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黄石市为例,立足于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现状,通过全面分析黄石个性特点,结合与国家两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以及分析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就如何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议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性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人“老年期”,4柏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第一批12个,第二批31个,黄石及大冶位列其中。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黄石市与全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
二、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个性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但可利用逐年减少。全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余亿元,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铁矿石产量居全省第一。由于资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先后有有色新冶铜矿等22座矿山闭坑,目前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低于30%的危机矿山有大冶铁矿等14座,煤、铁、铜、铝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26.9%和39.5%。采掘业日益萎缩,对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目前巴不足11%。
2、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面临转型任务艰巨。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采掘企业8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29家,黑色金属冶炼企业32家,共有矿山412家。截止目前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直接贡献率达18.57%;全市煤炭,有色等矿产税费收入8.0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业人员6.12万人,其中采掘业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高达20%--25%。特别是市矿务局、冶钢、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截至目前,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全市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养老保险供养系数为2.1:1,大大高于一般4:1的供养比例。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以来.全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如果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需要资金1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达350亿元。
3、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态破坏较严重。矿产采选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施加了超负荷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群众生产生活。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多处,工业尾砂库152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地质灾害严重。2003--2009年前三季度,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节能减排形势也很严峻,目前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位。
三、黄石与两批资源枯竟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
从总体来看,黄石综合经济实力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居靠前地位,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次居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居中,农民收入位次排后。
(一)经济指标比较
从经济总量看:目前黄石生产总值(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5位,出口排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排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从增长速度看:黄石生产总值(GDP、现价)年均增幅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排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排第10位,出口年均增幅排第10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排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排名第13位。从人均指标看:目前黄石人均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16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第15位。
(二)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
一是发展接续产业。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在继续承担石油生产重任的同时,注重接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与石油相关的石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大庆非油工业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二是搞好产业配套。如湖北省潜江市积极探索推进关联产业互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配套循环。“潜江小龙虾”已成为一张国际产业名片享誉全球。潜江“虾稻连作”优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区推广模式。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如辽宁省阜新市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充分发挥阜新的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四是打造产业集群。如陕西省铜川市大力提升壮大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五是发展高新产业。如山东省枣庄市利用高 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现已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煤炭、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为支柱,同时拥有冶金、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元化工业体系。
四、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
1、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建立政策激励扶持机制,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节约和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对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进行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及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
2、做大做强矿产采选及延伸加工业。采取收购、兼并、重组和联合等方式,整合矿山资源,着力组建一批采、选、冶炼、加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改造现有冶炼企业.加大现有冶炼企业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新冶钢特钢产品的资源优势,引进轴承、齿轮、弹簧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有色公司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引线框架用铜材、印刷电路用铜材、变压器用铜材、汽车产业用铜材等产品。
3、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和延伸加工;实施接续产业壮大工程。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有梯次、有层级、有接替的接续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完善金融保险业,高起点建设信息、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5、重视失业职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黄石失业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攀升,主要是采掘业及相关产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大;另一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开矿征用大量耕地,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家补偿,对矿区工人、失地农民予以补助,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缺口予以补助,对废弃的工矿地复垦开发为耕地,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
6、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转型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善法律及相关机制应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环境法、资源保护法以及进一步明确刑法对相关破坏环境行为的规定来弥补实际中存在的漏洞,在资源保护和节能方面起到一个规范的作用。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议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性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期,当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人“老年期”,4柏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第一批12个,第二批31个,黄石及大冶位列其中。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黄石市与全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
二、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个性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但可利用逐年减少。全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余亿元,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铁矿石产量居全省第一。由于资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石先后有有色新冶铜矿等22座矿山闭坑,目前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低于30%的危机矿山有大冶铁矿等14座,煤、铁、铜、铝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26.9%和39.5%。采掘业日益萎缩,对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目前巴不足11%。
2、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面临转型任务艰巨。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采掘企业8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29家,黑色金属冶炼企业32家,共有矿山412家。截止目前全市采掘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直接贡献率达18.57%;全市煤炭,有色等矿产税费收入8.0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业人员6.12万人,其中采掘业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高达20%--25%。特别是市矿务局、冶钢、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截至目前,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全市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养老保险供养系数为2.1:1,大大高于一般4:1的供养比例。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以来.全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如果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需要资金1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达350亿元。
3、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态破坏较严重。矿产采选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施加了超负荷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群众生产生活。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多处,工业尾砂库152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地质灾害严重。2003--2009年前三季度,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节能减排形势也很严峻,目前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位。
三、黄石与两批资源枯竟竭转型试点城市比较
从总体来看,黄石综合经济实力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居靠前地位,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次居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居中,农民收入位次排后。
(一)经济指标比较
从经济总量看:目前黄石生产总值(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5位,出口排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排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从增长速度看:黄石生产总值(GDP、现价)年均增幅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排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排第10位,出口年均增幅排第10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排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排名第13位。从人均指标看:目前黄石人均GDP在19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中排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16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第15位。
(二)部分资源城市成功转型经验
一是发展接续产业。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在继续承担石油生产重任的同时,注重接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与石油相关的石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大庆非油工业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二是搞好产业配套。如湖北省潜江市积极探索推进关联产业互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配套循环。“潜江小龙虾”已成为一张国际产业名片享誉全球。潜江“虾稻连作”优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区推广模式。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如辽宁省阜新市实施稳煤强电战略,充分发挥阜新的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四是打造产业集群。如陕西省铜川市大力提升壮大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五是发展高新产业。如山东省枣庄市利用高 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现已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煤炭、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产业为支柱,同时拥有冶金、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元化工业体系。
四、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
1、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建立政策激励扶持机制,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节约和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对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进行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及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
2、做大做强矿产采选及延伸加工业。采取收购、兼并、重组和联合等方式,整合矿山资源,着力组建一批采、选、冶炼、加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改造现有冶炼企业.加大现有冶炼企业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新冶钢特钢产品的资源优势,引进轴承、齿轮、弹簧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有色公司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电子引线框架用铜材、印刷电路用铜材、变压器用铜材、汽车产业用铜材等产品。
3、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和延伸加工;实施接续产业壮大工程。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形成有梯次、有层级、有接替的接续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经营业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完善金融保险业,高起点建设信息、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5、重视失业职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黄石失业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攀升,主要是采掘业及相关产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大;另一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开矿征用大量耕地,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家补偿,对矿区工人、失地农民予以补助,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缺口予以补助,对废弃的工矿地复垦开发为耕地,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
6、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转型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善法律及相关机制应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环境法、资源保护法以及进一步明确刑法对相关破坏环境行为的规定来弥补实际中存在的漏洞,在资源保护和节能方面起到一个规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