异国的文字
  在上个世纪早期,留学日本曾是一股热潮。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东渡,在这里挥洒宝贵的青春,而后满怀理想回国奋斗。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位。1913年,他首次离开家乡浙江来到日本,1915年进入了为名古屋大学前身的第八高等学校(也叫作“八高”)。在这里,他经历了爱情和成长,也经历了孤独和苦闷,后来,他以自己的留学生活为原型,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力作,《沉沦》。可以说,没有当时还叫做“八高”的名古屋大学,就没有这部伟大的作品。
  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当时“八高”的图书馆了。一开始郁达夫进的是医学部,当时的医学书籍大多是德语课本,这就要求学生精通德语,老师也鼓励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多读德国文学作品,以便更熟练地掌握语法和词汇。郁达夫为此开始阅读德语原著,没想到,这一读就爱上了。他几乎天天出入学校和当地的图书馆,馆内所藏的席勒、海涅等作家的原著,都被他翻来覆去看了个遍。读完德语书还不够,他还“顺便”将其他欧美国家的名著也一并读了。郁达夫的嗜书如命因此出了名。据说当时名古屋大学一位死板的图书馆员,因为佩服郁达夫读书成痴,竟然愿意为他破例——想一想日本人的严谨性格就能知道这种破例有多么不容易——让他在每晚图书馆关门后,能够把藏书带回宿舍,第二天再归还。因书结缘的郁达夫和这位图书馆员后来竟然成了忘年之交,1919年郁达夫回国时,这位书友亲自赶来码头为他送行,成为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在名古屋读书的岁月让郁达夫爱上了图书馆。1920年秋,郁达夫再次赴日,来到东京帝国大学留学。这一次,他又在这里的图书馆留下了赫赫声明。因为他借书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一本一本地借,读完了一本再借下一本;郁达夫却是按照图书馆书架上标记的类别,一排一排地借,从第一排借到最后一排,一个书架借完了再借另一个书架。这种豪气冲天的读书法在东京帝国大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于当时常常借书给他的管理员,在40年后回忆时,还记得当年那位身形瘦弱,搬书却有如神助的中国留学生,他叫郁达夫。
  郁达夫不光书读得多,记性也好。20世纪30年代初,郁达夫也已回国,当时的中华书局邀请他和林语堂共同编著世界著名文学丛书,郁达夫就凭记忆,仅仅参阅了图书馆目录,就编制出了一份《歌德以后的国文学举目》,里面搜集了歌德、海涅、霍泊尔曼等15 位大作家著作。而这些作家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他当年在名古屋大学所读的书目,内容和细节,都分毫不差。如此记忆力,当真是过目不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八高”后的第二年,出于对文学的热爱,郁达夫和鲁迅一样弃医从文,改学文法科,并且开始有了自己动手写小说的冲动。发表于1921年的《沉沦》正酝酿于此时。在这部忧郁而富有浪漫气息的小说里,郁达夫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名古屋的热田神宫、鹤舞公园等等名胜风景,与他自己入学名古屋大学、毕业后从名古屋前往东京4年的生活经验经纬交织,情感饱满而动人。
  这部生长于名古屋的小说,使名古屋人至今都铭记于心。在“八高”创立90周年之际,“八高”的同窗会——“八高会”为了纪念郁达夫,立下了这块名为“沉沦”的文学碑。碑石是特意从中国厦门运来的御影石,碑文由名古屋大学毕业的书法家大池青岑执笔,上书“沉沦”两个大字,一侧刻有穿着学生服的郁达夫像,碑后则用日语记述了他的生平记事。一个中国人在异国所度过的伟大岁月,被这里的土地庄严纪念。
  数以千计的文学碑
  除了“沉沦”的文学碑,名古屋大学附近还有香果园和爱知医科大学预科歌碑、渡边龙胜胸像、“冈崎高等师范学校迹”纪念碑、“伊藤圭介先生诞生之地”碑、八高寮歌“伊吹颪”歌碑等等纪念碑。这其中尤以八高寮歌“伊吹颪”歌碑为特色,代表了日本爱立文学碑这一有趣的现象。
  “伊吹颪”是从前“八高”宿舍的“寮歌”(“寮”即宿舍),创作于1916年。“伊吹”是山名,“颪”是指冬季从山上吹下来的风。伊吹山附近的学校常常以伊吹山上刮来的风为主题创作歌曲,“八高”也是其中之一。据考,早在“伊吹颪”这首歌诞生之前,“八高”就已经有了5首寮歌,但“伊吹颪”一出,那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就打动了所有人,就连名古屋其他学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常常哼上几句。直到如今,名古屋大学在举行体育会的时候还是一定会重温这首动人的歌谣。而“伊吹颪”歌碑自1958年建成之后,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处名胜。来自北木岛的白御影石、福岛县的黑御影石,和万成山的红御影石,以赤白黑三色调和,象征了“八高”的清新校风。“伊吹颪”歌碑的碑面还刻有乐谱和歌词,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因此也使之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除了文学碑之外,名古屋大学也有许多为历史人物而建的纪念碑。比如,在日本有“文是伊藤圭介,武是丰臣秀吉”的说法,这句话里的伊藤圭介可以说是整个名古屋的代表人物,他对名古屋大学做出的贡献,也让他身后在这里得享一方天地。伊藤圭介出生于名古屋的医者世家,曾是在名古屋地区推广“种痘”治疗技术的第一人。他在离开名古屋去东京之前,向当时的名古屋政府建议,建造西医的医院和学校。正因为他的谏言,才有了为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前身的医学校。如今名古屋大学的医学部位列日本前十,不可不说有他的一份功劳。为此,名古屋大学于1955年,在鹤舞中央图书馆前为他树立起雕像,和一块名为“伊藤圭介先生诞生之地”的石碑,感谢他的真知远见,为这所巍巍学府带来了生机。
  与名古屋大学的“沉沦”碑和“伊吹颪”歌碑相似,日本的大部分文学碑以纪念近现代的小说、散文,及其作家为主。在日本,随处可见诗碑、歌碑、句碑。光是记载了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的歌碑就有2000处,而记载了俳句名家松尾芭蕉的句碑亦是数以千计,更不用说其他文学碑了。这些文学碑有的方方正正,有的精心塑形,还有很多是一块随意卧地的石头,倒是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习气风范。中国古人也爱立碑,许多地方都留有杜甫诗碑、白居易诗碑、李白诗碑等等。或许,日本文学碑的存在,本身也是一座无形的碑石,纪念着中日共通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春节既近,九省通衢之地,輻辏云集,天南海北过境江城返乡者,何其多也。携时疫而足迹无定者,亦不可胜数也。于焉华夏之内,莫不枕戈待旦,严以防控,以阻疫病之浸淫,而卫黎庶之康安。  虽节氛未散,然众志成城,皆关门而谢客,栖居室内以度时艰。俄尔有白衣天使,冒病毒之肆虐,决然逆行鄂地,民皆动容焉。余虽一介书生,不通岐黄之术,然亦不愿袖手旁观,遂情之为志愿者,以己身之微力,附骥尾于抗疫之大局。  时值冬暮春初
2013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Christopher L. Eisgruber)发起了“预读”(Pre-read)活动,旨在让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通过一起阅读、讨论校长所推荐的书目,提前熟悉普林斯顿的生活节奏。此后,新生们报到时会收到一本由校长精心挑选的图书,以及一封图书推荐信。  学校官网会针对每年所荐书目列出其他相关阅读材料,譬如该书书评,关于该主题的论文、调查报告、新闻报
前几天一个师姐碰到我,对我说:“知道吗,现在的  你和两年前看上去不太一样了,好像……真正开始展露自  我了。”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进入剧社的这几年,戏剧用一种  不容逆转的力量推动着我。  我并不是表演专业的,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  业大三学生。在进入剧社之前也并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  培训,仅仅凭着一点点兴趣就报了名。  起初是帮师兄师姐们做做舞美,搬搬道具,在演出开  始的时候站在舞
2020年10月5日,苏州拙政园门外,人头攒动。虽然是中午饭点,但拙政园门外还是排起了非常长的队伍,从拙政园景区大门一直排到了大门以西300米开外,大家都拿着手机,打开了提前预约的电子票,准备检票进入景区。此时的我,一脸兴奋地拿着电子票,也排在队伍之中。  忽然,我听到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了一句:“咦,这个队伍不是买门票的队伍吗?”旁边另一位叔叔说:“这个是排队入园的队伍,大家已经买好票了。”阿姨又说
我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2018级的硕士生,师从饶高琦老师,专业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平时主要做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作为湖北人,我非常希望能为家乡的“抗疫”工作出一份力。语料库  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16个省支援武汉以外地区的“一省包一市”方式,全力支援湖北省的疫情防控工作。湖北方言比较复杂,外来的医护团队很难完全听懂。为方便医患的正常沟通,齐鲁医院医
“灰鲨Ⅱ”急速转过弯道,还有一百米,它就要率先到达终点了!监控屏幕前,几个年轻学生死死地盯着这辆配备了双电机后轮驱动、可调式传感器、并联式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和大下压力空气动力套件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的冲线时刻。  “赢了!赢了!”以“灰鲨Ⅱ”为代表北理工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成功卫冕了中国大学生无人方程式大赛冠军,激动地抱作一团的车队成员里,有一个就是我。  我叫李子睿,是北京理
一、以强“三心”去“二意”迅速进入角色  强“三心”一是强忠诚之心,“进了党的门,做好党的人”。二是强进取之心,“想要领导人,能力先过人”。三是强出彩之心,出手就出彩、执行并执着、完成即完满。  去“二意”一是“去大意”,如对民生需求不能大意,对安全生产不能大意。二是“去随意”,小事不能随意、小节不能随意。二、新官上任慎烧“三把火”,配好“三把锁”,准备“三盆水”、不做“三先生”  “三把锁”:政
在外人看来,北京电影学院有一大乐事,就是可以把看电影当成学习。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将看电影称为“电影观摩”,这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建校之初就形成的传统。中间因为一些原因,电影观摩停止了,直到1978年才重新恢复。  饿肚子,喝凉水,也要看电影  那时候的电影学院已经落户在昌平沙河的朱辛庄,看电影的地方是在新街口外大街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厅。当时的北京还没有环路之说,北至和平街北口(现北三环)已经地处荒凉
英国时间清晨六点半我坐在窗前准备国内下午两点的课。窗外的粉色玫瑰与黄色玫瑰的花香从微开的窗缝里与我招呼,不自觉望向它们。因为疫情滞留英国,使我有机会亲眼看见春天里的花开花落;也是因为这样的停留,我第一次尝试网课教学。回想三月初网课开始前,那种对网课形式的陌生感和一个人对着电脑的尴尬都已消失不见。一学期下来,我和同学们在既虚拟而又现实的两端都颇有进步。窗前玫瑰花最初的困惑  二月初,曼彻斯特飞北京的
年岁渐长,我开始学会站在第三方视角对自己的情绪起伏有所感知。小时候的我习惯把高兴、不高兴都归结于外在,自己的情绪一度成为外界力量手里牵着的风筝。我拼命想把这条风筝线割断,让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牵绊,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找到这条线在哪里。  直到我偶然接触到武志红、沈奕斐两位老师的在线公开课时,我才恍然大悟,这条线原来一直就在我自己手中,线的名字叫“自我”。  最初接触武志红老师的网络音频课是在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