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效课堂是以语文导学案为载体,突出语文课堂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被动的灌输和传递,而是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相互之间的主动、积极、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实现。
  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使语文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功能最大化。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导学案应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舞台;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展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从而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的跳台。这样的语文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一、语文导学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舞台
  语文导学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这些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等方式把语文导学案中的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要提的问题以及研究的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研究,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为“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学习重难点为“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和分析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解读考纲并明白:诗歌的情感类别有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情感载体为:杨柳——离别、菊花——清高、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抒情方法为: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理解分析深透,一课一得。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小组展示、学生相互质疑研究、教师适时点拨,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活动的课堂,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青春的风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受到学生的热烈拥护和赞成。
  二、语文导学案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显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
  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还运用了相关材料引读、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境,充分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成本节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接着安排学生根据导学案中提示的学习方法,对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教师积极巡视,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通过这一环节,就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学生积极思考,引经据典,合作研究,真正达到了语文导学案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显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类别、不同题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体现,小组内分成了不同类别、不同题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研究,由小组扩大到全班,每位同学、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课题。这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正好解决了这一知识点学习中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我们教师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一语道破天机。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跳台
  语文导学案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课堂教学环节四步骤:考纲解读-真题体验-规律总结-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当堂达标,并拓展迁移。同时,我们还提供材料,让学生针对考纲、考点进行自我命题训练,对此,学生乐此不疲。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并非学生自己独行其事,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前认真完成导学案,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合作探究;课后能够及时查漏补缺。这么做,我们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动者和管理者,切实可行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走向人生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在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容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质疑研究,学生对鉴赏诗歌兴趣浓厚。不仅积累了大量诗歌,还模仿高考题型进行命题,拟定分值并给出答案;部分学生还进行了古诗创作,在年级和学校的读书笔记展示中,我们学生创作的作品受到一致好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导学案,我们关注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自主探究,主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主动获取新知识,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设计并利用导学案,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或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的这一点探索,必将使我们的语文导学案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收到预期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尽享成功的喜悦,收获完美人生。有了语文的高效课堂,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获得成功的最终受益者。
  [作者通联:江苏泗阳中学]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笔者感到疑惑的是,
“生成语文”倡导者、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新著《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慢慢走,欣赏啊”,我一边感受着李老师在“课堂实录”中才识和智慧并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机智,一边分享着“研究者说”中对教学实录深入的剖析和中肯的評价,一边联系和印证“生成课堂”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读完这部42万多字的生成专著,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如水一般的灵动”,对“生成课堂”的认识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入歧途。教师受功利的驱使,一味地热衷于作文“模式”、“体系”、“套路”的训练。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丰硕的教学成果时,殊不知作文教学已被挤入了死胡同,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已经严重缺失: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仿抄袭成风。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上百个不同的脑袋
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如今似乎还不能说“细读”理念已经完全深入人心,而整体观之,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
语文课程是学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性人格的一种学习过程。获得语文知识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中介作用,语文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根本无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历练培养过程,都和语文知识息息相关。目前,否定语文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文化和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却越来越衰减,更多地则是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针对这一情况,不少贤达人士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可是,呼吁、倡导抑或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不少地方花巨资建图书馆,藏书万册到头来却没有几人借阅,也只是做做形象工程,装装门面而已,造成大量资源
抒情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抒情,但是就抒情而言,也有优劣之分,能将情感抒发得富有感染力,就需要特别的功力了;而要将这种情感引得学生能生发“同感”,则更需一番努力。本文以《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为例,领略作者萧红给我们展示的独特的抒情风格,探究如何引领学生赏析抒情散文。  就创作而言,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情感浓郁,深沉地抒发了她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百姓的悲悯与同情之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萧红的作品多
教学小说《品质》,很多教师都会介绍课文作者高尔斯华绥获得诺贝尔文学的颁奖词——“描述的卓越艺术”,但大多数学生读了课文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不少教师试图从人物外貌描写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学生又觉得课文中的外貌描写实在太“概念化”,不生动。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小说的习惯性思维,对课文稍加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品质》全文主要由八组人物对话构成
【课文特点】  《汉家寨》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章追忆途径汉家寨的情景,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凸显出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特质,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  作者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风俗画卷,展示了人类超乎想象的生存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虽然说这是白居易给诗歌下的定义,以体现他新乐府运动的主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过来,推而广之,说明一篇好的作品是应该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枝叶,以优美动听的声韵为花朵,以深刻的含义为果实。《报任安书》,就是这样的一篇“先乎情”“始乎言”“切乎声”又“深乎义”的好作品。前人对《报任安书》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