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行为不宜独立设罪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危险驾驶行为有巨大的社会危险性,刑法修正案(八)将飙车、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迎合了社会公众要求打击此类行为的舆论。但是,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有悖刑法谦抑性,会造成刑法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和实践操作上的困难。通过解释和完善现有刑法规范,完全可以满足对高危驾驶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需要。因此,在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没有必要。
  关键词:危险驾驶;醉驾;过失犯罪;公共安全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1062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量逐年上升。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机动车数量已经达到376万辆,而且每天还在以1300辆的速度增长。而截止到2009年3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7亿辆,驾驶员超过1.2亿。[1]这些数据显示,我国正快速步入汽车社会。但是伴随汽车社会而来的却是大量的交通事故。有统计显示,我国机动车总量只占全球的2%,但年均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占全球的20%,是世界水平的10倍。[2] 特别是近年来,“危险驾驶”行为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仅2009年1月~8月,全国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多达3206起,共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3]与此同时,一些危害严重、民愤极大的恶性交通事故案件借助传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成都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南京张明宝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杭州胡斌交通肇事案、河北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等。面对一些“危险驾驶”造成的恶性刑事案件,司法机关认定的罪名不一,处理结果各异。典型的如对胡斌飙车肇事行为与孙伟铭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判决,前者以交通肇事罪认定,且对被告人胡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后者则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一审对被告人孙伟铭判处死刑,二审改判为无期徒刑。这些案件在学者间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现有的刑法规定不足以惩罚危险驾驶者,建议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4] 有的学者认为,增设危险驾车罪很不理性。[5]
  2010年4月28日,公安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机动车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在该草案第二十二条中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即交通肇事罪,笔者注)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驾,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该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对一些社会危害严重、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原来由行政管理手段或者民事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建议规定为犯罪。主要是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的犯罪、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的犯罪等。”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可以说,“危险驾驶”行为独立设罪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公众对危险驾驶行为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的愤怒和恐慌,并要求严惩肇事者的舆论的需要。本文将从刑法谦抑性、刑法规范的逻辑体系、设立此罪的司法成本等角度来论证刑法不宜将“危险驾驶”行为单独设罪。
  一、刑法中“危险驾驶”行为的界定
  “危险驾驶”行为不是一个法律用语,危险驾驶行为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造成或增加不应有的危险的行为。广义上的危险驾驶行为是指以一切不安全、违反交通法规的危险方式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包括“一般性不谨慎驾驶”和“高危性不安全驾驶”两种模式。“一般性不谨慎驾驶”是指驾车时注意力不集中,对危险情况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或遇到危险情况时,本应该能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发生,而未能采取措施或者错误采取措施致使事故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危险驾驶应当是狭义上的危险驾驶行为,即仅指“高危性不安全驾驶”。这种危险驾驶是指驾驶人员的驾驶状态和驾驶行为极为危险,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这种危险驾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驾驶状态的高度危险,如饮酒、服用毒品、麻醉剂、疲劳驾驶等情形;另一种情况是驾驶行为的高度危险,包括严重超速行驶、无证驾驶或明知车辆不符合安全要求仍然驾驶等。[6]
  “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犯。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反过来说明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7] 社会危险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侵犯法益或者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有很多,刑法不可能将这些行为都纳入打击的范围。换言之,刑法只能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严重侵犯或威胁法益的行为为对象。因此,刑法意义上的“危险驾驶”行为只能是指“高危性不安全驾驶”行为。
  按照刑法“被允许的危险”(Erlaubtes Risico)的理论,所谓被允许的危险,是指虽然包含着侵害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法益的危险行为,但是为了维持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它即视它为不违法的行为。本来,不应当允许有侵害法益危险的行为,应当视其为违法,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发生了虽然是危险的但必须允许的问题。如机动车行驶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公共危险。但是,如果禁止机动车行驶,就不会有今日发达的交通。在这个被允许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行为在刑法上就不是违法的,即使发生了事故,只要能视为是不可抗力,就不会产生刑法上的责任。[8]而高危驾驶行为则是违反道路交通法规,制造或增加不被刑法所允许的危险的行为,此种行为在刑法上就具有可罚性。
  参考我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和日本刑法中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的规定,可以将下列行为认定为刑法上的“危险驾驶”行为:(1)醉酒后、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后,处于难以正常驾驶的状态而驾车的。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中规定,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为酒后驾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2)无驾驶技术和操作能力而驾驶机动车的。这里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技术和能力,而不在于是否有驾驶证。(3)严重超过一定限速的驾驶行为,这里是指以难以控制的高速度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不论行为人出于寻求精神刺激、娱乐、竞技的目的,还是出于其他目的。因此,此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常所说的飙车行为。(4)故意无视交通信号而行驶的行为。这里是指故意无视红色信号或者与之相当的信号,且以可能产生重大交通危险的速度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里所称的“机动车”是指三轮以上的汽车,不包括二轮机动车。因为二轮机动车体积小,行驶速度相对小,危险驾驶对公共安全的危险相对较小。从缩小刑法的打击面角度来讲,也不宜将二轮机动车包括进来。   用本文界定的刑法上的“危险驾驶”行为来对照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的“危险驾驶”行为可以看出,后者存在着以下不合理之处:(1)醉酒后驾驶和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后驾驶都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但该修正案没有将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后,处于难以驾驶之状态而驾驶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的行为之中。(2)“追逐竞驶”的表述有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至少两人在飙车,但一个人同样也可以飙车。(3)“道路”应限定为“公共道路”。在非公共道路,如社区道路、房前屋后、工厂、矿区等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只能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罪。另外,在公共场所危险驾驶也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地点可以是公共道路或其他公共场所。
  二、单设“危险驾驶罪”可能造成
  刑法规范不协调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各分则条文之间的罪刑协调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可是,如果单设危险驾驶罪就会打破刑法规范之间的协调。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从条文的表述来看,立法者将危险驾驶罪视为情节犯。情节犯是以一定严重或者恶劣的情节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只有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会受到刑法的制裁。“情节恶劣”包括行为的性质、动机、时间、地点、结果、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等。但是从本罪的法定刑仅为拘役来看,这里的“情节恶劣”不应该包括行为的结果。如果高危驾驶行为(本罪只是将高危驾驶行为列入规制范围)造成了结果,仅仅处拘役,则造成“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严重不协调,因为后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立法者设立此罪的目的是用刑罚制裁那些危险驾驶但没有造成任何实际后果的行为。
  从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来看,第14条、第15条、第16条分别规定了犯罪的故意、过失、意外事件。从刑法理论上来讲,一个犯罪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方面只可能是一种,要么故意,要么过失,不存在所谓的“复合罪过”。要成立过失犯罪,必须要有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如果承认过失危险犯,则要求有构成要件的危险存在。所以,从逻辑上无法将该罪解释为过失犯罪,危险驾驶罪只能是故意犯罪。但将该罪解释为故意犯罪,会出现刑法规范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如果危险驾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或财产严重损失的结果,定“危险驾驶罪”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危险驾驶造成了多人伤亡或财产严重损失的结果,则定罪量刑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按照刑法第115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按照此逻辑,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后果要适用刑法第115条,那么未造成严重伤亡后果要适用刑法第114条,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这里增设“危险驾驶罪”就是多余的,反而会破坏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条之间的协调。另一种是按照刑法第133条以交通肇事罪处罚,这样也会产生问题。危险驾驶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产生的结果却按照过失犯罪而不是故意犯罪的结果加重犯来处罚(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因此,如果要处罚危险驾驶行为造成的结果,只能适用刑法第115条。
  三、现行刑法规范可以规制“高危
  驾驶”行为从可罚性角度来讲,高危驾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纳入刑法打击的犯罪。按照国际上的统计,以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数量的25%计算,在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死亡18371人,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025亿元。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则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其中,因酒后驾车导致的伤亡占25%。因此,酒后驾车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9] 在实践中,虽然吸食毒品后驾车的案例较少,但是吸食毒品后驾车与醉酒后驾车一样,行为人基本上丧失正常的行为能力,难以应对驾驶过程中的紧急情况,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揭示了危险驾驶行为的本质——危害公共安全。所谓危害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的行为。
  鉴于危险驾驶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日本于2001年对刑法进行部分修改,增设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规定在酩酊驾驶、超速行驶、无技能驾驶、妨害驾驶、无视信号行驶五种情形下致人伤害的,处15年以下惩役,致人死亡的,处15年以上20年以下惩役。增设该罪后,日本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数量逐年下降,2003年降到7702人,2004年降到7358人,2006年降到6352人。[10]
  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刑事处罚,而是怎样刑事处罚。在网络时代,由于刑事个案很容易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公众的朴素情感容易与法律理性发生冲突,给司法机关巨大的舆论压力,许霆案就是典型。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机关很容易屈从所谓的民意立法,很多学者也认为刑法有漏洞,需要填补。其实,“当解释者对法条难以得出某种解释结论时,不必攻击刑法规范不明确,而应反省自己是都缺乏明确、具体的正义理念。所以,即使这与其在得出非正义的解释结论后批判刑法,不如合理运用解释方法得出正义的解释结论。”[11]
  通过对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33条进行合理解释,可以满足对高危驾驶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要求。理由如下:
  首先,高危驾驶行为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相当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里的“以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以“其他危险方法”只是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规定。在实际生活中,高危驾驶行为(仅限于醉酒、吸食毒品后驾驶、无驾驶技术和操作能力驾驶、超速驾驶、无视交通信号驾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亚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所造成的损失,对人们的出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国家对爆炸物品、危险物质进行严格管制,在社会生活中,这类案件的发案率比较低。而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因高危驾驶行为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   第二,从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来看,前者是具体危险犯,要求以发生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危险为成立要件;而后者是实害犯,要求行为造成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行为相当的实害结果。前后两者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其一,将后者作为普通的结果犯时,前者便是未遂犯;其二,将前者视为基本犯时,后者便是结果加重犯。[12]
  按照这种解释方法,只要行为人对危险驾驶行为所造成的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认识和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就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中,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的,适用刑法第114条,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的,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如果行为人对危险驾驶所造成的具体公共危险与伤亡的实害结果仅有过失时,则可能同时触犯交通肇事罪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形成想象竞合关系,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第三,从严厉打击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过失犯罪的角度来讲,在“一般性不谨慎驾驶”作为定罪标准的基础上(如酒后驾驶、超载驾驶等),可以将“危险驾驶”行为作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13]具体可将刑法第133条修正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修正为:
  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并且具有《刑法》第133条的“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醉酒后、服用毒品后,处于难以正常驾驶的状态而驾车的。(2)无驾驶技术和操作能力而驾驶机动车的。(3)严重超过一定限速的驾驶行为。(4)故意无视交通信号而行驶的行为。
  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并且具有《刑法》第133条的“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1)醉酒后、服用毒品后,处于难以正常驾驶的状态而驾车的。(2)无驾驶技术和操作能力而驾驶机动车的。(3)严重超过一定限速的驾驶行为。(4)故意无视交通信号而行驶的行为。
  四、单设“危险驾驶罪”不是遏制
  危险驾驶行为的有效手段危险驾驶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驾驶者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出事。而行政执法不严,“以罚代管”、“打招呼”等现象的存在,则助长了这种侥幸心理。现行法律关于酒后驾车的处罚规定——处15日拘留、暂扣驾驶执照6个月、并处2000元罚款——并非不够严厉。但总有人违反,根源还是行政执法不严。成都的孙伟铭在案发前短短半年时间里就有10余次违章记录,南京张明宝在案发前更是有多达80余次的违章。在现有的行政执法资源没有用好用尽的情况下,又启用刑法资源,“这让人很容易想起‘钱穆制度陷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式,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制度一天天增多,越来越多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在行政法律制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将危险驾驶行为入刑,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无论是旧制度,还是新制度,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其结果只能是掉入‘钱穆陷阱’而不能自拔”。[14]
  从刑法谦抑主义的角度来讲,由于刑罚具有痛苦的属性,是一种恶,所以,应该在必要的限度内适用刑罚。换言之,刑罚应作为保护法益最后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在现阶段,严格执行行政法可以有效遏制危险驾驶行为的情况下,贸然启动刑罚,是刑法万能主义错误思想的表现。
  从司法经济的角度来看,单设危险驾驶罪治理危险驾驶行为会浪费宝贵的司法资源。从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来看,“危险驾驶罪”的法定最高刑仅为拘役,而公安部对“酒后驾驶行为”的处罚则可能比刑罚处罚严厉——酒驾一律暂扣驾驶证3个月;醉驾一律拘留十五日,暂扣驾驶证6个月;一年内2次醉驾,一律吊销驾驶证,2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罚。从执法效率的角度讲,行政处罚可以当场做出。而刑事处罚要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甚至是二审、再审等程序,耗时长(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时间可能超过6个月),效率低。而且刑事案件对证据的要求高,实践中,危险驾驶行为的证据很难获取、固定。加上我国有1.2亿的驾驶人员,危险驾驶发案率高。在刑法中设立危险驾驶罪,将会使司法人员疲于奔命,难以对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进行打击。
  综上所述,在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在实践操作方面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五、余论
  为了有效遏制危险驾驶行为,很多国家都对危险驾驶犯罪行为设置了资格刑。而我国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中都没有设置资格刑,不利于预防犯罪人再犯。所以,我们建议,对于危险驾驶犯罪行为应当增设剥夺一定期限或者终身驾驶资格的资格刑。
  参考文献:
  [1]李志勇.严打酒驾打出了什么?[J].法制与经济,2009,(9):4.
  [2]高福生.汽车时代对醉驾不能“再温柔”下去了[J].决策探索,2009,(9).
  [3]佚名.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趋势[N].人民法院报,2009-09-09(4).
  [4]刘明祥.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J].法学,2009,(9):10-15.
  [5]魏东,冯亚东,莫小宇,等.增设危险驾驶罪问题研讨会发言纪要[J].2010-09-26.
  [6]孟君.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2):43-47.
  [7]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5.
  [8]赵秉志.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1.
  [9]熊永明.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必要性[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1):96-97.
  [10]日本法务综合研究所.平成19年版犯罪白书[M].东京:国立印刷局,2007:241.
  [11]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序说3.
  [12]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6):24-34.
  [13]于志刚.危险驾驶行为的罪刑评价:以“醉酒驾驶”交通肇事行为为视角[J].法学,2009,(9):22-26.
  [14]石敬涛.“酒后驾车”治理困境类似“钱穆制度陷阱” [N].中国青年报,2009-08-13(2).
其他文献
18岁出演《山楂树之恋》后,周冬雨就作品不断,包括《少年班》《同桌的你》《心花路放》,以及正在制作中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和《奔爱》。2014年,她首次接演电视剧,与国内好友陈晓合作;2015年,她与李易峰、张鲁一等当红男演员合作拍摄谍战剧《麻雀》。接下来,周冬雨将在大银幕和小荧屏并蒂开花。  直来直去  在许多粉丝看来,周冬雨是国内青春系女演员的典型代表,她不够美丽动人的外形和羞怯、清淡的气质让很
期刊
摘要:正确理解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内涵,有助于学者把握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可从两个层次对自我发展能力理论进行辨析:首先根据与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的自生能力、内生增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概念的比较分析来看,要素禀赋和知识技术创新是自我发展能力的两个基本影响因子;其次通过结合对个人、企业、市场、产业、区域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自我发展能力的四个特性:自生性、扩展性、内生
期刊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大,但总体满意度较好;工作条件欠佳、利益诉求不畅;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总体评价较高;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自我职业发展前景信心良好;生活压力大,物质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幸福指数不高;业余时间严重不足,业余生活种类贫乏。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提供良好
期刊
在老一辈人眼中,杂货铺三个字基本等同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在年轻人看来,杂货铺则代表着新奇和丰富。一家杂货铺不需要很大,但商品一定要丰富;货品不需要多精致,但一定要够有心意。  “我希望这里成为带大家去心中梦想之处的地方,客人都是飞行员,可以在这里起飞,在快乐中飞翔”,薇薇这样解释店名的由来。两年前,一直喜欢收集各种手工制品的薇薇萌生了开一家手工制品杂货铺的想法。在她的初步规划中,店铺将成为手工爱好
期刊
1982年,16岁的杨远见做了一个艰难却坚决的决定:放弃学业,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家中的三个弟妹,自己走出家乡,打工养家。那时的他,或许心中便已经有了一个远大的梦想。  白手起家的30年  谈到年少时离家打拼的岁月,杨远见有些唏嘘,他说:“那时爸妈是不同意我辍学的。”在杨远见的家乡,长子有着撑起整个家庭的重要责任,父母坚持认为他必须读书才能出入头地。但杨远见心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家里四兄妹,我是大
期刊
刚出校园的女生大多憧憬过成为杜拉拉式的职场丽人,容貌精致,衣着光鲜,在格子间穿梭如走红毯。但真正步入职场后,她们才发现工作和学习有许多共同点,要夙兴夜寐,要日积月累,要目标明确、勤奋刻苦,要扯紧头皮与时间较劲。如果你对此半信半疑,不妨看一看叶静的故事。  求胜欲与不安全感  2014年,叶静就职的华神集团参加了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组织的2014科技型企业欧洲行活动,与德国Diapharm公司形
期刊
12月18日,由中南大学研发的透明智慧手表TiWatch在湖南长沙对外发布技术成果,这被业内看作是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取得的新突破。尽管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目前亟待寻求突破,但创新方面却从不缺少美好畅想。  关于未来的预测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简称CES)作为全球较大的电子产品展览会,现已成为了全球各大电子制造企业发布最新产品信息和展示尖端技术、倡导未来生活方式的平台。CES 2016即
期刊
许多观众对许晴的印象,更多的是节目中美丽优雅、偶尔还撒娇赌气的可爱“小公举”。当她画风突变,化身《老炮儿》里的北京大妞儿,泼辣仗义,活得还有点糙的时候,观众直呼演技太赞。  风情和少女心  在刻画男儿豪情的电影《老炮儿》中,许睛饰演的话匣子带着市井的热乎劲儿,泼辣飒爽,颠覆形象的表现十分亮眼。编剧史航这样评价许睛的表演:“有人觉得别的女演员也能演话匣子,但我还是支持许睛。因她一直是被宠着长大的,所
期刊
创了自己的事业,继续着有关足球的梦想。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选择到北京历练自我。如今,他回到了家乡成都,开在中国香港地区完成大学本科后,他为了心中的足球梦想远赴美国攻读硕尧牧野是个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但从大学开始,他便踏上了异乡寻梦的路。  “不务正业”的大学时代  尧牧野对各种球类运动都十分有热情,尤其偏爱足球,每当他在球场上奔跑时,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时,他加入了校学生会,负责
期刊
摘要:大规模侵权行为不但给受害者的人身财产造成严重损伤,更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鉴于大规模侵权所致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企业在从社会获取财富的同时,也应承担防止大规模侵权行为发生的责任与义务;企业也只有履行好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源上防范、避免大规模侵权事件的发生。而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关键是“做好自己”,而“做好自己”的首要,又在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确认,在于建构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