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方程的常用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ongqing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等数学中,方程的解法是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关键,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方程的变换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结合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解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程变换方式,需要我们在练习中认真感悟与体会。
  按照解方程的一般思路,我们可以将方程尽量化简为更加简单的形式,有助于我们做题。例如在实际的解题中,我们可以将无理方程化解为有理式方程,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等,这些都是化繁为简的通用方法。除此之外,解方程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例如方程两边的恒等变形,方程的有效变换,对于方程形式的观察和讨论,包括更加直观的图解法等。以上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方程的变换解法中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方程变换常用方法的分类讨论
  方程变换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过程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方法我们有不同的理论和讨论过程,例如常见的几种方法:对方程的两边进行同级运算,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字或者整式,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数字或者整式,再例如可以利用方程两边乘方或者开方的形式,最复杂的在方程的两边同时进行三角函数或者反三角函数的运算等。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方程的一边是零,另一边可以分解为n个因式的积的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原方程分解为每个因式为零的n个方程。这是我们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此外,我们可以运用换元法去解决关于未知数的某一个解析式为新未知数的方程,如果新的方程很容易解出,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求出这个解析式的值,再由这个解析式求出原来未知数的值。像在二次方程当中,将x2看作是新的未知数去求解。或者我们通过将物理方程中的某一个无理式,在指数方程中的含有未知数的指数的幂,解方程中某个未知数。
  二、方程常用解法要领剖析及分析说明。
  1. 配方法
  掌握配方法的步骤与要领,先把方程简化为二次方程,再移项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在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再做两边开方的运算,求得方程的根,这是推导公式的依据,计算比较繁琐,故不常用。
  2. 公式法
  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的形式,找出a,b,c的值,带入求根公式解决,在解法上具有一般性,基本使用于任何的题目,但是计算比较麻烦。
  3. 分解因式法
  如果方程的一个根为零,另外一端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两个因式等于零,求出方程的根。
  4. 观察讨论方法
  有一些二次方程的根可由根的定义或者韦达定理求得,我们有时候可以先观察一个根,再由韦达定理求得另一个根,在实数集之内,由判别式确定方程没有实根。
  方程的解决过程中,就是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我们去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以达到合理运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常用方法的思路和解决途径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进行解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考,通过自我的思考和融会贯通去解决问题,这样比单纯讲解来的更深刻,分析的更加透彻。
  三、在实践练习中的解法与技巧分析
  按照一般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往往会很费力,因为其中有一些技巧是需要在实践当中去总结出来的,这就是一些事半功倍的方法。这些方法融汇在习题当中。例如求取方程两个根的对称式的值,要充分利用两个和与积的条件,不需要将两个求出来,需要一定的恒等变换能力。
  在练习中我们往往碰到根与系数关系的题型,我们通过观察根和系数的特点,尽量与原来的方程建立联系,达到求证的目的。在解决有字母系数的方程时,先不要去掉系数中的括号,在合并的时候,可以考虑因式分解,让两边产生相同的因式。依照条件,和自己设的未知数列出方程,有的题目需要运用好几次未知数,那就是一个经验问题了。在看题目时先看问题,然后仔细地看有什么条件,看看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接着思考要求出答案需要哪些条件,再利用已知条件来获得那些条件,最后再求出答案。若能根据分式方程的具体结构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解法和技巧,能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数学方程的教学和学习中,首先要稳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稳固是以课本内容为先导,加强核心内容的稳固;下一步就是构建知识模块,弥补知识点分散的缺点,将单元之内与单元之间的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体系,从而求同存异,深化认知,融会贯通。数学方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最终要落实到练习之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有系统和分层的练习,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留出适度的时间进行习题练习,同时布置合适和有梯度的习题,进行课后的分层练习,及时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能够通汇贯通,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的描述:“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小说文本可以作为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例子。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大作《故乡》为当代学生写作记叙文起到的范例作用不少。  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别样的叙事结构  美国著名评论家帕士利卡·哈南对鲁迅小说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的每篇短
期刊
阅读可以扩充词汇、增强语感、丰富素材、激发灵感,而写作恰是要将事实、观点和情感用所掌握的词汇和知识表达出来。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知识越丰富对写作也就越有利,就越能写出内容丰富、句式多样、情感饱满的好作文。所以,面对初中生英文写作的“软肋”,我们有必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进行密切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篇章结构和文化知识,并将这些内化于心形成学
期刊
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的,而“互动”则是达此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何为师生互动呢?  一、抛砖引玉构建师生互动课堂  在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的知识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诱导学生围绕教师抛出的“砖”,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出自己的话题,同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
期刊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分析朱自清的《背影》,当我分析到父亲不顾自己年老力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来了橘子“心里很轻松似的” 时,为了让学生真切的理解父亲的乐此不疲,“轻松”里所包含的那种的爱子之情,我习惯地问:“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能不能讲一个为他人做事而感到很愉快的故事?”在以往,很快就会有学生自告奋勇的自动举起小手。可是,这一次却没
期刊
在初中英语的学习阶段,听力不仅是学习的基础,对词汇记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语言学科的初中英语,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为其创造情境、拓展空间,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本文从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展开阐述。  一、多媒体技术介绍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技术是指把计算机系统中的图片、视频、声
期刊
构建主义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活动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又包含了生生之间的合作探析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生生之间的合作,就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予以重视和培养,提供充足丰富的实践载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因此,
期刊
笔者2011与2013年两次上教学研讨课,课题都是“人教版数学九(下)”第二十八章的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感受不同教学模式带给数学课堂的变化。  一、“同课”主题下教学设计保持一致。  1. 学情一致  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象都是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了第二十八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  相对来说,绝大部
期刊
由于应用题阅读信息量大,很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对于等量关系的寻找有困难,尤其是当题目中条件比较多时。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可以请表格来帮忙。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一般题目中会有两个相等关系,这时要根据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而另一个相等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四、列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例题4 (2012·
期刊
合作学习也可以称之为小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最佳水平发挥出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取长补短。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遗忘教学的瑕疵所在,只有消除瑕疵,走出教学改革死胡同,才能让合作碰撞擦出智慧火花。  一、努力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技巧  现代化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成败在于人们的合作如何。作为一种比知识更加重要的能力,合作能够
期刊
一、九九归一法能让新题用旧知  近期一次听课学习中,老师课上的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连结AC,点E为正方形ABCD内部的一点且△ABE是等边三角形,你是否可以在对角线AC上找一点P,使PD+PE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可以说这位学生的解题过程是非常的严谨,班级中的绝大部分同学也能听懂他的解题思路。但实际上有一小部分同学对于这位同学为什么要把点D转移到点C本身就存大很大的困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