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一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其奥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利用导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利用导入语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谚语,当然还可以是一个演示实验等。例如: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时,我利用谚语“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既需要水,也需要肥(无机盐),缺少哪一种无机物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标本、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运用实验、表演、故事、竞赛、辩论等形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特别是教材中的某些抽象内容,光凭口头讲授,学生是不易理解的。若利用多媒体就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不难突破。如:在讲“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时,对于肾内尿液的形成过程,学生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把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展示、观察、探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在血浆→原尿→尿液的转化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情况。我把本来用语抽象的讲解转化为幻灯片、动画的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自控能力差,上课精力不够集中,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生物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口腔的消化作用”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其细嚼,告诉他们馒头在制作时没有添加任何甜的物质,慢慢品尝后会发现尝出什么味道?学生自然会尝出甜味,然后像炸了锅,觉得非常惊奇,馒头为什么会变甜?于是许多学生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猜想: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然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探索馒头变甜的原因。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进行改进, 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他们。初中生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从生理角度看他们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生长旺盛,精力充沛, 认识力、观察力和注意力有所加强,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评议能力。他们的自尊心很强,有较强的荣誉感,容易对新生事物发生兴趣,他们要求教师和家长对他们尊重和肯定,非常重视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同时,这段时期的孩子也存在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 注意力易分散,管理自己的能力较差等问题。我们不但要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兴趣引导成稳定的、自觉的学习动机。例如讲遗传现象时,课前布置一道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去观察一家三口有血缘关系的几种性状。如“能否卷舌”“发际”“食指与无名指的长短”等。注意选对比度大且性状特征明显的,列成表,再交小组长进行统计。每次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十分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上课时,用这些材料,很容易地让同学们理解了“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比例”。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成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付尊英,潘紫千.生物教学研究引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8.
[2]陈江文.牢记“五要一关爱” 轻松解决初中生物探究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利用导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利用导入语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谚语,当然还可以是一个演示实验等。例如: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时,我利用谚语“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既需要水,也需要肥(无机盐),缺少哪一种无机物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标本、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运用实验、表演、故事、竞赛、辩论等形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特别是教材中的某些抽象内容,光凭口头讲授,学生是不易理解的。若利用多媒体就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不难突破。如:在讲“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时,对于肾内尿液的形成过程,学生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把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展示、观察、探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在血浆→原尿→尿液的转化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情况。我把本来用语抽象的讲解转化为幻灯片、动画的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自控能力差,上课精力不够集中,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生物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口腔的消化作用”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其细嚼,告诉他们馒头在制作时没有添加任何甜的物质,慢慢品尝后会发现尝出什么味道?学生自然会尝出甜味,然后像炸了锅,觉得非常惊奇,馒头为什么会变甜?于是许多学生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猜想: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然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探索馒头变甜的原因。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进行改进, 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他们。初中生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从生理角度看他们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生长旺盛,精力充沛, 认识力、观察力和注意力有所加强,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评议能力。他们的自尊心很强,有较强的荣誉感,容易对新生事物发生兴趣,他们要求教师和家长对他们尊重和肯定,非常重视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同时,这段时期的孩子也存在着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 注意力易分散,管理自己的能力较差等问题。我们不但要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兴趣引导成稳定的、自觉的学习动机。例如讲遗传现象时,课前布置一道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去观察一家三口有血缘关系的几种性状。如“能否卷舌”“发际”“食指与无名指的长短”等。注意选对比度大且性状特征明显的,列成表,再交小组长进行统计。每次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十分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上课时,用这些材料,很容易地让同学们理解了“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比例”。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成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付尊英,潘紫千.生物教学研究引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8.
[2]陈江文.牢记“五要一关爱” 轻松解决初中生物探究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