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作戏 影彩斑斓

来源 :图书与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shiho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皮影是我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巫术、教化、娱乐和审美等戏剧功能,也曾在我国的革命宣传与电影制作、动画制作等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已陷入濒危的处境,如何开展对其的研究和保护,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皮影 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142-03
  The Picture Journey of Chinese Shadow Play
  Abstract Shadow play is one of the most colorful folk art forms, and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dramas. It has diversity functions as witchcraft, enlightenment, entertainment, and aesthetics.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olutionary publicity, film production, and animation. Bu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shadow play has become one of the endangered art forms and how to study and protect this art for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artists.
  Keywords shadow play; folk art
  皮影,俗称“皮影灯”、“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由艺人操作表演。这种通过光影展现的“三位一体”艺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1]。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图一、图二、图三)。它融合了中国所有的造型艺术,包括剪纸、工艺美术、绘画等;同时也融合了多种表演艺术,如戏剧、相声、音乐。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图四)。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它是中国人民造型和叙述智慧的结晶。
  1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传播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皮影戏可能是最早的戏剧表演。一般认为,皮影戏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晚期或五代时期,到了宋朝才兴盛起来,然而关于影戏的起源传说,中国民间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汉书》中记载的一段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悲思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栩栩如生。于是“少翁夜张灯烛,设纱幕,着夫人之服,武帝自帐中望之,仿夫人现世。”武帝看罢龙心大悦,其实,李少翁不过是演了一出灯影戏,汉武帝看到的也只是纱幕上的人影而已[2]。而在我国湖北省孝感市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张良因此被奉为皮影的先祖。在台湾一带也有这样的说法[3]。
  迄今为止,在现有的资料中,还是无法明确表明隋唐确实已经出现了皮影。但资料至少表明,当时的技术,已经距皮影很近了。而且据记载,皮影到了宋代之初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那么其形成期在隋唐也是可能的。
  史书明确记载,皮影戏真正成为戏而登上舞台应始于北宋。当时流行一种“瓦肆”,其中专有影戏演出。南宋时期,官员仿北宋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3]到了元代,皮影艺人随着蒙古军队西征,皮影也一路向西传播。据载当时皮影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而大肆流行。明代是皮影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内影戏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继成熟;二是皮影的对外传播加强。到了清代和民国期间,皮影达到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由于满人非常喜爱看影戏,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影戏道具,艺人常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中表演,叫做“宫影戏”。
  民国时期皮影呈衰颓之状,从事皮影表演的人减少。1949年后,党和政府对其开始重视、扶植,使得皮影短期内迅速复兴。据1955 年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各地有皮影戏班社900多个,从艺人员5300多名。1966年“文革”爆发,皮影戏受到了“破四旧”的打击,被禁止演出。从此就锐气大伤,再也没有更大的发展了。
  中国皮影艺术从元代起,还随军远征并进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波斯、土耳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4]。而今,皮影戏已流传到50多个国家,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和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比如,印度皮影戏多以古老宗教的神话故事为主,影偶巨大且用色单薄。东南亚各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影偶较印度小,色彩华丽,雕工精致,造型夸张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饰风格。土耳其、突尼西亚和北非回教国家都拿骆驼皮来雕刻,人物夸张且具讽刺批评意味。
  2 皮影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中国传统皮影戏历史绵延两千年以上,流传极广,遍布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华东各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皮影艺术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其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从大范围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形成了自己成熟、独立、完整的美学模式,二者可以作为我国皮影形象的代表。   以陕西为代表的西北部秦晋影系,人物造型特点是精细秀丽(图八)。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型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用真头发粘贴而成。男角靴底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东北部滦州影系,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图十)。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型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幕前观看时极为清晰,人物的长须长发均为皮刻而成,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造型古朴,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数不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图五、图十一、图十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达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图六);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实空结合,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有的丑角也被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多用阴刻实脸,但有时也会用阳刻空脸,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5] (图九)。
  皮影戏人物的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都按其行当身份来设计,除少数特定人物有专用服装身条外,大多数服装身条可以通用。即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能变成另外一个人物(图七、图十二)。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有真正设计才能的艺人少之又少。
  3 皮影的戏剧功能
  3.1 巫术功能
  皮影是傀儡戏,傀儡的功能为除煞、酬神与送神,这在影戏也同样具备,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出现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后相聚的描述就是当时皮影戏出现的依据。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功能依然存在。清代,皮影还因傀儡戏的性质几次大起大落。先是仁宗嘉庆年间,民间出现暴动,流传皮影人可变成“天兵天将”帮助人民,使得官府查抄城里的皮影戏班,并捉拿艺人,使得皮影艺术差点灭亡。清朝末年,又因暴乱频传,更有白莲教兴起,清廷以皮影戏艺人会用纸人兴妖造反的说法,以“玄灯匪”的罪名,将他们逮捕。光绪皇帝临终时,还颁布告示,禁止演出皮影戏,称“国有大祸,民无天良,若再唱演,点火烧籍”。
  3.2 教化功能
  皮影戏还有传宗教、宣伦理的教化功能。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皮影为宗教宣传服务,二是明伦理、扶正义的社会责任感。皮影的出现,是为了宣扬教义。首先是宣传佛教思想。从“悬灯俗讲”到宋代的“悬灯宣教”都是为了让广大民众沐浴在佛的福祉之中。后世皮影戏有的地方称为“道情皮影”,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后配以图案与剧情,用皮影的方式表达。皮影戏又视社会风气的净化为己任,讲历史之演义,辨忠奸、寓褒贬;宣儒家之忠孝节义,别善恶、明伦理;述民间传说和故事,演悲欢、劝善行,充满了教化的社会功能。即便是在当时文化不能深入的乡村,一般百姓观看了皮影之后,还是能够得到正统的教育。
  3.3 娱乐功能
  皮影戏的培植土壤在民间。它把一个重大的主题浅显化,把严肃的主题通俗化。《燕京岁时记》说:影戏的表演非常形象生动,情节曲折感人,唱到悲伤的时候,一些老妇人听了,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说明皮影戏的感染力是很强的。皮影演出总是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昼演木偶,夜唱皮影,热闹非凡,活跃了民间的生活,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情趣,也成为人们交流的因由与媒介。
  3.4 审美功能
  皮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括平面造型艺术的因素、表演伴奏及剧本等戏剧表现艺术的因素和戏曲音乐方面的因素,因此它立体地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皮影是一种透光的平面艺术。在造型上主要吸收了剪纸的造型方式,同时融入了戏曲脸谱、壁画、雕塑、画像石的形态特点,刀法上刻、镂、鞣、镞等技术皆有,常常只用几根线条,就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人物服饰上同样也有识别的符号。角色的年龄、剧情的需要,都必须要在不同的头茬和身段中选择合适的组配。皮影充分利用了光影的原理,利用白屏平面表达的效果,将时空虚,穿渡海,上天入地,都可通过刻制特殊的景片以达到这些效果[6]。
  4 皮影的社会贡献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千余年来,它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在当代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的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造出了新品种。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7]。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含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今天,传统的皮影艺术由于受到当代影视等新科技和众多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已经逐渐走向衰落。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中青年艺人断层现象严重,人才缺失,其演出市场的快速萎缩也直接威胁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皮影戏已陷入濒危的处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和博物馆开始整理收藏民间余留的皮影艺术品,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也在尝试使用贝奇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等三维制作方法使传统皮影戏数字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门精湛的艺术,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成为广大皮影爱好者、守护者一轮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吴若峰.皮影,电影始祖[J].旅游,2004,(6):6-8.
  [2]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1):169-170.
  [3]光与影——中国民间皮影艺术[EB/OL].[2012-06-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e220d2010153d4.html.
  [4]一唱一刻话皮影[EB/OL].[2005-10-19].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19/08288049872.shtml.
  [5]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魏立群.民间皮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陈义敏,吴文科,蔡源莉,等.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祝森生(1977-),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其他文献
摘 要:大数据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新引擎,不但促进社会创新,还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给全球带来了深远影响。文章依据PV-GPG框架,从公共价值促生的视角比较了美、英、澳、欧盟等六个世界主要国家及组织大数据战略的发展情况,按照政府识别公共价值需求、调解公共价值冲突、主导公共价值促生的脉络,总结出研发支持、数据共享、战略安全的三方面作用。结合我国省级政府层面的大数据发展经验,对我国建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智慧泛在课堂”——上海交通大学电子教参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为例,分别阐述该体系组成要素:电子教参系统、教参资源建设、移动阅读服务、学科馆员参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用户体验与反馈,并对这5个方面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整体展示该服务体系对于学校教学变革的推动与促进。  关键词:电子教参 智慧泛在课堂 教学改革 移动阅读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美术馆“五馆”功能合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多功能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设计、馆藏资源建设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李政道图书馆 档案馆 博物馆 美术馆 科技馆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39-03  Discussion on Multifunction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2013年发表在11种C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上的问卷调查法文章,集中针对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不同研究对象在问卷编制和统计分析的绝大部分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研究主题则在绝大部分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 图书馆学 研究对象 研究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
期刊
摘 要:在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律赋成为士子应试、练习的重要文体。同时,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成书于同治十年的《赋学正鹄》是李元度编选的一部"以为初学标准"的家塾课本,此书在晚清流传广、影响大,故上海慎记书庄以《赋学正鹄》为首,将相关书籍汇编在一起,成为一套名为《详注赋学正鹄集释》的赋学辅导用书。  关键词:赋学正鹄;科举教育;赋学;李元度;详注赋学正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2013年发表在11种C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上的问卷调查法文章,集中针对文章中使用问卷和量表而导致问卷编制使用和统计方法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卷和量表在问卷编制和统计分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 图书馆学 问卷与量表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33-04  The Contra
期刊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应尽快行动起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不断开发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满足社会需求,助力社会发展,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图书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故事講述指南》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研究认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必须将社会责任融入图书馆战略规划,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教训,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描述了在自动监测功能研发过程中,如何引入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从而提高开放知识资源自动监测采集过程的准确性、通用性、可配置性及松耦合性。研究发现,通过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在自动监测功能中,可以实现对监测资源中重要概念和实体的自动抽取,并与经过用户配置的语料库进行相似度匹配,最终基于匹配的结果实现自动化定题监测的目标。实践应用证明,文章提出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定题监测方法目前已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思维对公共图书馆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用户思维、痛点思维、社会化思维等推动下的跨界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要选择和可行方向。公共图书馆界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跨界服务案例,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尝试在其他公共文化、表演艺术、网络教育、现代传媒、商业、市民生活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推进跨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确保和时代发展的同步。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痛点思维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信息检索”MOOC等信息素养类课程为例,分析了MOOC中富媒体素材采集的特点,包括多态性、碎片化、分众化、交互性、优质化、多源化等六方面。  关键词:富媒体 MOOC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08-06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cting Rich Media M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