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手段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应成为主导吗?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最适于做文化陶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是它在讲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增长见闻,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大量涉及各种有效信息,多媒體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学习手段来说优势多多。由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这种手段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随着对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到底应该运用到什么程度,运用在哪些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使用中的误区。本文主要针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手段对《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一些看法,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辅助性教学 论坛 熏陶
  
  《外国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其课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包含的内容之多,却是惊人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则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研究和反复实践的课题。
  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最适于做文化陶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是它在讲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增广见闻,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大量涉及各种有效信息,多媒体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学习手段来说优势多多。由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这种手段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随着对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到底应该运用到什么程度,运用在哪些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使用中的误区。本文主要针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手段对《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一些看法,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关于课件的应用
  
  对于使用多媒体手段的误区首先在于多媒体手段仅成为大纲的罗列与展览,成为传统板书的替代品。
  1994年,AECT协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个定义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过程,也包括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目前国内,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掌握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疑惑。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尽管使用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对于有关的教育技术理论仍存在误区。
  近几年,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提倡,课件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于已经成为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期末考评要看,学生打分要看,甚至是各级各类课程的评比,用不用课件也成了重要标准,这实在有些机械。
  对很多人来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而对于课件的用途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文科专业的教学,到底应该怎么运用课件来丰富和生动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呢?我们经常地会看到,在一些课堂上,电脑、投影仪大开,大屏幕上投射出的是第一章,第一节,重点一,重点二,重点三……学生看着这样的课件,除了能把笔记记全之外,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不得而知。更何况,有时候,由于教师的制作水平和操作水平的制约,一屏上会有多个重点,在一个问题还没有开始之前,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讲,都在忙着记笔记,这样的听课效果会有多好,更值得质疑。
  既然单调乏味的重点罗列式课件并不能真正满足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那么,是不是课件做得越多越好,内容越多越好呢?其实也不尽然。
  如果打开一个搜索引掣搜索“课件”二字,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呢?以百度为例,包含课件信息的网页共计七百六十个,天网可检出此类网页一千二百个。随意打开其中任何一个网页,扑面而来的必是篇头的动画效果。字体的选择当然是多种多样,还要有阴影,变换颜色,并且苦心营造各种出人意表的艺术字效果。接下来的正文内容更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再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美仑美奂的插图,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笔者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课件不好。努力让课件给学生以新奇感当然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但讲《关雎》必用仕女图,讲文革时期文学就配以惊涛骇浪,讲《离骚》就用《春江花月夜》式的制作方式,似乎也有违进行课件教学的初衷。更何况有些课件中与主题关系并不密切的图片、音效、背景音乐的链接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认为,图片越多越好,音乐必不可少,视觉冲击力越大越好。版式的选择,字体的选择,图片、音乐的嵌入,都成了课件制作者们所着重关注的问题。我们在课件中看多了雨果、巴尔扎克的头像,看多了对于伟人们豪言壮语的引用,也听多了《蓝色多瑙河》、《天鹅湖》的音效,但对于课程内容本身、重点、难点如何突出,很多人的关心程度倒在其次。这似乎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课件的播放,在哪个关键位置怎样抖包袱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感受,这些额外的要求必然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学生听课时的某些反应,从而在授课时缺乏与学生的全面互动。这也必然使得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外国文学课程信息量大,内容涉及时间长,地域范围广,传统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时代来划分,从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文学,在每个时代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本时代的文学概况到作家的生平创作,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这样的划分当然能够给学生以一个比较清晰的体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病,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脱不了这样的框架,容易把作品割裂开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学生既对作品有一个个性化的认识,同时又对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才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仅仅通过罗列课程的重点、难点是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的。
  多媒体手段在课程中的运用,课件的使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而不是成为一种教学水平的参考标准,谁上课的时候不用课件,那就证明他的课上得不好,水平欠佳,这样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更何况,多媒体手段并不等于课件,它不仅仅是给学生罗列一个学习提纲,更是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库,提供学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利用网络优势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二、关于论坛的应用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在图书馆借阅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一旦图书馆里没有,那就只能扼腕兴叹。这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的一个普遍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则迎刃而解。
  研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获取知识时的自我作用。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利用学习资料,通过与人的协作,以建构意义的方式来获得。这种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实施的课程理论。这主要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突破局限,能够更加自主和开放地学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论坛的作用不可小觑。
  论坛是一个互动性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家对所学的知识或自已感兴趣的内容畅所欲言,这就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不再存在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课堂听课情况和论坛中学生的问题涉及较多的内容选择和设计一些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必读和选读的书目供他们课后阅读,甚至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化信息含量比较大的网站和论坛让学生浏览,以增广见闻。
  论坛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解决学生课上产生的疑问,它也是一个交流的空间。在如此浩瀚的網络世界里,一个人的所见毕竟有限,大家在论坛中交流所见,为他人提供一个学习的可能性,同时培养大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优势是一般的教学环境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作为论坛的管理员,教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的责任。使用论坛不是只让学生自由学习,放任自流,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自己的理论素养来引导学生,对他们在学习中所得的体会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比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理论性的书籍,推荐一些重要的评论性文章或专著,也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网站供他们去浏览。这样,使学生由一次阅读的体会而有一系列的收获,使他们的所学更加系统。比如在介绍《圣经》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圣经》为后世文学所提供的一系列母题,介绍十八世纪英国小说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过程,等等。
  
  三、关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化素养的熏陶
  
  很多人觉得,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无非就是课下让学生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很片面的。
  文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因此,怎样通过课程教学来达到这个效果,也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暨南大学张世君教授在她的精品课中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体现。比如,在介绍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景物描写时,她将其与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做了联系,既很形象地使学生体会到了哈代创作中对环境描写的功力所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十九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方法。她不是刻意地去给学生进行艺术史的介绍,但在授课过程中又注意了对学生文化素养成的熏陶和培育。
  其实,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基本的网络浏览的习惯和经验,同时也要有一些积累和储备。教师可利用网络优势,更多地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通过对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成果,如音乐、绘画、建筑、宗教、民俗等相关材料的补充,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特定文学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如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就可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各国的文化成果,通过如绘画、建筑和雕塑上对中世纪神本观的突破,所表现出的对人的形体本身的积极态度,对美特别是人体美的追求和个人时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感受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来自于中世纪又冲破中世纪的独特风格。
  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制作个人网站,把自己的这些整理积累提供给学生。这也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对作品加深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课件也好,这些阶段性的成果也好,都属于个人版权所有,不能随意提供给他人,害怕一旦流传开来,会不利于自已的科研。其实我们之所以要利用网络优势,利用现代手段来辅助教学,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那么,这些取之于网的东西,即使被更广大的受众所关注,又何尝不可呢?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尤其是文科教学中的应用,在我国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很多人也致力于此。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好地融会于教学中,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其实才刚刚起步,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和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
摘 要: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愿、自发形成的小团体组织。对非正式群体应按群体成因、类型,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加以心育,使学生的进步步入正常发展的轨迹,使班级工作健全开展。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成因类型 心育对策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按其组织形式不同,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班集体本身也属于校内正式群体;非
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班级,班级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黄金法则。    一、让班级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风貌和精神力量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师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推进师生个体精神
将Pro/ENGINEER三维技术应用到机械类课程教学及实践性环节,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虚拟装配、三维动画演示和运动特性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用现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的心理。有的是因为成绩差,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有的是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主要表现是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做事缺乏信心,毫无竞争意识,不愿参加班级活动,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疏导,小的方面,会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影响正常的交往;大的方面,由于自卑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
摘要:协作学习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环境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形式。网络对协作学习有支持作用,并对学习者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利的因素。对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支持协作学习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协作学习 网络环境 语义互联网    引言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悄然走入了学校,走入了课堂,走入了每个学习者和教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需要与国际市场快速接轨,企业需要注重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在整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存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企业要想有一席之地,就必须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很多变革,教育教学也是如此。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的运用,教学课件已经不是简单的陈述和显示了,而是变得图文并茂、声形俱佳、动静皆宜,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渐渐地对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习以为常。但是在我们平常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课件的制作是分不开的。本文就多媒体的制作讨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