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元认知理论被认为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理论基础,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过程。元认知理论根植于学校教育,服务、指导于教学,不仅需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主体性和有效学习的关系,而且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元认知理论的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元认知理论 教学 意义
一、引言
元认知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1970年提出的。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1]。起初元认知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纯认知领域,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倡导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植根于学校实践,主要表现在对元认知的组成成分、元认知的能力差异、元认知与问题解决、元认知与动机、元认知与学业成绩、学业不良与元认知训练等方面的研究。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者是一个互动的统一体,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实际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为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灵活选择各种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元认知的提出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把握学生学习的实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效率,因此教学中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元认知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1)运用元认知知识进行教学,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教学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学,还包括教师的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因此,元认知理论根植于学校教育,服务、指导于教学,其研究不仅需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主体性和有效学习的关系,而且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背景下的元认知理论
在有关元认知的国内研究者中,有学者主张二成分法(杜晓新,1992;程素萍,1996),也有学者主张三成分法(董奇,1987;杜晓新,1999;汪玲,2000),三成分法是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汪玲、郭德俊(2000)[2]在综合Flavell和Brown两人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由于元认知知识为调节活动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元认知体验是调解活动得以进行的中介,元认知技能是个体进行调节活动必备的根本条件,因此,三分法更合理[3]。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的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在课堂教学背景下具体表现如下。
1.元认知知识
教师对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有关个体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和有关策略的知识。有关个体的知识包括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特点、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认识,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趋势、认知发展水平、个体的认知差异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的特点、结构的认识,具体教学材料的长度、结构性、逻辑性等特点,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对学生认知结果影响的认识等;有关策略的知识,主要是各种认知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应用条件和有效性。
2.元认知体验
教师教学的元认知体验即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思维、言语等多方面的体验。
3.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主要包括:制订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在教学情境中元认知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并通过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修正。
三、元认知理论的教学
Alice F.Artzt与Eleanor Armour-Thomas提出了一种教师的元认知框架,该框架包括教学的三个阶段:课前(计划)、课堂中互相作用(监控和调节)及课后(评估与修正),尽管该框架是在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我认为该框架适用于所有学科。[4]
1.课前阶段
课前计划是课堂的起始环节,课堂计划对一节课的意义不仅是课堂内容的具体安排,而且是整个学科的组成部分,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教师应从元认知水平出发来认识和计划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元认知理论指导教学目标的确立
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认知风格、个性特点的认识,关于教学任务的认知,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知识储备会帮助教师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而合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2)元认知理论帮助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材料的选择、组织方式、课堂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水平、认知加工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性、重点性是否清晰地呈现或表达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3)元认知理论促进教学策略的使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各种策略。元认知水平下的策略运用,教师不仅要清楚自己正在使用策略,使用何种策略,还要明了自己所使用策略的有效性,而不要局限于策略本身,任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2.课堂中阶段
课堂是教师课堂计划的具体实施。课堂中阶段对教师元认知水平的要求最高。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按照课堂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还要时刻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包括学生的注意力、配合程度、课堂气氛等,并对教学进程作出评价,调节或修正进一步的教学。
教师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元认知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运用元认知水平的知识传递。由于教师传递知识主要是口头传授,因此要学会运用“出声思维”进行教学。出声思维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出声思维教学,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思维过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影响学生的元认知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对课前、课中阶段的反省与分析,是在课前、课中元认知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元认知总结。教师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课中实施进行反省、评价,并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进一步修正,提炼课前计划的经验,把握课堂进程控制力,并形成教学迁移。
三、元认知教学的意义
1.元认知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前计划能力
好的课前计划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工作,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评价、反馈、调节和修正,就会提高教师的课前计划能力。
2.元认知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
元认知意识的丰富、元认知体验的深刻,让教师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对课堂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使课堂教学顺畅进行。
3.元认知教学是教师的有效教学
策略的有效运用,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教师在元认知的指导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自觉按照元认知的问题解决步骤讲解。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元认知的有声思维过程,使元认知处于学生的意识水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能传递元认知思维。透彻明了的讲解过程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监控,能使教学过程更趋向于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4.元认知教学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元认知教学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发展水平,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相匹配,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本班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学策略。教师对学科钻研、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教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使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四、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
1.培养教师的元认知意识
教师具有元认知意识,首先表现在明了元认知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其次表现在运用元认知理论教学。最后,教师元认知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会让教师寻求新知识、新技能并将之运用与实践。元认知意识是教师培养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前提。
2.培养教师的元认知知识
系统培养教师的教学元认知知识主要采用“他授 自学”的方式。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切影响教学活动因素的知识,教师、学生、教学影响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有关教师自身的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学影响的知识。他授,指的是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课程培训、学生心理发展课程等;自学,指教师可以阅读一些书籍,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等,任何能增加关于教学活动知识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培养教师的元认知知识。
3.培养教师的元认知体验
教师主要采用将互助小组与观看教学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互助小组中,教师回顾点滴体验、及时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以此丰富教师的元认知体验。观看小组教师的教学录像并组织小组教师相互探讨,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意识和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
4.培养教师的元认知技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并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动和理念,还可以使教师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5]。学生的评价可以协助教师更好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明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控制结果,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结果,更有效率地采取补救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元认知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元认知的运用程度代表了教师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的元认知水平及元认知的有意识运用。对元认知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元认知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确保教学效果,最终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Cognitive monitoring.In:W P Dickson ed.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2]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32,(4):455-463.
[3]孙桂珍.中学生元认知、错题管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科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7硕士论文.
[4]官芬芬.中国成人教育[J].2008,(2):115-117.
[5]师保国,廖承琳.教师课堂教学的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与训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24):44-47.
关键词: 元认知理论 教学 意义
一、引言
元认知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1970年提出的。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1]。起初元认知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纯认知领域,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倡导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植根于学校实践,主要表现在对元认知的组成成分、元认知的能力差异、元认知与问题解决、元认知与动机、元认知与学业成绩、学业不良与元认知训练等方面的研究。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者是一个互动的统一体,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实际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为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灵活选择各种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元认知的提出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把握学生学习的实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效率,因此教学中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元认知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1)运用元认知知识进行教学,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教学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学,还包括教师的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因此,元认知理论根植于学校教育,服务、指导于教学,其研究不仅需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主体性和有效学习的关系,而且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元认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背景下的元认知理论
在有关元认知的国内研究者中,有学者主张二成分法(杜晓新,1992;程素萍,1996),也有学者主张三成分法(董奇,1987;杜晓新,1999;汪玲,2000),三成分法是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汪玲、郭德俊(2000)[2]在综合Flavell和Brown两人观点的基础上,主张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由于元认知知识为调节活动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元认知体验是调解活动得以进行的中介,元认知技能是个体进行调节活动必备的根本条件,因此,三分法更合理[3]。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的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在课堂教学背景下具体表现如下。
1.元认知知识
教师对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有关个体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和有关策略的知识。有关个体的知识包括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特点、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认识,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趋势、认知发展水平、个体的认知差异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任务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所教授学科的特点、结构的认识,具体教学材料的长度、结构性、逻辑性等特点,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对学生认知结果影响的认识等;有关策略的知识,主要是各种认知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应用条件和有效性。
2.元认知体验
教师教学的元认知体验即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思维、言语等多方面的体验。
3.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主要包括:制订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在教学情境中元认知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并通过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修正。
三、元认知理论的教学
Alice F.Artzt与Eleanor Armour-Thomas提出了一种教师的元认知框架,该框架包括教学的三个阶段:课前(计划)、课堂中互相作用(监控和调节)及课后(评估与修正),尽管该框架是在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我认为该框架适用于所有学科。[4]
1.课前阶段
课前计划是课堂的起始环节,课堂计划对一节课的意义不仅是课堂内容的具体安排,而且是整个学科的组成部分,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教师应从元认知水平出发来认识和计划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元认知理论指导教学目标的确立
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认知风格、个性特点的认识,关于教学任务的认知,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知识储备会帮助教师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而合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2)元认知理论帮助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材料的选择、组织方式、课堂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水平、认知加工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性、重点性是否清晰地呈现或表达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3)元认知理论促进教学策略的使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各种策略。元认知水平下的策略运用,教师不仅要清楚自己正在使用策略,使用何种策略,还要明了自己所使用策略的有效性,而不要局限于策略本身,任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2.课堂中阶段
课堂是教师课堂计划的具体实施。课堂中阶段对教师元认知水平的要求最高。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按照课堂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还要时刻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包括学生的注意力、配合程度、课堂气氛等,并对教学进程作出评价,调节或修正进一步的教学。
教师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元认知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运用元认知水平的知识传递。由于教师传递知识主要是口头传授,因此要学会运用“出声思维”进行教学。出声思维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出声思维教学,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思维过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影响学生的元认知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对课前、课中阶段的反省与分析,是在课前、课中元认知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元认知总结。教师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课中实施进行反省、评价,并对自己的课前计划进一步修正,提炼课前计划的经验,把握课堂进程控制力,并形成教学迁移。
三、元认知教学的意义
1.元认知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前计划能力
好的课前计划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工作,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评价、反馈、调节和修正,就会提高教师的课前计划能力。
2.元认知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
元认知意识的丰富、元认知体验的深刻,让教师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对课堂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使课堂教学顺畅进行。
3.元认知教学是教师的有效教学
策略的有效运用,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教师在元认知的指导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自觉按照元认知的问题解决步骤讲解。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元认知的有声思维过程,使元认知处于学生的意识水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能传递元认知思维。透彻明了的讲解过程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和监控,能使教学过程更趋向于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4.元认知教学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元认知教学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发展水平,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相匹配,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本班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学策略。教师对学科钻研、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教会学生使用学习策略,使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四、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
1.培养教师的元认知意识
教师具有元认知意识,首先表现在明了元认知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其次表现在运用元认知理论教学。最后,教师元认知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会让教师寻求新知识、新技能并将之运用与实践。元认知意识是教师培养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前提。
2.培养教师的元认知知识
系统培养教师的教学元认知知识主要采用“他授 自学”的方式。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切影响教学活动因素的知识,教师、学生、教学影响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有关教师自身的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学影响的知识。他授,指的是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课程培训、学生心理发展课程等;自学,指教师可以阅读一些书籍,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等,任何能增加关于教学活动知识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培养教师的元认知知识。
3.培养教师的元认知体验
教师主要采用将互助小组与观看教学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互助小组中,教师回顾点滴体验、及时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以此丰富教师的元认知体验。观看小组教师的教学录像并组织小组教师相互探讨,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意识和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
4.培养教师的元认知技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并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动和理念,还可以使教师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5]。学生的评价可以协助教师更好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明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控制结果,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结果,更有效率地采取补救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元认知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元认知的运用程度代表了教师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的元认知水平及元认知的有意识运用。对元认知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元认知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确保教学效果,最终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Cognitive monitoring.In:W P Dickson ed.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2]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32,(4):455-463.
[3]孙桂珍.中学生元认知、错题管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科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7硕士论文.
[4]官芬芬.中国成人教育[J].2008,(2):115-117.
[5]师保国,廖承琳.教师课堂教学的元认知能力及其培养与训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2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