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电视台的“观众来信日”节目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列宁格勒电视台现在平均每周收到大约一千封观众来信。来信的内容各式各样:有喜悦,有愤慨,有善意的规劝,有辛辣的讥讽;有鼓励,有批评……人们给编辑部写信,是相信电视的力量不仅是度过夜晚的愉快伙伴,而且是有威信的,公正有力的同志和捍卫者。那么,电视如何像报纸和广播一样,在自己的节目中涉及和回答广大观众提出的问题呢?把观众来信交给播音员,让他在屏幕上照本宣科,那当然太枯燥了,因为“电视”毕竟还是电视。
其他文献
【正】 现在很多人乐于把伊朗门与水门事件做比较,其实这很不必要,反而使里根问题更加复杂、使人们更难理解了。那些做此种比较的人,也往往很难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所谓“相似
<正> 一、前言人们常说,报纸是“社会的镜子”。对于国际社会,报纸应该怎样反映?70年代的末期,以第三世界为主的许多国家指出,世界上存在着国际信息交流极不均衡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曾提供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机会。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仍引起极大关注。身负国际信息交流和国际报道重任的报纸,应该怎样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为了给国际通信的讨论提供具体的数据,日本新闻协会研究所和美国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文化交流研究所共同合作,选择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报纸、5家通讯社(日、美、印尼、马来西
<正> 国外的一些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热衷于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吸引媒介的注意。与商业广告相比,这种宣传较少自我炫耀及功利色彩,又大多新奇刺激、引人入胜,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企业正可以借这类事件的影响、借新闻记者之口之笔名扬四方,扩大产品销量。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的产品一
<正> 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报纸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最关心的莫过于日本报人们自己。1985年,作了一次题为“21世纪报纸综合展望”的抽样调查,调查题目包括:1、2,000年的信息市场和报纸;2、2,000年的报纸;3、2,000年的报社;
赫伯特&#183;席勒现任美国加州大学第三学院传播学教授,他写的本文是1983年美国出版的《电子传播工具》一书中的一章,文章揭露和分析了美国的信息传播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对
<正> 十九世纪中期,以廉价报刊为标志,法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诞生了。随即,报刊事业迅速走向空前繁荣,与此同时,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新闻自由原则的新闻法规应运而生。这就是1881年7月27日新闻法。1881年法虽修改补充多次,但基本精神始终是法国新闻界法律制度的精髓。该法的对象,广义地讲,包括法学家们称之为“出版物”的各类印刷品:书籍、传单、招贴物,以及报纸和期刊。其中不少章节是专对新闻出版物界而言的。
<正> 世界电视史上一个“历史性时刻”1991年12月初的一天,一批国际著名电视广播业主、工程师、软件供应商和电子公司经理云集在日本东京的一家豪华旅馆里,庆祝世界电视历史上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这天开始。国营的日本广播协会(NHK)每天提供8小时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节目,由全世界首家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发射台——日本卫星广播公司负责播出。此时,在旅馆里一个光线暗淡的宴会厅里,两台超大屏幕高清晰度电视机正播放着事先录制好的一场歌舞伎表演。应邀前来的客人们则大饱了眼福:这两台电视机节目的画面
<正> 近数十年来,法国新闻学者写了许多著作,对法国报业的各个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是,大部分著作不是完全地研究报刊史,就是孤立地研究现代的出版活动。P·阿贝尔在最
<正> 美国1983年7月2日出版的《编辑与出版人》周刊刊登了施坦的文章,指责美国报纸的社论版被政府的题材搞得太沉闷了。他说:“政府的材料充斥了许多报纸的社论版,这可能基于这样一种错误的设想:读者会像报纸编辑那样充当政府材料的贩子。”“政府材料的贩子”这个词是美国《得梅因纪事报》的退休专栏编辑吉尔·克兰伯尔格提出来的。1983年6月21日至6月24日,美国全国社论主笔会议召开了第三十七届年会,对美国报纸社论版的现状进行了讨论。以克兰伯尔格为首,对政府材料充斥报纸社论版面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正> 英国一个法庭上,一位中年妇女正与丈夫闹离婚,理由是她丈夫有了外遇。法官问道:“尤斯太太,你能不能告诉法庭,与你丈夫私通的‘第三者’是谁吗?”尤斯太太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她就是臭名远扬、家喻户晓的足球。”法官听后哭笑不得,只得劝道:“足球非人,你只能控告足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