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阅读教学的学用迁移性原则。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叶圣陶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通过随文练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在情趣相容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临摹“字帖”,熟悉文本结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特别强,小学生模仿习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让学生进行迁移性模仿、运用,通过临摹文本“字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本结构。
1.仿写词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以运用。在教学《捉迷藏》一课时,我抓住重点词语“全神贯注”,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里看出李四光观察石头全神贯注的?
生1:李四光手里拿着放大镜在看石头,说明他观察非常仔细,连石头细小的地方都不肯放过。
生2:溪水溅湿了裤脚,说明他观察石头的时间已经好长了,那么长的时间他都蹲在那里,多累啊!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顾上,只是在观察石头。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到谁干什么事时也全神贯注。学生通过仿写这些词句,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全神贯注”的意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2.仿写句子。句子是文本的基本构件,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小小的船》中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句子,这句话中隐藏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根据文本内容及插图创设情境,进行了拓展性的句子仿写训练。“弯弯的月儿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仿写之前,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说话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仿写提供素材,同时按递进的方式安排了四句比喻句的仿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多次的仿写中初步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同时也能基本掌握比喻句的写法。
二、添加“佐料”,丰富文本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因此,课文的部分情节高度浓缩,有些情节甚至出现跳跃,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作话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
1.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文本中的省略号常常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一资源进行想象创造。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的第二段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这个省略号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这种扩写既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做的好事很多很多,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从故事情节处入手。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写情节内容,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深刻地感悟人物形象。
如,《掌声》一课中,课文中写道上台、下台时的英子都是一摇一晃的,作者对英子上台时的动作、神态、表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学生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真正走进了英子的内心世界。而英子走下台作者并没有细致地描写,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现在得到同学们鼓励赞扬的英子,走下讲台时还是‘一摇一晃’的,你能体会到她内心的变化吗?请你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让我们看到下台时英子的样子。”句子呈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一次,她的胸脯 ,脸上 。”学生用不同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了英子下台的心情。通过上台、下台的动作、神态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掌声给英子的力量。
三、转换“角度”,拓宽文本视野
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转换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以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文资源,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内容是按一定的形式表达的,我们称它为文体。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就是文体转换。这种转换源于课文又超越课文,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熟读精读了课文,领会了要旨以后,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文体来表达。文体转换的形式有很多,如《鸟的天堂》《爬山虎》等状物类课文就可改编成自述性文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重新编排出一篇篇富有童趣的文章,这不仅能让学生重新认知这个事物,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随文练笔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巧妙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使阅读与写作真正做到互惠互赢、水乳交融。
参考文献:
陈芳.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7).
编辑 张珍珍
叶圣陶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通过随文练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在情趣相容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临摹“字帖”,熟悉文本结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特别强,小学生模仿习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让学生进行迁移性模仿、运用,通过临摹文本“字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文本结构。
1.仿写词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以运用。在教学《捉迷藏》一课时,我抓住重点词语“全神贯注”,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里看出李四光观察石头全神贯注的?
生1:李四光手里拿着放大镜在看石头,说明他观察非常仔细,连石头细小的地方都不肯放过。
生2:溪水溅湿了裤脚,说明他观察石头的时间已经好长了,那么长的时间他都蹲在那里,多累啊!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顾上,只是在观察石头。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到谁干什么事时也全神贯注。学生通过仿写这些词句,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全神贯注”的意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2.仿写句子。句子是文本的基本构件,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小小的船》中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句子,这句话中隐藏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根据文本内容及插图创设情境,进行了拓展性的句子仿写训练。“弯弯的月儿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仿写之前,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说话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仿写提供素材,同时按递进的方式安排了四句比喻句的仿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多次的仿写中初步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同时也能基本掌握比喻句的写法。
二、添加“佐料”,丰富文本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因此,课文的部分情节高度浓缩,有些情节甚至出现跳跃,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作话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
1.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文本中的省略号常常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一资源进行想象创造。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的第二段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这个省略号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这种扩写既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做的好事很多很多,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从故事情节处入手。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写情节内容,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深刻地感悟人物形象。
如,《掌声》一课中,课文中写道上台、下台时的英子都是一摇一晃的,作者对英子上台时的动作、神态、表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学生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真正走进了英子的内心世界。而英子走下台作者并没有细致地描写,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现在得到同学们鼓励赞扬的英子,走下讲台时还是‘一摇一晃’的,你能体会到她内心的变化吗?请你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让我们看到下台时英子的样子。”句子呈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一次,她的胸脯 ,脸上 。”学生用不同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了英子下台的心情。通过上台、下台的动作、神态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掌声给英子的力量。
三、转换“角度”,拓宽文本视野
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转换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以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文资源,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内容是按一定的形式表达的,我们称它为文体。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就是文体转换。这种转换源于课文又超越课文,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熟读精读了课文,领会了要旨以后,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文体来表达。文体转换的形式有很多,如《鸟的天堂》《爬山虎》等状物类课文就可改编成自述性文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重新编排出一篇篇富有童趣的文章,这不仅能让学生重新认知这个事物,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随文练笔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巧妙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使阅读与写作真正做到互惠互赢、水乳交融。
参考文献:
陈芳.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