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共同体的路径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教学共同体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环节,实践性的探索证明,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路线图为导航,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的黏汁,不啻为十分中肯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问题中心;知识路线图;项目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05-0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日趋强劲,但是,要在21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战略,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大学教育现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行的高等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适应之处。据此,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而言,仍然盛行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输的方法,少主体式、主动式、开放式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方式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社会急速变革与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以往追求效率、成绩、标准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一所高校成功的根本性标志。“成功的学校是以人为本的共同体。”“共同体”这一概念进入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尔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报告中用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就教学共同体而言,其主体的立足点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即教学共同体尽管包括学校的其他文化影响,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索知识世界的合作与协同。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限定在教师所学所教的一维定式。佐藤学教授指出,“同步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经验,放弃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忽略了寻求发展性学习的学生,优秀的教育应该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并使每个学生都走向卓越。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佐藤学教授的答案是创建教学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尽管教学共同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逐渐显现其自在的重要性。然而,对教学共同体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由此导致了对如何构建教学共同体,尤其是课堂教学共同体始终没有稳定且系统的阐述。但是,教学共同体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所起的作用又是有目共睹。针对教学共同体的提出,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倡导合作式学习,主张学生观察他人学习,同时在集体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在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建构。佐藤学则把学习看作是三种对话性实践的综合,即自我与世界的对话、自我与他人的对话、自我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交流。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生活在象牙塔下的集体之中,不可能也无法拒绝与他人交流。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团体活动,无法离开与他人的探讨。显然,建立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共同体对于培养具有自学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还大有市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欠佳。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目前教学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追求。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建立教学共同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才能建立教学共同体,打破传统的教学范式,让师生之间实现充分互动呢?实践证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方式,以知识路线图为导航的学习方法,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的黏汁,不啻为构建比较适应当下中国大学教学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路径
  大学的作用和价值即在于创新知识与价值观,然而,无论知识、价值观念的创新还是学生品质、能力的提升,都需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而研究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的大问题。“问”是科学探究的开头,“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结合现实社会发展,寻找教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问题绝非教师设定,也非学生提出,应是教师与学生面对不解现象时的共同疑问。然而,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或许,从先后顺序上应当是教师设问在前,至少要引导学生追问,实际上,引导学生的前提也就是教师设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并且这种参与不是单方面行动,而是基于问题共识的协同研究。波兹曼(N.Postman)指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也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爱因斯坦曾说过: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最为重要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保留了教学的应有本分,而且开辟了师生在未知世界里发现新知识的道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协商的信息交往,并促进了彼此的相互作用,构建了知识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共享。由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际上也就帮助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则是大学教育不变的目标。因此,课堂上培养学生保持产生新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可以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里,不断成长进步。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求问的过程,如果不能发出疑问,也就不可能形成求知的动力。显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前提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一种以先在经验为基础的学习,但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并维系其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问题搭建沟通师生联系的桥梁,尤其对于形成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共识纽带关系极为重要,恰正是这种共识纽带关系促成了教学共同体的生成。   二、以知识路线图为导航的路径
  众所周知,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的蓝本,甚至成为教学的金口玉言。然而,作为课程知识体系的文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是重述教材,而是与时俱进地理解教材、参考教材。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其功能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某个理论体系的路径。可以这样讲,教材的编著是按一定的知识线索,也就是知识导航来的“知识地图”。就人类迄今创造的知识体系而言,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的知识。人力知识就是教会人管理知识,并学会找到实用知识的能力,即通常讲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对于我们而言,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被我们知道的知识是确定的,尚未被我们知道的则是不确定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也就是那些不确定的知识。如何发现它们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显然,对于接受教育的学习者来讲,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他们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发现知识的方法,即教会他们怎么找到发现知识的路线图。也许,有人会将这些方法也认为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并非教师所独占。在以知识路线图为导航的教学过程中,起先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自己的经验,面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知识路线图的寻找将不再是教师主导下的工程,而是师生为了知识管理进行的共生之旅。据此,师生在知识导航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共同体。与此同时,教学共同体在探索知识路线图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并进一步固化教学的协同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管理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在教学相长中提升。
  三、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路径
  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学嬗变出一种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习明纳(Seminar),即在教授的指导下,由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研究组,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某一学术领域或课程采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到1810年,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主张,主张对习明纳这种教学形态进行重构,随后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研究讨论班。五十年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家吉尔曼(Gilman,D.C.1831-1908)于1876年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为对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时代需要的回应,开创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美国模式。从中不难看出,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教学形态经历了从教室到社会,最终落到具体科研项目上的轨迹。这个轨迹恰好说明,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师生之间具有完全的平等性,也正是这种更平等性才为形成师生教学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性。教学的精魂在于教学相长,在发展的世界面前,仅仅掌握教材的教师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必须让位于以师生共研为基础的教学共同体,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教学共同体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作为合作者而非传道者与学生一起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通过科学研究进行教学”和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大学体制正是现代社会通才教育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含有多种职能的高度复杂的多元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之所以仍然出现教学与科研脱节或对立的现象,这除了职称评定和对外排名的因素,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结合点,从而导致教而不研或研而不教。相当一部分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属于学科前沿领域。通过科研与教学在课堂空间的结合,一方面实现学生参与科研的目的,拓展科研思维,另一方面,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被培养出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高校教学是把传统的知识灌输过程变为由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学会掌握生存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这本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用智慧启迪智慧,让心灵塑造心灵。师生教学共同体的优势就是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让个体勃发的智慧来启迪智慧,让相互紧靠在一起的心灵来塑造心灵。
  参考文献:
  [1]佴怀青.大学教育的使命[J].瞭望新闻周刊,2003,(52).
  [2]闫云娟.大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18).
  [3]赵川平.大学教育改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4).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CHRISTOPHER DAY.Build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principal ship in England:the importance of trus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9,(6):719-730.
  [6]任雅玲.从“同步教学”走向“合作学习”[J].语文建设,2011,(12).
  [7][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刘华.培育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9]钟贞柱,肖琼岑.创新教学过程倾心构建“学习共同体”[J].政治课教学,2004,(6).
  [10]李忠.没有问题的问题——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J].教育文化论坛,2010,(2).
  [11][19]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12]陈联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13]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14]许明.问题切入“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9).
  [15]甘民.欧美课堂提问主体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9-22.
  [16]葛敏芸.从“有效提问”到“引问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17]任亚方.教师在新课程中作用与形象的重要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2,(10).
  [18]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唐迅.建构走向新世纪的大学教育理念[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20]姚玉环.研究性教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5,(4).
  作者简介:葛天博(1971-),男,汉族,安徽淮北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法社会学,公共治理,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目前尴尬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探索高职高专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模式,并就实现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翻译人才;高职高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47-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加紧了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步伐。各类国际性会议、会展和商务活动
摘要:近年来,石家庄一直把跨越、赶超作为经济、社会等发展建设的重点思路和战略导向。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石家庄的方向定位和措施步骤等,对于提高石家庄的经济社会水平和在全国的位次、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战略;协同;石家庄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
摘要: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既定的课程作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的学习。同样的载体,有人仅仅通过它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有人通过它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到底孰本孰末?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77-02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也认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写作技巧上风格独特,具有大师风范。本文仅以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社戏》、《故乡》和《孔乙己》三篇小说为例,进行一个比较阅读,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表现特色与艺术张力。  关键词:鲁迅小说;比较;艺术;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5-02  人教版、苏教版等初
摘要:《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强调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及评价,是“十二五”期间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本文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国家规划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提出10项核心内容,并加以说明。  关键词:高职;教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带学生做科研项目实际体会,阐述了我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计划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教师教学的作用,分析了我系大学生目前科研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院我系大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培养与能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与建议。本研究对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大学生后备力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研究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体育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堪忧,存在选题雷同陈旧、内容缺乏新意、与现实相距甚远、文字表述不严谨等问题。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硕士课程科目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单一;硕士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上得不到有效培养等。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关键词:体育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原因分析;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807.4
摘要:在教学中,“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动态的一种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精彩的“生成”正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动态生成;小学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税法》课程教学的教学体会及《税法》教材建设的实践,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从教材的前瞻性、趣味性、科学性、发展性、联系性五个方面阐述了教材建设的具体做法及使教材建设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合的体会,希望能够发挥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税法;教材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阐述了图书馆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建设构想。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03-03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新世纪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蜂拥而来,人们逐步肯定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