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各方指责,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显然,把公允价值会计作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只是国际金融界转嫁其责任的一种托词,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认为,现有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统一的实用的规范。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着手,在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准备;风险监控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
自金融危机以后,对于公允价值的讨论可谓空前热烈,各种新观点也层出不穷。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已经广泛存在于各国的会计准则中,而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最具代表性。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准则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在本文中,笔者也将主要参考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这种“盯住市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当金融市场不再有效时,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并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若将市场价格不加区分的确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则会使会计信息失去有用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
二、有效市场假说与公允价值层级
Fama在有效市场假说中将有效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弱有效形式、半强有效形式)和强有效形式。现代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绝对有效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效市场”近似于假说中的半强有效形式。从对有效市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假说中的有效市场和SFAS 157中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描述的交易环境几乎一样,在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的情况下,此时的市场价格可以被认为是股票最合理的价格。如果再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作为一个默认的前提,那么SFAS 157中定义的“市场参与者”的条件也是存在的,此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有效市场中的交易价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用“有效市场”这一普遍接受的理论来阐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能使之更易理解。
“有效市场”侧重于资产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吸收程度。“活跃市场”是从市场的交易量的角度说明了市场的某种特性,并不能推导出活跃市场中的资产价格就是资产的真实价值。所以,用市场有效性代替市场活跃性来表述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显得更加贴切。在此,笔者建议,对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Level 1:有效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负债以脱手价格为依据)。
Level 2:拥有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中,以交易价格为依据进行适当调整。
Level 3:没有公开报价的市场中,以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适当调整或者使用估值模型计算。
三、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
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提出,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最大缺陷在于将不合理的市场价格确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根据SFAS 157中对公允价值按照市场活跃性进行分类,就有可能会产生“活跃但非有效”的金融市场,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在现有的准则中,大部分倾向于将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第一选择,但是若加以滥用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地,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市值计价是最优的。但是,金融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尤其当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因素时,以市值计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甚至在FASB于2008年10月发布的FSP FAS 157-3中也指出,“It is also not appropriate to automatically conclude that any transaction price is determinative of fair value”。
我们承认,一定范围内的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体现,此时资产的价格能够合理的反应其真实价值。但是当价格过度偏离真实价值时,这样的价格就不能很好的反应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在存在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中,应该以交易价格为依据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交易价格的信息,也可以得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
四、计提风险准备——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文献回顾
SFAS 157中虽然以市场活跃性来划分公允价值的层级,但是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157号准则中的市场活跃性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只是没有进行清楚地表述,所以那种极端的“活跃但不有效”的金融市场是不可能大规模存在的。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认为,应该在财务报表中以历史成本确认列报资产和负债,而将其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中国人民大学支晓强教授等人则提出了公允价值的“主体基础”这一概念,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与某一会计主体紧密联系,建议由会计主体的独特性确定最佳的公允价值数。王守海等则建议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于风险和计量误差的信息的披露来解决这一问题。
上述的各种观点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的,但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许多观点都只是原则性的,比如完善相关规定等,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法。另一种观点则完全否定公允价值的运用,认为在财务报表中只能以历史成本进行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公允价值最多只能是作为表外披露。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只要金融创新存在, 公允价值会计就不会消失。今后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 双重计量并存仍将是一个长期并持续发展的态势。所以从现在的情形看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量模式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然选择,所以对现有的公允价值准则进行改进更显得紧迫。
(二)计提风险准备的新思路
在本文中,笔者将提出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新方法,来解决非有效市场中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这一方法是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层级分类的基础上的,根据上文对公允价值层级的重新表述,我们发现:对于level 1的情形,由于市场是有效地,那么市场交易价格可以直接确认为公允价值;而对于level 3的情形,由于不存在公开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的确定只能借助于各种估值模型。所以在此处讨论的方法相当于是针对SFAS 157中level 2的情形,即存在公开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而这种市场是广泛存在的。
在这里,我们借鉴对于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建议对金融资产也进行风险测试,计提“风险准备”。企业根据具体市场情况设立一个公认的风险警戒线,超过警戒线的资产应该计提风险准备,但是如果企业有充分适当的证据能够证明企业金融资产的异常变动是合理的,那么可以不计提风险准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充分利用市场交易价格的信息。其次,这种方法也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特殊情况。而且,这样处理之后,对于资产的市价、确认的公允价值等信息可以通过明细账直接查到,并被要求披露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这样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在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就能有效的规避由于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风险监控指标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种依靠计提风险准备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方法还需要确定“公认的风险警戒线”。而在现有的准则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十分完美的指标衡量“公认的风险警戒线”。在此,笔者将建议性地给出几个指标,作为“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备选方案。在下文中我们将用“风险监控指标”代替“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说法。在这里我们以上市公司的股票为例。
(一)指标一:股价/每股净资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条指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这是因为股票具有其特殊性。股票一方面代表了一种未来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股票代表了对一家公司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代表了对公司净资产的要求权,所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股价的基础,或者可以认为每股净资产是股价的“成本”。根据价值规律,股票的市价不应该过度偏离这一基础,所以我们认为“股价/每股净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评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偏离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一个重要参考。
“股价/每股净资产”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可行的风险监控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准备给出严格的证明这一指标的绝对合理性,本文重在通过举例的方式提供一种研究此问题的新思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铺垫,这就是本文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指标二:股价短期波动率
“股价短期波动率”是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股票这一研究对象提出的第二个风险监控指标,旨在监测上市公司股票的风险性,对于其他的金融资产可以类似运用。期末股价与期初股价的差价与期初股价的比值就是“股价短期波动率”,表明股价在一定期间内的变化率。在具体运用时可以进行同一只股票的历史纵向对比,也可以进行类似企业股价的横向对比,并考虑到相应的特殊事件,从而给出结论。
当然我们无法断言,那些波动率处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就不存在风险,但是通过统一的风险监控指标我们得以较为准确地甄别不同股票所存在的风险,也可以更好地落实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尽量减少其弊端。
上文中提到的“股价/每股净资产”和“股价短期波动率”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两种最重要的风险监控指标。当然,在考虑到整个市场的有效性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到诸如交易量、换手率这些代表市场流动性和活跃性的指标,从而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断。所以,类似的制度建设越健全,市场上能够得知的信息越丰富,那么投资者就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也就发展得越成熟。
六、结论
在本文中,笔者对现有的公允价值准则(主要以SFAS 157为例)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并提出了许多了大胆的创新观点。当然,由于笔者知识积累的局限,许多想法或许还不够成熟,许多建议性的措施现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是本文的局限。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笔者也不敢奢望通过一篇论文能够完成。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大胆地提出这些想法,只是希望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年轻人独有的热情与创意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思路,并为自己和他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铺垫。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也不仅仅是会计的责任,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实现,尤其需要相关金融监管措施的完善。只有拥有了良好有序的金融环境,公允价值才能得到最佳的运用,反过来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缘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2]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
[3]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4]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J].会计研究,2009,10.
[5]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
[6]FASB,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S].2006.
[7]FASB, FSP-FAS-157-3.Determining the Fair Value of a Financial Asset When the Market for That Asset Is Not Active[S].2008.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准备;风险监控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
自金融危机以后,对于公允价值的讨论可谓空前热烈,各种新观点也层出不穷。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已经广泛存在于各国的会计准则中,而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最具代表性。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准则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在本文中,笔者也将主要参考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这种“盯住市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当金融市场不再有效时,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并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若将市场价格不加区分的确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则会使会计信息失去有用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
二、有效市场假说与公允价值层级
Fama在有效市场假说中将有效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弱有效形式、半强有效形式)和强有效形式。现代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绝对有效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效市场”近似于假说中的半强有效形式。从对有效市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假说中的有效市场和SFAS 157中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描述的交易环境几乎一样,在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的情况下,此时的市场价格可以被认为是股票最合理的价格。如果再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作为一个默认的前提,那么SFAS 157中定义的“市场参与者”的条件也是存在的,此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有效市场中的交易价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用“有效市场”这一普遍接受的理论来阐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能使之更易理解。
“有效市场”侧重于资产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吸收程度。“活跃市场”是从市场的交易量的角度说明了市场的某种特性,并不能推导出活跃市场中的资产价格就是资产的真实价值。所以,用市场有效性代替市场活跃性来表述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显得更加贴切。在此,笔者建议,对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Level 1:有效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负债以脱手价格为依据)。
Level 2:拥有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中,以交易价格为依据进行适当调整。
Level 3:没有公开报价的市场中,以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适当调整或者使用估值模型计算。
三、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
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提出,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最大缺陷在于将不合理的市场价格确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根据SFAS 157中对公允价值按照市场活跃性进行分类,就有可能会产生“活跃但非有效”的金融市场,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在现有的准则中,大部分倾向于将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第一选择,但是若加以滥用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地,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以市值计价是最优的。但是,金融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尤其当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因素时,以市值计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甚至在FASB于2008年10月发布的FSP FAS 157-3中也指出,“It is also not appropriate to automatically conclude that any transaction price is determinative of fair value”。
我们承认,一定范围内的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体现,此时资产的价格能够合理的反应其真实价值。但是当价格过度偏离真实价值时,这样的价格就不能很好的反应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在存在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中,应该以交易价格为依据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交易价格的信息,也可以得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
四、计提风险准备——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文献回顾
SFAS 157中虽然以市场活跃性来划分公允价值的层级,但是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157号准则中的市场活跃性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只是没有进行清楚地表述,所以那种极端的“活跃但不有效”的金融市场是不可能大规模存在的。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认为,应该在财务报表中以历史成本确认列报资产和负债,而将其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中国人民大学支晓强教授等人则提出了公允价值的“主体基础”这一概念,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与某一会计主体紧密联系,建议由会计主体的独特性确定最佳的公允价值数。王守海等则建议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于风险和计量误差的信息的披露来解决这一问题。
上述的各种观点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的,但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许多观点都只是原则性的,比如完善相关规定等,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法。另一种观点则完全否定公允价值的运用,认为在财务报表中只能以历史成本进行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公允价值最多只能是作为表外披露。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只要金融创新存在, 公允价值会计就不会消失。今后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 双重计量并存仍将是一个长期并持续发展的态势。所以从现在的情形看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量模式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然选择,所以对现有的公允价值准则进行改进更显得紧迫。
(二)计提风险准备的新思路
在本文中,笔者将提出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新方法,来解决非有效市场中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这一方法是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层级分类的基础上的,根据上文对公允价值层级的重新表述,我们发现:对于level 1的情形,由于市场是有效地,那么市场交易价格可以直接确认为公允价值;而对于level 3的情形,由于不存在公开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的确定只能借助于各种估值模型。所以在此处讨论的方法相当于是针对SFAS 157中level 2的情形,即存在公开交易价格的非有效市场,而这种市场是广泛存在的。
在这里,我们借鉴对于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建议对金融资产也进行风险测试,计提“风险准备”。企业根据具体市场情况设立一个公认的风险警戒线,超过警戒线的资产应该计提风险准备,但是如果企业有充分适当的证据能够证明企业金融资产的异常变动是合理的,那么可以不计提风险准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充分利用市场交易价格的信息。其次,这种方法也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特殊情况。而且,这样处理之后,对于资产的市价、确认的公允价值等信息可以通过明细账直接查到,并被要求披露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这样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在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就能有效的规避由于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风险监控指标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种依靠计提风险准备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方法还需要确定“公认的风险警戒线”。而在现有的准则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十分完美的指标衡量“公认的风险警戒线”。在此,笔者将建议性地给出几个指标,作为“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备选方案。在下文中我们将用“风险监控指标”代替“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说法。在这里我们以上市公司的股票为例。
(一)指标一:股价/每股净资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条指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这是因为股票具有其特殊性。股票一方面代表了一种未来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股票代表了对一家公司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代表了对公司净资产的要求权,所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股价的基础,或者可以认为每股净资产是股价的“成本”。根据价值规律,股票的市价不应该过度偏离这一基础,所以我们认为“股价/每股净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评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偏离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公认的风险警戒线”的一个重要参考。
“股价/每股净资产”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可行的风险监控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准备给出严格的证明这一指标的绝对合理性,本文重在通过举例的方式提供一种研究此问题的新思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铺垫,这就是本文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指标二:股价短期波动率
“股价短期波动率”是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股票这一研究对象提出的第二个风险监控指标,旨在监测上市公司股票的风险性,对于其他的金融资产可以类似运用。期末股价与期初股价的差价与期初股价的比值就是“股价短期波动率”,表明股价在一定期间内的变化率。在具体运用时可以进行同一只股票的历史纵向对比,也可以进行类似企业股价的横向对比,并考虑到相应的特殊事件,从而给出结论。
当然我们无法断言,那些波动率处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就不存在风险,但是通过统一的风险监控指标我们得以较为准确地甄别不同股票所存在的风险,也可以更好地落实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尽量减少其弊端。
上文中提到的“股价/每股净资产”和“股价短期波动率”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两种最重要的风险监控指标。当然,在考虑到整个市场的有效性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到诸如交易量、换手率这些代表市场流动性和活跃性的指标,从而更加理性地做出判断。所以,类似的制度建设越健全,市场上能够得知的信息越丰富,那么投资者就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也就发展得越成熟。
六、结论
在本文中,笔者对现有的公允价值准则(主要以SFAS 157为例)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并提出了许多了大胆的创新观点。当然,由于笔者知识积累的局限,许多想法或许还不够成熟,许多建议性的措施现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是本文的局限。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笔者也不敢奢望通过一篇论文能够完成。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大胆地提出这些想法,只是希望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年轻人独有的热情与创意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思路,并为自己和他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铺垫。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也不仅仅是会计的责任,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实现,尤其需要相关金融监管措施的完善。只有拥有了良好有序的金融环境,公允价值才能得到最佳的运用,反过来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缘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2]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会计研究,2010,1.
[3]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4]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J].会计研究,2009,10.
[5]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
[6]FASB,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S].2006.
[7]FASB, FSP-FAS-157-3.Determining the Fair Value of a Financial Asset When the Market for That Asset Is Not Active[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