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1号温泉震前短临前兆异常的分析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前言 1990年6月14日北京时间20时47分19.7秒,原苏联斋桑地区(东经85°03′,北纬48°06′),发生7.3级强烈地震;8月3日17时15分,该地区(东经84°43′,北纬48°29′)又发生6.8级强烈地震;随后10月25日7时38分16.7秒在乌苏发生5.2级、7时46分59.6秒又发生5.0级地震;11月12日,原苏联伊塞克湖又发生6.7级地震。1991年6月6日16时16分,和静县北部阿拉沟附近发生5.2级地震;9月18日乌鲁木齐东南发生4.5级地震。这几次地震前,21号
其他文献
以地震破裂带,极震区长轴及发震断裂等为基础资料,统计了中国西部的强震构造。结果表明,其走向和长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此,建立了构造走向与长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破裂带与地震构造类型、发霉构造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北西向发震构造在中国西部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1991年2月25日在我台西南方向94km的柯坪县境发生了6.5级地震。震前,我台两套正式观测的倾斜仪和两套临时安装的倾斜仪均观测到了较明显的临震异常。本文仅就其临震异常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0 前 言 温泉县城北温泉于1988年4月正式投入流量观测,至今己有3年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特别是经过1989年年中对该泉进行了合理的封闭改造,并通过国家局二类台站验收后,对500km范围内的几次5级以上地震有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反映。本文试对该泉流量变化与地震关系进行一些讨论。
PP(投影寻踪)是处理和分析高维观测数据的新兴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高维数据点阵投影到低维(1~3维)子空间上,寻找出能反映原高维数据结构特征的投影以达到研究分析高维数据的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将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应用于地震综合预报之中。 1 PPR基本原理概述
根据实用化攻关方法,较系统地处理了80年代以来宁夏及其邻区5.0级以上地震前的水化前兆异常。在分析总结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宁夏地区水化前兆异常短临预报指标。
本文主要根据地震学理论和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多震区Ms≥6.0级大震前小震活动频度增高异常的震兆图象,分析研究了其涨落峰、谷间的时间分布特点与大震发生时间的关系,提出
早在七十年代,王泽皋、姜秀娥等人在研究邢台地震的余震频度衰减规律时发现,余震频度在大致遵循大森—宇津公式随时间衰减背景上的增高,往往对应华北地区的大地震,于是提出了余震窗的概念。八十年代,我国不少研究结果相继指出,某些特殊构造部位小震活动频度的增高,与短期内附近地区发生的大震有关,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王泽皋等人关于余震窗的研究结果,并且认为,这些特殊构造部位小震活动频度的变化,可以作为监视区域构造应
本文应用孢粉分析对富蕴水磨沟探槽的地层年代和古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富蕴地区在新冰期第一期活动中气候干净,为寒冻荒漠植被;在大西洋期为暖干气候,生长了草原化荒漠植被;
将南天山地震带西段(喀什—柯坪)和西昆仑地震带作为统计单元,确定了各单元及所属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利用新疆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公式和美国西部地区的烈度、加速度衰减公式,推算了新疆地区的加速度衰减公式。根据时空非均匀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方法,计算了阿尔塔什、公格尔、下坂地三项工程场址的地震烈度和地动加速度超越概率。
用周期图分析法,总结北天山地震带自1889年以来强震活动的规律,推测下一次强震活动的时间。通过5次后验表明,所用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