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有的提问则能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笔者以下列案例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对“陶醉”一词,我是通过三个步骤来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的。
她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样了?”
学生立刻想到了“陶醉”一词,于是齐声回答:“陶醉了!”
“回答得很好。那么,‘陶醉’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词典。”
于是,学生低头翻查词典,了解“陶醉”的词义。这时,贾老师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
这个问题比较灵活,又有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老师便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
经过思考、议论,学生找到了答案: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的希望突然变成了现实时,自然就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
老师笑着点了点头,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样用?”
“美丽的景色。”
“精彩的节目。”
“还有动听的故事,这些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牢固地掌握了“陶醉”一词的词义以及正确的用法。
再如四年级《去年的树》课文结尾这样写道:“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眼。唱完了歌,小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眼,就飞走了。”这里两个“看”字,意蕴深长。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小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后面的这部分文字,联系前面“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不辞辛苦寻找大树”的描写,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小鸟仿佛看到了他们俩以前快乐唱歌的情景,心中充满留恋;有的说:小鸟可能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为大树唱歌了,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大树了,心中很伤心;有的说小鸟看到大树做成火柴化成了灯火,也许会想:虽然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你变成火柴也算对别人有贡献,我为你祝福……
【反思】
从上文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在整个不仅善于提问,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重要作用,就是重在组织引导,而不是操纵、主宰。
案例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切入,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 发展、 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他们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和欣赏的过程,语言智能、创新潜能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弥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与教师这种有效问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凸显风采,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既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有效教学的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沭阳县实验小学江苏 223613 ]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有的提问则能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笔者以下列案例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对“陶醉”一词,我是通过三个步骤来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的。
她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样了?”
学生立刻想到了“陶醉”一词,于是齐声回答:“陶醉了!”
“回答得很好。那么,‘陶醉’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词典。”
于是,学生低头翻查词典,了解“陶醉”的词义。这时,贾老师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
这个问题比较灵活,又有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老师便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
经过思考、议论,学生找到了答案: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的希望突然变成了现实时,自然就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
老师笑着点了点头,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样用?”
“美丽的景色。”
“精彩的节目。”
“还有动听的故事,这些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牢固地掌握了“陶醉”一词的词义以及正确的用法。
再如四年级《去年的树》课文结尾这样写道:“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眼。唱完了歌,小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眼,就飞走了。”这里两个“看”字,意蕴深长。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小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后面的这部分文字,联系前面“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不辞辛苦寻找大树”的描写,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小鸟仿佛看到了他们俩以前快乐唱歌的情景,心中充满留恋;有的说:小鸟可能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为大树唱歌了,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大树了,心中很伤心;有的说小鸟看到大树做成火柴化成了灯火,也许会想:虽然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你变成火柴也算对别人有贡献,我为你祝福……
【反思】
从上文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在整个不仅善于提问,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重要作用,就是重在组织引导,而不是操纵、主宰。
案例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切入,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 发展、 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他们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和欣赏的过程,语言智能、创新潜能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弥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与教师这种有效问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凸显风采,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既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有效教学的落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沭阳县实验小学江苏 223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