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老裁缝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裁缝是一门多年学来的手艺,并非生而有之。在这其中,能以老裁缝称呼的,想必是手艺精湛,才能名副其实。
  


  
  裁缝是由“裁”、“缝”这两个动词组成的,字面来看,先得剪裁,然后缝纫。裁缝是个技巧性很强的职业,仅从词汇的含义就可见一斑。量体裁衣,剪裁得好,缝纫才能好。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裁缝这个职业,名称相同,内容相同,却又有着很多不同。
  
  一尺一剪 一针一线
  
  早在没有缝纫机之前,裁缝师傅的主要行头就是“一尺一剪,一针一线”。他们就带着这一尺、一剪常年在外走街串巷,张罗营生。有个店面的固然轻松,但桌面上摆的也无非是这两件物件。在所有的手艺中,裁缝公认最为文雅,往往是尺子一量,剪子一剪,飞针走线,用手工缝制出各式各样的衣服。虽然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缝纫机出现了,讲究的华服还是要靠人手工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丝毫不比机械走出的线差。
  
  老话云:“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这话一点儿不假。想要拿起这一尺一剪吆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裁缝的技术绝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裁缝无一例外在少年时期就拜在老师傅名下学徒,从打杂、看店练起。学徒必须规规矩矩听老裁缝使唤。这一练几年就过去了。
  
  多年以后,心灵手巧、有眼力价儿的徒弟才能跟师傅学习量体、剪裁手艺。学徒可不是学了就可以为客人制衣,必须得过了老师傅这关才行。以往的人只有跟着老裁缝当上十几二十年的学徒,才能摸索着掌握一点窍门。据说当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徒都会拿师傅“练手”,为师傅做件满意的衣服,相当于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设计。
  
  长时间的磨练使得老裁缝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史料中记载:一尺体现着“量”,而一剪则要建立在“度”的基础之上。“量”重外表,“度”重心理。裁缝在量体之时,必会度其内心。除了手上的尺寸外,还要观察人的性格、年龄、脾气等,才能为其做出合适的衣服。故可称之为老裁缝的手艺绝对是实打实的,且略通心理学。
  
  男多女少
  
  我们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女红,女子从小要心灵手巧,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等等,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一直对裁缝有一个误解,认为从业裁缝都是女性,也普遍认为女性裁缝比男性裁缝更加专业。
  
  其实不然,无论是我们看到的红帮裁缝,还是民间的作坊,量衣裁衣的师傅男性居多。在国外更是如此,好的老裁缝都是男性,甚至有些手艺传男不传女。
  
  其实,有这样的误解也不奇怪。一般都会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细心,更适合做细致的手工活。但好的裁缝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要出类拔萃还得具有大家风范,最关键的是形象思维和对整体的把握和控制,男性也更容易专注于一件事,这些或许是其中的些许原因。
  
  在国外,男性裁缝是受人尊重、值得骄傲的。印度男人的理想职业是裁缝,非洲王子甚至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裁缝,至今仍在北京的裁缝店里工作。英国伦敦著名的“千针街”中,大多数门面店中的裁缝都是男性。
  
  中外有别
  


  
  中外裁缝主要的差别就在技术上。中国裁缝重“度”,外国裁缝重“量”,被成为“神剪”的78岁红帮第六代传人之一的丁奎英,不久前当了回电视节目的嘉宾。主持人请出3个模特,让老爷子目测模特的“三围”。老爷子只用眼睛一瞥,立马说出每个人的尺寸。主持人拿皮尺一量,竟然分毫不差。这让所有人都惊叹老爷子的好眼力。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
  
  其实,这种目测量体的方法在中国流传已久。源自古时给显贵量体时,不愿意接触到身体的原因。目测量体虽说是师傅所传,实际上还是经验所致。外国裁缝就不太相信这些虚无飘渺的论断,习惯遵循实证科学。手中的尺子显示多少就是多少,不猜也不蒙。
  
  在手工技术上也大有差异。中国的裁缝主要以红帮为代表。国外则以意大利为代表。意大利是西服的故乡,这里有很多世界一流的裁缝大师,用他们特有的手工缝制方式,全手工制作西服。这样的缝制方法叫做“衍缝”,缝制出来的衣服胸部会比较圆润。
  
  中国的红帮裁缝在技术上讲究的很。讲究 “四功”(刀功、车功、手功、烫功)、“九势”(肋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十六个字”(平、服、顺、直、
  
  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七工头”就是其集中体现。
  
  使用的工具差异更大。外国裁缝比较传统,至今仍是一针一线的制衣方式,而中国,现在大部分定制工厂已经形成流水线化生产,缝纫机、熨烫机等等现代化机器使用广泛。只有部分裁缝还传承着手工缝制的传统。
  
  一脉相承 没有退休
  
  裁缝这个工作是没有退休的,国内外亦是如此。除非老得做不动了,否则他们会一直做下去。当初学裁缝,有些人是因为家境贫寒,到裁缝店做了学徒,然而一辈子就干这一份工作,也是干一行爱一行,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裁缝的工作还是乏味的。每天面对面料、剪子、尺子一干就是一辈子。重复的机械工作,几十年如一日。
  
  现任红都制衣的技术总监严瑞环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至今仍活跃在红都的生产线上。她说:“裁缝自古至今都是个苦差事,没有好的基本功,是做出不来一件好衣服的。我在跟师傅田阿桐学习的时候,光练手针,扎布头这样的小活儿就要一个多月。因为在制作西服的过程中,都是一针一线缝制的,如果手拿不好针,一累就会出汗。衣服布满了汗渍,客人怎会满意?但是虽然辛苦,我还是坚持了近30年,能为上至领导人下至百姓做出满意的衣服,我心里特别的满足。”问到她还会做多久。她满脸堆笑的说:“只要我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在国外也是如此。在意大利,有很多小村子,村子中一家家都是祖传的裁缝。他们的手艺并不外传,有些国际一线品牌的定制都会拿给他们制作。其中一家已经四世同堂。老爷爷Amdva是家族的第15代传人,如今他已经95岁高龄,仍旧在每日缝制西装。Amdva说:“我的手艺就是我爷爷传给我的,现在我也把我的手艺传给了我的孙子。我们一家人世世代代都是裁缝。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把每一件衣服做漂亮。”
  
  世界广大,裁缝众多,技艺不同却一脉相传。无论是“海派”、“红帮”还是伦敦、意大利。裁缝们技艺不同,精神相通。
  
  说起一些老裁缝,他们那历史绝对称得上“辉煌”。田阿桐来到北京后,在半个世纪里,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4代领导人设计制作服装。13岁到上海学艺,18岁就当师傅。老人说:“不论中国外国,裁缝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做出让客人满意的衣服。”
  
  裁缝的工作是辛苦的,无聊的,日复一日的伏案工作给他们增加了很多的身体疾病,驼背是裁缝一个明显的外貌特征。当你穿着光鲜衣服走在大街上时,千万不要忘了,为你带来荣耀的老裁缝。
  
  想要拿起这一尺一剪吆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裁缝的技术绝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
其他文献
学习艺术,讲究师承。师出名门,为日后蜚声乐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和比赛甄选机制都十分严谨、成熟,要想进入国际级大师行列就需要找一个优秀的老师、一所知名的音乐学院学习。      在国外许多知名音乐学院的名字是被那些光芒四射的音乐家的名字所擦亮,并为人所熟知的。纵观这些从中国走出去的音乐家:从傅聪、刘诗昆、顾圣婴、鲍惠荞,到盛中国、吕思清、李云迪,无一不是在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或者到
期刊
当回忆在瑞典一年的留学生活时,孙海燕的眼睛里闪烁着甜蜜的光芒,她用一种感恩的心来描述在异乡度过的这段宁静却并不孤单的日子。看得出来,她非常喜欢瑞典,她已经深深被北欧文化所影响了。      那天早上朦胧中听见有人在唱歌,我一直以为是在做梦,直到我睁开眼睛,发现房东的女儿穿着雪白的长裙,头上戴着蜡烛做的皇冠,像仙女一样,就站在我面前,旁边房东和房东太太也是一身节日打扮。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是瑞典的传
期刊
何为零门槛的高科技含量学位?就是出国留学不再难过语言关,语言不精不再难过劣校关。美国早年间创造了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的麻省大学,造就了孕育高科技人才的终极热土。    试想,在这片高科技土壤上种下你的理想,以后麻省大学的史册中除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波士顿现任市长汤姆梅尼诺、北京大学现任校长周其凤、前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米尔斯曾就读于此以外,你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期刊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4月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德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数目前大约是3万人,占在德中国人总数的38%,这一比例是亚洲国家在德留学人数排行中名列第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国开始成为我国留学生热门目的地之一。当时留学德国的优势很明显:公立大学不收学费,生活成本不算太高,而且德国高等教育的严谨和系统化保障了毕业生的高水准,在毕业生就业数据方面,当时的德国也令人满意。一时间,留
期刊
中国元素已得到世界的追捧,从时尚的舞台,到工业化的钢筋水泥丛林,到用以代步的轿车,中国元素无处不在。那些飞驰而过的汽车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吗?似乎看到了媚眼如丝的车灯,玉如意的中控台,元宝形的车尾……在这个天高云淡的秋日,让我们来一场中国元素融入汽车设计的阅兵吧!      车头水箱格栅镀铬横条  正上方宽大的镀铬横条装饰是从“天安门”抽象而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期刊
对于“海归”来说,异乡的生活使他们已经深深的烙上了异国文化的痕迹,习惯了那种浪漫田园的生活方式。在国内,他们同样追求温馨、惬意,有品味的生活。对于诸如水果篮这样的小家什也越加重视。    水果,虽说不是生活主角,却也不可或缺。而水果篮可说是水果伴侣,它们形影相随,互相映衬。现在的水果篮从材质、造型和工艺上都很丰富、讲究。从木制的朴实,到藤编的自然风,再到瓷的温润,以及水晶的精致,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一
期刊
它华贵典雅,卓而不群,具有超凡脱俗的贵族气质。将骨瓷茶碗拿在手中,细腻通透、晶莹润澈、光润柔和、如脂似玉,彰显茶的汤色和神韵’用之亦不失茶之真味。犹如久叩的璃扉终于得到回应,灵犀刹那间相通,这便是今后放在唇边,朝夕相伴的美瓷了。      在西方,招待客人喝「咖啡」 ,在东方招呼朋友品「茶」 。这就是东西方不同的习俗。茶,是中国几千年来待客最盛行的饮品,由此衍生出绵延几千年的茶文化。「工欲行其事,
期刊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又各不相同。适逢祖国60寿诞和传统的中秋节,正是佳节逢双。除了国庆庆典,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定要吃顿家宴,才算过节。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又各不相同。法国国庆日的夜晚是欢乐的海洋,埃菲尔铁塔为火树银花所映衬;美国在独立日的时候,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鸣,各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庆祝游行,以纪念美国独立。有的组成家庭
期刊
阿坝,就像一位守望千年的高原汉子,豪放而温情,自信而刚强,秋天的阿坝,美的耀眼、美的灿烂!山峦中布满了枫树、槭树、桦树、鹅掌松、落叶松等,树叶已被染成绮丽的色彩,层林尽染。红、橙、黄、蓝、绿、棕,每一色系又幻化出无数深浅浓淡,整个山坡如同一个硕大的调色板,秋天把各种颜色洒满之后又涂了一抹绚烂的阳光。      在渐次升高的群山阶梯上,历经重重群山的阻隔与崎岖,总会见到深深陷落在宽阔山间谷地中宁静的
期刊
每每从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经过的时候,耳边依稀传来当年的气壮山河。从古至今,人世间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悲壮激烈的战争。那些运筹帷幄、攻城掠地、长途奔袭、短兵相接,留下一座座历史的遗址遗迹,见证着当年的风云变幻。    俄罗斯的红色激情      莫斯科红场、革命导师列宁、打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枪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这些是至今仍深深印在父辈脑海里的前苏联记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