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和适度拓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大胆估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合情推理,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
引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这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更大的数,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及数学教具学具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推理、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等过程,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感。
一、明起点,促教学
1.研教材,明知识起点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1000以内的数,不仅数目变大,数字的抽象程度也更为递进。这时可借助教材内容把“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渐熟练这一部分内容,数和形结合,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学生,明认知起点
备学生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十分重要,例如:通过之前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对计数单位“个”“十”“百”以及“满十进一”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身就比较枯燥的数学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仍需数形结合,如借助一些课堂游戏、创设情境以及制作生动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借助形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这样既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又可以把新旧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适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观察、推理,多方位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巧借直观模型,凸显核心素养
1.初步感知,构建“千”的模型
尽管二年级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较为充分的感知,但他们脑海里还是没有相对准确、明晰的数感,加之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因而必须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教学,把“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形”(具体实物)来感知、理解、表达数。
为此,课伊始,我出示三堆杂乱摆放的小方块,数量分别是100、500、1000,给学生提供估的依据——100个小方块,学生根据100个小方块来估一估另外两堆是多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方向、有依据地去估,而不是盲目地去估,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数形结合,深化“千”的模型
(1)巧借方块,搭建桥梁
数来源于数。只有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为顺畅。首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小方块,10个一列(板书:10个一是十)。再十个十个地数,10列一面(板书:10个十是百)。最后,一百一百地数,10面一体(板书:10个百是一千)。将散乱的小方块“结构化”成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直观的结构化过程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感知“满十进一”。面对这样直观的呈现,引出计数单位“个”“十”“百”“千”才更自然,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巧借计数器,攻破难点
在这一课中,主要解决学生再“往后加”的难题,如在709的基础上再加上1是多少,很多同学就会说“810”。由此可以看出,二年级学生对“十进位数”的联系已经掌握,但无法准确得出满十后向哪一数位进一,因而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动手拨一拨计数器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通过不断操作和经验积累,学生就会逐渐地跨越“拐弯处”数数的难点了。
在数的过程中,当数到整十、整百、一千这些“拐弯处”的时候,可放手让学生边拨珠子边说明为什么要把个位、十位、百位的珠子清空再向十位、百位、千位进一,借此强化学生对这种“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的认知,也为后面学习连续进位做铺垫。课上给予学生足够动手的空间,在计数器上从三百二十,一十一十地数到四百一十,请学生上台边拨珠子边说明他是怎么拨的。教师再次提问从三百九十拨到四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不断提问,学生就会动脑去理解“十位满十就要向百位进一”,这样更有利于突破从几百九十到整百这个“拐弯处”数數的难点。再连续“满十进一”,强化“满十进一”的过程,会更加有效地突破整十、整百“拐弯处”数数的难点。
(3)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内化认知
在观看微课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接近整十、整百、一千的数的共同点——都是哪一个计数单位满十就向前一个计数单位进一,以此加强学生对“为何进位”“怎样进位”的感知。同时,在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试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这节课增添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帮助全班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反思中成长
1.突破“拐弯处”
通过形象操作来突破本课的难点。一开始让学生从一开始数数,再到累加一十、一百的数,让学生逐步感受数数中的规律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若能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也许效果会更好。
2.见“数感”--建“数感”
学生数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新课的教学中,课件出示凌乱的1000个小方块后,都要让学生来估一估,然后再数一数,通过数的结果来校正学生估数的能力,把握数的本质,通过数数来突破“拐弯处”,在具体的表象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由此逐步建立起更强的数感。
在教学设计的优化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要呈现一堂精美、“好玩”的数学课,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需要读透教材,开发教材;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需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去教学。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应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感”其实并不神秘,它是处在数与运算之间的一种可被人类所理解的感知能力,而如何去理解它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桥梁——数与现实情境之间的桥梁,只有这样,学生眼中的世界才会有量化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杨珍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6):120120.
[2]毛小燕.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5):676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
引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这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更大的数,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及数学教具学具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推理、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等过程,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感。
一、明起点,促教学
1.研教材,明知识起点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1000以内的数,不仅数目变大,数字的抽象程度也更为递进。这时可借助教材内容把“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渐熟练这一部分内容,数和形结合,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学生,明认知起点
备学生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十分重要,例如:通过之前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对计数单位“个”“十”“百”以及“满十进一”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身就比较枯燥的数学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仍需数形结合,如借助一些课堂游戏、创设情境以及制作生动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借助形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这样既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又可以把新旧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适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观察、推理,多方位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巧借直观模型,凸显核心素养
1.初步感知,构建“千”的模型
尽管二年级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较为充分的感知,但他们脑海里还是没有相对准确、明晰的数感,加之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因而必须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教学,把“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形”(具体实物)来感知、理解、表达数。
为此,课伊始,我出示三堆杂乱摆放的小方块,数量分别是100、500、1000,给学生提供估的依据——100个小方块,学生根据100个小方块来估一估另外两堆是多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方向、有依据地去估,而不是盲目地去估,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数形结合,深化“千”的模型
(1)巧借方块,搭建桥梁
数来源于数。只有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为顺畅。首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小方块,10个一列(板书:10个一是十)。再十个十个地数,10列一面(板书:10个十是百)。最后,一百一百地数,10面一体(板书:10个百是一千)。将散乱的小方块“结构化”成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直观的结构化过程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感知“满十进一”。面对这样直观的呈现,引出计数单位“个”“十”“百”“千”才更自然,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巧借计数器,攻破难点
在这一课中,主要解决学生再“往后加”的难题,如在709的基础上再加上1是多少,很多同学就会说“810”。由此可以看出,二年级学生对“十进位数”的联系已经掌握,但无法准确得出满十后向哪一数位进一,因而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动手拨一拨计数器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通过不断操作和经验积累,学生就会逐渐地跨越“拐弯处”数数的难点了。
在数的过程中,当数到整十、整百、一千这些“拐弯处”的时候,可放手让学生边拨珠子边说明为什么要把个位、十位、百位的珠子清空再向十位、百位、千位进一,借此强化学生对这种“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的认知,也为后面学习连续进位做铺垫。课上给予学生足够动手的空间,在计数器上从三百二十,一十一十地数到四百一十,请学生上台边拨珠子边说明他是怎么拨的。教师再次提问从三百九十拨到四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不断提问,学生就会动脑去理解“十位满十就要向百位进一”,这样更有利于突破从几百九十到整百这个“拐弯处”数數的难点。再连续“满十进一”,强化“满十进一”的过程,会更加有效地突破整十、整百“拐弯处”数数的难点。
(3)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内化认知
在观看微课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接近整十、整百、一千的数的共同点——都是哪一个计数单位满十就向前一个计数单位进一,以此加强学生对“为何进位”“怎样进位”的感知。同时,在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试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这节课增添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帮助全班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反思中成长
1.突破“拐弯处”
通过形象操作来突破本课的难点。一开始让学生从一开始数数,再到累加一十、一百的数,让学生逐步感受数数中的规律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若能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也许效果会更好。
2.见“数感”--建“数感”
学生数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新课的教学中,课件出示凌乱的1000个小方块后,都要让学生来估一估,然后再数一数,通过数的结果来校正学生估数的能力,把握数的本质,通过数数来突破“拐弯处”,在具体的表象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由此逐步建立起更强的数感。
在教学设计的优化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要呈现一堂精美、“好玩”的数学课,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需要读透教材,开发教材;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需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去教学。上好一节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应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感”其实并不神秘,它是处在数与运算之间的一种可被人类所理解的感知能力,而如何去理解它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桥梁——数与现实情境之间的桥梁,只有这样,学生眼中的世界才会有量化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杨珍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6):120120.
[2]毛小燕.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