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海淀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者、主导者,这既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完成国家推动自主创新任务的历史重托。
继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 4月1日北京市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从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20年的发展历程海淀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非典灭活疫苗成为世界首例通过临床试验的非典疫苗;园区众多企业在神州5号、6号、7号、嫦娥一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制和发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大量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一年一度的“创新中关村主题活动”正是对海淀园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被誉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第一平台”。10月20-22日,“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于世纪金源饭店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发改委、经信委、科委、财政局、金融局、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联合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承办。
新的转折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区十园”的格局。海淀园作为其中的主体功能区,一直发挥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
时至今日,海淀园形成了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聚集区、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沿北清路两侧的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聚集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约4900亿元,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总收入的近50%。在海淀园高科技企业就业的各类人才约60万人,中关村高端领军型创新人才也主要集中在海淀园。
成绩面前,海淀园却困惑了。
2010年恰逢“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我国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折。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提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来说,如何转型?如何示范?摆在海淀园面前的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
对此,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显得很有信心: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依托区域自身科技、文化、教育优势,以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业为先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二是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巩固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杨志强指出了海淀未来着力打造的新兴产业: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信息通信等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先行者的重任
“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
2009年,已经成功创造了电脑节品牌的海淀园,为适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新形势需要,在继续发挥中关村电脑节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创新探索活动组办方式的基础上,推出“创新中关村2009主题活动”。
2010主题活动作为2009年基础上的一个延续,今年的“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突显“自主创新能力”与“战略新兴产业”两个概念。
此次活动以“感触科技、体验创新”为特色,着重设计了多项活动,是亲身感触前沿科技成果、现场体验众多创新成就的展示与互动平台,众多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信息在此发布,将有力地推动国内外政、产、学、研、用的联网共建,推动在中关村率先形成全球合作、跨域整合的创新体系。同时,活动的成功举办,集中呈现出园区在政策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扶持企业发展环境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效。
此次活动主要包含了五方面内容。与往届的不同之处,此次活动新增一项内容——“全球创新技术发布活动”。活动以“全球平板电脑关键技术发布与展示”、“国际太阳能关键技术发布与洽谈”为主要发布内容。“海淀园创新企业国际化模式典型案例推介”集中介绍了4家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展现了20年来,在不断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前行的海淀园,坚持先行先试、对外交流合作、国际资源整合、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海外品牌推介等诸多领域大胆尝试。作为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洽谈会” 汇集了69家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及军工院所的2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为技术买卖双方搭建展示与沟通平台。在中关村创意产业创新产品(技术)发布会上,13家企业在2个发布大厅发布了20项创新技术和产品。
为期3天的展示落下了帷幕,思考却没有停止: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8%,如何破解?如何在新能源领域赶超美国?海淀园企业如何走出去?
痛苦与希望并存,一切皆有可能,这也正是这一时代的魅力所在。正如狄更斯《双城记》开首句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而作为先行者总是充满风险的,但这正是先行先试的责任:试验,然后推广。中关村海淀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者、主导者,这既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完成国家推动自主创新任务的历史重托。
继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 4月1日北京市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从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20年的发展历程海淀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非典灭活疫苗成为世界首例通过临床试验的非典疫苗;园区众多企业在神州5号、6号、7号、嫦娥一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制和发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大量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一年一度的“创新中关村主题活动”正是对海淀园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被誉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第一平台”。10月20-22日,“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于世纪金源饭店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发改委、经信委、科委、财政局、金融局、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联合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承办。
新的转折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区十园”的格局。海淀园作为其中的主体功能区,一直发挥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
时至今日,海淀园形成了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聚集区、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沿北清路两侧的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聚集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约4900亿元,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总收入的近50%。在海淀园高科技企业就业的各类人才约60万人,中关村高端领军型创新人才也主要集中在海淀园。
成绩面前,海淀园却困惑了。
2010年恰逢“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我国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折。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提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园来说,如何转型?如何示范?摆在海淀园面前的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
对此,海淀区常务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显得很有信心: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依托区域自身科技、文化、教育优势,以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业为先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二是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巩固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杨志强指出了海淀未来着力打造的新兴产业: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信息通信等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先行者的重任
“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
2009年,已经成功创造了电脑节品牌的海淀园,为适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新形势需要,在继续发挥中关村电脑节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创新探索活动组办方式的基础上,推出“创新中关村2009主题活动”。
2010主题活动作为2009年基础上的一个延续,今年的“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突显“自主创新能力”与“战略新兴产业”两个概念。
此次活动以“感触科技、体验创新”为特色,着重设计了多项活动,是亲身感触前沿科技成果、现场体验众多创新成就的展示与互动平台,众多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信息在此发布,将有力地推动国内外政、产、学、研、用的联网共建,推动在中关村率先形成全球合作、跨域整合的创新体系。同时,活动的成功举办,集中呈现出园区在政策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扶持企业发展环境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效。
此次活动主要包含了五方面内容。与往届的不同之处,此次活动新增一项内容——“全球创新技术发布活动”。活动以“全球平板电脑关键技术发布与展示”、“国际太阳能关键技术发布与洽谈”为主要发布内容。“海淀园创新企业国际化模式典型案例推介”集中介绍了4家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展现了20年来,在不断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前行的海淀园,坚持先行先试、对外交流合作、国际资源整合、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海外品牌推介等诸多领域大胆尝试。作为创新中关村2010主题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洽谈会” 汇集了69家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及军工院所的2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为技术买卖双方搭建展示与沟通平台。在中关村创意产业创新产品(技术)发布会上,13家企业在2个发布大厅发布了20项创新技术和产品。
为期3天的展示落下了帷幕,思考却没有停止: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8%,如何破解?如何在新能源领域赶超美国?海淀园企业如何走出去?
痛苦与希望并存,一切皆有可能,这也正是这一时代的魅力所在。正如狄更斯《双城记》开首句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而作为先行者总是充满风险的,但这正是先行先试的责任:试验,然后推广。中关村海淀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者、主导者,这既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完成国家推动自主创新任务的历史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