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我国工业设计从加工型正在向开发创新的快速转型阶段发展,而我国工业设计教学也面临着从输送工业通用技术人才到高级工业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性人才培养跨越。由于工业设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也就要求工业设计教学在课程设置变革、教学手段创新、实验教学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等方面,遵从人才市场发展需要,从而使我国工业设计教学迈入新的里程。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119-02
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是让学生系统地全面掌握工业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后,再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工业结构设计能力,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工业生产的工艺及流程,学生学完所开设课程后要具备独立完成工业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辅助设计,掌握主要工业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工业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工业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工业设计师具备策划、逻辑、组织、设计、造型、表现、实践、技艺的能力。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和高校实习基地,都没有给设计师提供毕业与实习时期的专业实践机会,工业设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其知识面较窄,仅有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工业设计教学应如何进行相应改革呢?笔者认为,其主要改革方面有如下几点。
一、机械设计要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
现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产品开始细分。然而,现有许多高职院校基本偏重于工业加工制造环节,对市场环境及工业走势营销的了解相对薄弱。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要求是:要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根据现有工业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也可以采取模拟仿真,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反哺于市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在教学中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把所有的设计课程都整合在课程中,从设计构思到创作灵感,把机械设计从初始到实物模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避免原有课程中仅讲原型或者仅讲设计原理,两者互不相通的情况。工业设计师不仅是画美图,做好样式,还要涉及工业所有流程。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教材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教学实践上创新、就业方式上创新,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企业化,加强校企合作,力求学生能力复合化
工业设计专业要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企业化,教学过程生产化,促使学生能力培养复合化。教学内容企业化就是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整合、细化工作任务为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始终围绕工业企业的工作内容而展开,使教学置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既体现理论学习的适用性,又体现工作岗位的针对性。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以企业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知识与技能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融合,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把更多地目光瞄向品牌运作。教学中专门安排课时模拟企业品牌工业的运营过程,教师以任务导入、组织市场调研、互动研讨、设计制作、教学点评等完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技能鉴定考试、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产品开发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合作质量必须提高。在产学研一体化中,让学生们亲历产业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现商机,审时度势,规避风险。目前,校企合作需要国家制度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产学研联合”,但对校企合作没有一个细致的制度安排,仅从理念上要求。若想让校企合作发展得更完善,学校和企业需要有比较固定的联系。如何合作,每年要完成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细致的管理制度;学校更需制订比较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检验标准,否则会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被当成临时工使用。此外,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校热企冷”现象,高校应站在企业角度上,除与企业增进交流外,还应当为企业办些实事。在组织交流上学校应主动对如何培养学生,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等问题通过交流来制订。校企双方不能一味为了合作而合作,如果在理念或者操作方向上有鸿沟或出现障碍,应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最后,校企合作中学生的主动性仍须加强。但在现在的校企合作中,学生的研究课题大多由企业来布置,学生只是根据企业所要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这样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思路的形成。学校要让学生深入企业、市场一线体会,把握市场的需求,然后带着这些需求进行研究,同时也为自主就业确定方向。
三、实训基地专注提高岗位能力
高校要紧靠行业,联合企业,整合校内资源,建设集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高校需要投入一些必要的专业实训设备,这样的基地配备才能在行业中占有主流和领先地位。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完善工业创意等工作室,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师生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工业高校还要多层次、多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当地纺织工业企业合作,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预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工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建设开放式、多功能效应实验室,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深化和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新建了与国际接轨、开放式、复合多功能型的自主特色实验室区,使国际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在新型实验室中有机地结合。实验室不仅可以面向教学研究,而且还可以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如工业立体设计实验室可将传统的教室与传统单纯摆放机器群的实验室合为一体,吸取国际上的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同步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开放式理论授课、师生课中理论与实践互动、多媒体虚拟与现实互动教学等复合功能型特点。
总之,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在教学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把握时代脉搏,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符合中国工业发展的教学实践环境,才能为我国工业提供实用高级人才,为打造中国工业品牌的设计师创造有利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雷江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民论坛,2011,(2).
[2] 李彩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黄立城.对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职业,2011,(17).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119-02
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是让学生系统地全面掌握工业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后,再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工业结构设计能力,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工业生产的工艺及流程,学生学完所开设课程后要具备独立完成工业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辅助设计,掌握主要工业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工业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工业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工业设计师具备策划、逻辑、组织、设计、造型、表现、实践、技艺的能力。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和高校实习基地,都没有给设计师提供毕业与实习时期的专业实践机会,工业设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其知识面较窄,仅有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工业设计教学应如何进行相应改革呢?笔者认为,其主要改革方面有如下几点。
一、机械设计要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
现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产品开始细分。然而,现有许多高职院校基本偏重于工业加工制造环节,对市场环境及工业走势营销的了解相对薄弱。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要求是:要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根据现有工业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也可以采取模拟仿真,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反哺于市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在教学中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把所有的设计课程都整合在课程中,从设计构思到创作灵感,把机械设计从初始到实物模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避免原有课程中仅讲原型或者仅讲设计原理,两者互不相通的情况。工业设计师不仅是画美图,做好样式,还要涉及工业所有流程。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教材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教学实践上创新、就业方式上创新,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企业化,加强校企合作,力求学生能力复合化
工业设计专业要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企业化,教学过程生产化,促使学生能力培养复合化。教学内容企业化就是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整合、细化工作任务为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始终围绕工业企业的工作内容而展开,使教学置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既体现理论学习的适用性,又体现工作岗位的针对性。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以企业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知识与技能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融合,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把更多地目光瞄向品牌运作。教学中专门安排课时模拟企业品牌工业的运营过程,教师以任务导入、组织市场调研、互动研讨、设计制作、教学点评等完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技能鉴定考试、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产品开发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合作质量必须提高。在产学研一体化中,让学生们亲历产业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现商机,审时度势,规避风险。目前,校企合作需要国家制度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产学研联合”,但对校企合作没有一个细致的制度安排,仅从理念上要求。若想让校企合作发展得更完善,学校和企业需要有比较固定的联系。如何合作,每年要完成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细致的管理制度;学校更需制订比较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检验标准,否则会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被当成临时工使用。此外,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校热企冷”现象,高校应站在企业角度上,除与企业增进交流外,还应当为企业办些实事。在组织交流上学校应主动对如何培养学生,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等问题通过交流来制订。校企双方不能一味为了合作而合作,如果在理念或者操作方向上有鸿沟或出现障碍,应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最后,校企合作中学生的主动性仍须加强。但在现在的校企合作中,学生的研究课题大多由企业来布置,学生只是根据企业所要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这样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思路的形成。学校要让学生深入企业、市场一线体会,把握市场的需求,然后带着这些需求进行研究,同时也为自主就业确定方向。
三、实训基地专注提高岗位能力
高校要紧靠行业,联合企业,整合校内资源,建设集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高校需要投入一些必要的专业实训设备,这样的基地配备才能在行业中占有主流和领先地位。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完善工业创意等工作室,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师生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工业高校还要多层次、多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当地纺织工业企业合作,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预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工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建设开放式、多功能效应实验室,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深化和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新建了与国际接轨、开放式、复合多功能型的自主特色实验室区,使国际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在新型实验室中有机地结合。实验室不仅可以面向教学研究,而且还可以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如工业立体设计实验室可将传统的教室与传统单纯摆放机器群的实验室合为一体,吸取国际上的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同步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开放式理论授课、师生课中理论与实践互动、多媒体虚拟与现实互动教学等复合功能型特点。
总之,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在教学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把握时代脉搏,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符合中国工业发展的教学实践环境,才能为我国工业提供实用高级人才,为打造中国工业品牌的设计师创造有利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雷江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民论坛,2011,(2).
[2] 李彩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黄立城.对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职业,2011,(1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