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升级产品经理,只需具备这六点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手经过打基础阶段,如果想继续进阶变成熟练的产品经理,最好多接触一些不同的挑战,如果有机会,可以发展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从0到1,做深做透,做宽做杂,大用户量,商业闭环,团队建设。

从0到1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一直在做成熟产品,没做过(哪怕是参与过)从0到1的新产品创业过程,他的产品视野总是残缺的。如果有机会,要去经历一下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的过程,去经历一下想法的发散和收敛,完全从零开始找用户、找资源的过程,很多产品的问题和经验只有在从0到1的事情中才能遇到和积累。但是,从0到1虽然有价值,却也不需要总是追求做从0到1的新产品,做第一次肯定能学到很多,但做两次、三次以至更多次的话,这方面经验的边际收益是快速递减的,经验的主要收益将取决于该产品的成长性。

做深做透


  那些进入大公司的产品经理常常只负责成熟产品的某一个细分领域或用户场景,如果能把这个细分场景做深做透,也能对产品的理解再上一层。而中小公司的产品经理就不太有机会做深做透,这样的产品视野也是有缺陷的,所以如果在中小公司做久了,建议找机会去大公司补一下这方面的能力。

做宽做杂


  这是中小公司产品经理的优势,其职能不会分得过细,往往身兼多职,功能、交互、场景、数据分析、AB测试、增长、客服、销售支持、公关支持、项目管理等,什么工作都可能做,这有利于建立产品经理的全局观。一毕业就加入大公司的产品经理,如果在一个方向做久了,可以找机会多做一些其他工作,视野扩大以后,即使回头做原来的工作,也可能更优秀。

大用户量


  好的产品经理必须经历过大用户量产品。因为,如果一个产品的用户量小,就有很多手段能使它增长,多做点运营,多争取一点资源,多做一次热点炒作,增长效果可能就很明顯,而多数企业是什么容易就做什么,于是动作就会变形,就不会重视产品发展。但当一个产品的用户量很大的时候,其他手段的有效性就会降低,用户价值影响增长的有效性就会凸显,然后大家也会重视用产品发展。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是,用户量越大的产品,灵敏度越高。做一个微小的策略、交互、功能升级,就可能影响100万用户,然后可以从丰富的反馈数据中准确验证想法和理解用户。但同样的微小升级,在一个小用户量产品上做,可能得到的反馈很少,数据噪声也很大,你对该想法的验证和对领域的用户理解就不会有足够自信,个人从中获得的成长也会少很多。

商业闭环


  产品经理的工作天生就应该是商业闭环,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从企业的角度,即使只考虑多赚钱,也要长期有用户才能多赚钱,涸泽而渔只能赚短期的钱。从用户价值角度,要想创造最多的用户价值,就要保证提供该产品的企业经营可持续,这就一定要让企业能赚到钱,企业不赚钱倒闭了或不做这个产品了,那用户就不能再获得用户价值了。
  所以产品经理要兼顾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设计的产品要能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一方面,短期利益导向、欺骗或欺负用户的企业,确实不少,有的赶上一波时代好机遇也能做大,但是一定不可持续,也抓不住下一波时代机遇。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结果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只强调用户至上,不考虑成本和效率、一心一意做极致用户体验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早期和每一个高成长领域发展早期确实是可行的。那时快速渗透空白市场就是收益最大的事,但过了这个阶段或不在高成长领域,这种做法就不适用了,就要回归产品的商业本质,兼顾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没有思考过赚钱的产品经理,视野也是有缺陷的,他们的市场空间也在缩小,以后的日子会比较难过。

团队建设


  一些产品经理把“管人”当作一个优势或一种正面收益,找工作时强调自己有管理经验,或者强调要找管理岗。但是,普通水平的管理经验,很多人早晚都会有的,在职场上不是什么稀缺品。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而言,“过早做管理”就是个减分项,至少新手在前三年尽量不要做管理,因为这是实践积累的最佳时间窗口。潜力越大的产品经理越是这样,应该多做项目多思考,扎实提高自己的基础积累和专业能力。产品经理的职业特点是,产出不是靠人多,主要靠决策质量。所以,无论日常工作量有多少,无论团队大小,一个领导者和几个骨干就主要决定了团队产出能力。产品经理学管理,关键是学选人,能招到两三个高潜力人才,主要问题就解决了。
  初学管理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总觉得下属干什么都不如自己,于是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这个问题,用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概念很容易解答。下属干的活虽然产出比你差,但他省下了你干这份活的时间,你省下的这份时间可以用来干别的更有价值的活,两份活的总产出会不会大于你亲自干下属那份活的产出?
其他文献
“出圈”是饭圈的常用语,意思为某个明星、某个事件的走红的热度不仅在自己固定粉丝圈中传播,还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简而言之就是知名度高了、爆了、火了、路人皆知了。  出圈之人必有出格之事。“Are You OK”雷军、“北大还行”撒贝宁、“大碗宽面”吴亦凡、押韵狂魔朱广权、买它买它李佳琦、法考宝藏罗老师、理解万岁罗永浩……他们的出圈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意料之外的特长,也正因如此,他们
期刊
4P理论是营销的基石,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但我们对4P的了解是“偏科”的,大家普遍在“价格”这一科目里,考不及格。  比如,疫情期间,海底捞和西贝就因为涨价被骂上热搜,而后又火速道歉、降价。大品牌都这样“无知”过,何况是众多小品牌?  定价,可以说是营销人最大的知识盲区。如何涨价才能不翻车?直播中的历史低价,是经营者
期刊
曾经思考过一个生物学问题:我们能够存在于今天的世界,经历了多少代祖先的演化?  这个问题的计算答案是:从智人诞生开始,我们大概有一万多代父母成功地繁衍了下来。如果从人类和黑猩猩分家于600—700万年之前开始计算,我们大约经历了30万代的成功繁衍,而且这还不包括大猩猩之前从单细胞生物到灵长类的漫长演化。  整个过程如果有任何一次失败,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家族祖先不能在冰川期饿死
期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所有的需求、市场、认知,在互联网面前,都可能被打破、颠覆、重塑。当前,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需求,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中小企业来说,生态位战略就是发现新需求,找到新蓝海。如何找到新蓝海?  近年,泡面品类认知低迷,是公认的“垃圾食品”,市场下滑严重。但在2020年年初,蓝狙与杨掌柜合作,硬生生撕开了一道裂缝,创造了一款潮流单品—虎纹面。短短2个月,在业内形成了爆炸式的传播
期刊
这段时间社区团购很火,很多去年没有赶上的厂商朋友们,现在特别关注这类平台,但也有人说社区团购是一门“看着美好、想着简单、做着要命”的生意。  在2019年的时候,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被称为“破产姐妹”,那么2020年的社区团购,有没有未来?出路在哪?会不会像前两年一样出现很多撤资、跑路的情况?  还有人说,社区电商不是一种潮流,而是一种趋势,社区团购暗合了“关系、认知、交易”的三位一体的理论自洽。同
期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区团购这段太火了。  预售+自提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在刻意要求下做到无接触交付也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一些本来危机重重的社区团购公司迎来了危中之机,更多的与社区团购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厂家、品牌商也开始布局社区团购,疯狂招募社区合伙人、团长。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厂家做社区团购。浪费时间  包括浪费团长的时间、自己团队的时间和消费者的时间。  我们假设大量的品牌商、厂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
期刊
她来了,她来了,她带着“有肉有汤,一溜儿下肚的暖乎慰藉”走来了。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停更了近2个月的“李子柒”公众号终于在3月18日恢复“营业”。网红有很多,但“红”到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纷纷点赞的却是凤毛麟角,李子柒就是其中一位。《中国新闻周刊》更是将她评选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获选理由是: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
期刊
突发的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大品牌的营销方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环境下,既不能太商业又不能完全不提及品牌,这就非常考验营销人员对于度的拿捏。  在疫情給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它也能带来一些未来营销发展的思路和提示。在复工之际,我们盘点了一些在疫情中寻求“发声”的品牌,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剑走偏锋型  疫情之下,全国严防死守,此时去做产品
期刊
当很多人还没发现微信“视频号”的入口时,一部分人已经收获了数万粉丝;当很多人还在问视频号怎么开通时,一部分人已经开始通过视频号的相关内容变现了。“疯狂”的视频号  “秋叶大叔”在公众号上分享了自己的战绩:视频号粉丝方面,在2月1日,其发布了视频号的第一条视频,而从2月12日以后,平均每天新增视频号粉丝1500+;视频号内容方面,在最早的33个小视频中,阅读量破万的共有18条,达到10万+的有4条,
期刊
网红这个舞台是创新者的,也是传统的,甚至主要还是传统的。  只要不选择性失明,你就会发现“老革命”一样可以修炼成网红,而且还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位已逾耄耋之年的“老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就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回力,曾经有“运动鞋中的爱马仕”的美誉,90多年历程几经风雨,20世纪90年代几近淘汰出局。近年来,回力凭借大众化、高品质、全系列、更时尚的路线重获新生,用终端直供平台+电商平台双轮驱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