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抗震概念设计,在确定房屋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中,遵守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和合理原则,进行必要的抗震验算,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准则优化设计
   Abstract : the importance of anti-seismic concept design, in determining the overall scheme, housing materials and details, comply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design and the reasonable principle, for the seismic checking necessary, take appropriate 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 ensur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asonable seismic design.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aseismic design criterion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任务.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重要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就需要分析研究建筑抗震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联系实际, 妥善处理这一工程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准则
  抗震设计要刚柔相济,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在增加结构刚度的同时也要增强抗震作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是确保建筑物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在地震力作用下,要求结构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正常使用。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时,震后不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经简单的修复后可正常使用。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允许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必须保证结构整体的安全,因此,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强震之后都会伴随多次余震,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如果一味的提高结构抗力,就会增加结构刚度;若只有一道设防,则会导致结构刚度过大,建筑物缺少必要的延性,导致建筑物破坏过程不明显,造成安全隐患。如果建筑物的抗震結构体系刚度太柔,经过首次破坏后而余震来临时,因结构已损伤,结构构件将需要协同工作来抵挡地震作用,这样将容易导致建筑物过大形变而不能使用。所以,既要保证满足建筑物的变形要求,又能减小地震力,这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双重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物在抗震过程中,既防止造成建筑物的局部受损,又具有一定的抗变形能力。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整体倾覆。
  二、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采用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和合理的结构措施进行抗震设计。除了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还包括目标性能的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设防水准
  在设计基准期内,定义一组参照的地震风险和相应的设计水平,是基于性能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应追求能控制结构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波谱的破坏水准,为此,需要根据不同重现期选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应于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的波谱,这些具体的地震动参数称为地震设防水准,分为常遇、偶遇、罕遇和稀遇地震,并给出了其重现期和超越概率。
  2.结构的性能水平及其量化指标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表示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水准下一种有限程度的破坏,包括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易损性、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按照不同的地震动水平,结构的性能水准可分为四级,即功能完好、功能连续、控制破坏与损失、保证安全。其中,简化的三级性能水准,即可继续使用、修复后可再使用保证安全。
  3,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达的抗震性能等级,抗震设计目标性能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场地特征、结构功能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潜在的历史或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及业主的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我国抗震规范的目标性能实际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3.1结构规则性
  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同时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扭转刚度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影响,要求建筑物平面对称均匀。因为该种结构建筑容易估计出其地震反映,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置,以尽量减小结构内应力和竖向构件间差异变形对建筑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应尽量满足建筑物在竖向上重力荷载受力均匀,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协调。大量地震灾害表明,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并且进行细部处理,这样的建构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情况往往小于那些没有采取构造措施的建构筑物。地震时,质量沿建筑物竖向变化均匀,平立面简单且对称的结构类型,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2层间位移限制
  高层建筑都具有较大的高宽比,而位移限值大小与结构材料、结构体系甚至装修标准以及侧向荷载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要求严格,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设计稳定性以及正常使用功能等。其在风力和地震作用下往往能够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应避免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
  3.3控制地震扭转效应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等不规则建筑结构刚度中心不重合,当周期比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加大抗侧力构件截面,并应将抗侧力构件尽可能的均匀布置在建筑四周,增加抗侧力构件数量的方法。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会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重视扭转的影响。当结构位移比不满足要求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差距,一般采取增加最大位移处构件刚度减小最小处减小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相对偏心。位移构件刚度划分为相对规则平面,建筑物在扭转作用下各片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变形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层的扭转修正系数分别计算,若调整构件刚度不能满足效果时则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其中距刚心较远的结构边缘的抗侧力单元的层间侧移最大,以增大结构抗扭刚度。同时在上下刚度不均匀变化的结构中,各层的刚度中心未能在同一轴线上,当结构刚度富余量较小可采取均衡加强结构外围刚度,以上情况都会使各层结构的偏心距和扭矩发生改变。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指在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进行结构设计时,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需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
  4.1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最好选择有利地段减轻高层建筑物的震害。选址时当无法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时,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应加强地基勘察,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不利地段,就要考慮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尽量避开不利地质环境,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如活动断层、溶洞、局部突出的山包等。
  4.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根据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持力层的选择对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要求建筑的形状及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的整体性,不宜用轴压比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作为第一道防线。在相同的地震力作用下,要考虑抗震的要求,要多道抗震防线,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增大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选择基础方案时,以减少输入主体结构的地震能量,受力性能比较明确,必要的刚度和强度分布,既要考虑经济合理,并达到减轻主体结构破坏的目的。设计时分析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反应和结构的内力分布,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结构的细部处理。
  4.3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是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的作用。 结合设计、经济条件综合考虑与确定,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应优先选用不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如框架填充墙构件。应根据建筑类因素,抗震结构体系必须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可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抗震概念设计在选择建筑结构的方案和采取抗震措施时,首先要考虑地震动的性质及其对建筑影响,将橡胶垫层放置于上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应注意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一定的规律性,用以吸收震能量。
   4.4抗震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
  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合理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要满足规范规定的水平位移、整体稳定、强度延性的要求,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能正常工作,这是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的下限值,必须满足。但是,总结工程设计经验,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刚度不宜过大,应该合理,这是因为:①合理的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以满足和略大于规范限值即可,结构的延性和安全储备主要依靠合理的结构构造和精心的设计。②主体抗侧力结构刚度过大,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较短,地震作用加大,结构承受的水平力、倾覆弯矩加大,地基基础的负担加大,此时结构的截面和相应的构造配筋增加较大。
  结语;
  从目前抗震设计现状出发。设计者应根据工程抗震概念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作出正确的工程判断,找出结构安全与经济合理的最佳结合点,探求出一种实用可行合理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截污有压管道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本文介绍一些现场施工的一般技术与要求,主要包括管道安装与检查,以及钢管内、外防腐等重要工艺,为自夏园村分流渠处提升泵井至虾勒碑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分析了盾构机刀具的选型,着重对TBM通过复杂地带的施工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体会和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TBM;刀具选型;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TBM(隧道掘进机)由于其高效、安全的优越性能,近年来在隧道工程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但其对软硬不均带等不良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差。这些不良地质条件对TBM掘进会产
摘要:供电系统,用电设备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谐波,不光增加系统,设备的能耗,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设备的故障。谐波电流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21世纪电力电子技术及设备的迅速发展,谐波的危害也与日俱增。通过对各类谐波产生的渠道及原理分析,寻找有效的控制办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谐波的危害,从而为电力系统,用电设备等的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谐波电流、电力、危害、控制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不愿意学习的特点,学习《机械制图》比较困难,本文笔者采用多种不同方式,从上好绪论开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门专业课程的“串讲结合”和制订合理地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机械制图。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习兴趣、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械制图》是一门机械加工类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组织结构、功能和行政效率上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为造价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变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改造传统造价管理,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造价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遵循工程造价运动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
摘要:全球定位系统在公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GPS技术及实现公路工程中的较好示范应用作用,从理论到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在分析了公路工程测量中使用GP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路桥变形检测双频GPS有关推算做一阐述,最后,根据作者的工作所得,对GPS的应用前景作了推广。   关键词:公路工程;测量;GPS;静态定位;动态定位   Abstract :
【摘要】我国的城市物探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城市物探可以实现对城市管线分布的勘测、污染情况的勘测,可以为环保、城建等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可以实现整个城市的有效管理及规划。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物探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城市勘察的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市物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物探;应用;发展  中图分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在配网线路设计中,防雷技术是关系到10 kV 配网线路是否可靠的关键因素,但是近年来我国10 kV配网线路却雷击事故频发这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探讨10 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简要概括分析了现阶段我国10 kV配网线路主要采取的防雷技术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详细阐述了应该怎样改进10 kV配网线路的防雷技
摘要:配电线路接地故障是10kV配电线路实际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其类型多样,如非金属性接地,金属性接地,电网分支线的高压一相开路,电网分支线的高压二相开路,铁磁谐振等,产生故障的原因复杂,本文就10 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常见故障进行分析,阐述10 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常见故障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10 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摘要:结合盾构机实际的应用,对刀盘驱动常用的三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的最优的控制方式。其控制效果良好,提高盾构机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盾构机;变频驱动;最优控制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n tunnel boring machine, analys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