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那个花开哟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u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到过西藏之前,对那里有好多想象式的向往,向往那里的雪山,向往那里的蓝天,甚至向往那里被人们传说的几分恐怖的高原反应,当然也向往那里的格桑花。那从小听到说西藏就一起听说过的花朵,那像盛开在神话里的花朵,在我的向往中也是西藏的象征符号,如同那雪山、那蓝天,如同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山。
  真正到了西藏,向往变成了现实,那蓝天、那雪山、那几乎把我打趴下却终究被我挺过去的高原反应,都成了我那段时间里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道路的拥挤、沙尘暴的嚣张,以及几乎天天都能听到的关于迎接2008奥运的消息是组成北京生活的元素一样。唯有格桑花守着它的神秘,迟迟不肯走进我的视线。
  进藏已经入秋,不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一路走着却依然能够时时看到近处道路边远处山草中盛开的花朵,像热情的迎宾队伍。有了那些花儿,秋天的萧瑟淡了,晴空下,有时我都会琢磨,到底是因为天色的蓝使得这些花朵越显鲜艳,还是这些花朵的鲜艳,让西藏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透彻。可惜的是我所见到的皆非格桑花,有些不过是连当地人都叫不出名的野花。
  人总是这样,越得不到的就越向往,我一边贪婪地收藏着蓝天雪山给予的感受,一边纵情享受着万紫千红带给的美妙,一边竭力地寻觅着格桑花的踪影,逢人就问,见花就猜,问人家可否见过,在什么地方见的,让人家细了再细地描述花朵的模样。问自己见到的花和格桑花有什么不同,是叶子有大小之分,还是花瓣有多少、花色有深浅之别。直问得好多人发誓一定要让我看到真正的格桑花:否则,真就像人们进曲“不到长城非好汉”,算我白走了一趟西藏了他们白当了一回西藏的主人。
  其实我想见的还不只是格桑花。到了西藏听说那里堪称花的世界,境内野生花卉就有上千种,且有许多是国内甚至世界上都稀有的品种。有人告诉我,格桑花和杜鹃花、龙胆草是西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高原花卉。杜鹃花我是见过的,只有没想到在西藏这花一点也不比江南少,眼下虽然不到杜鹃花开的日子,可一路走着,总能看到一片片的杜鹃丛,凭着以前的记忆,我能想象出漫山怒放着的杜鹃会是怎样的壮观,而且我能断定西藏的杜鹃开放起来一定会比江南的杜鹃多几分豪放和英气,人们都说到了西藏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可我却觉得正因为如此,生命也同时证明了其之顽强。三种花相比起来,龙胆草稀少些,但没成想我偏偏很容易就见到了。
  空军甘巴拉雷达站,建在海拔5374米的高山顶,那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到那里去时,已经是我进藏十天以后,我已经算是适应了高原,在3000多米高的拉萨街道上已经能够有说有笑行走自如了。可是到了甘巴拉,我又像踩在了棉花垛上,我知道传说里的神仙走路都像是在飞,脚步飘飘的,可没人告诉我,神仙们在飘飘的时候,头是否也像我一样昏昏的。我就是这样昏昏地飘着,被雷达站的战士们扶上了山顶,在那个让人充满敬佩的雷达旁留下了我今生最高处的照片。
  就在即将告别甘巴拉的时候,一个战士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跟前,双手捧着伸向我。那双因为高原反应而指甲塌陷断裂的手里,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花在别的地方我没见过,但刚才在甘巴拉的山坡上,我已经发现了,知道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龙胆草。帅气的小伙儿一脸真诚微笑地对我说:这是我们专门为您挖来的,带回去做个纪念吧。他告诉我,来到甘巴拉的战友都很喜欢龙胆草,把它当成自己站里的象征。他们会把龙胆草随信寄给家里的亲友,家乡人们也非常喜欢它。
  我郑重地接过了龙胆草,心被感动牵扯得沉甸甸的。一行泪水成为我对它们第一次的浇灌。后来的日子里,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甘巴拉战友的这份礼物,直到它们慢慢地变干了,我又把它们夹进了我的笔记本,和那些我在西藏采撷的文字、收获的情感放在一起,带回了北京,带进了我永久的记忆。
  中秋节那天,我是在一个叫做“肖”的地方过的。傍晚到达那里的连队时,带着军区首长特意给战士们送的月饼,我爬上了海拔4500多米高的山顶哨所。从连队驻地到山顶哨所,一共有281级台阶,战士们说,他们走起来,不过几分钟的事,而我却用了二十多分钟,足以够他们上下几个来回,喘出的粗气则称得上回荡山谷的了。这样的时候,主人们对驻地环境的描述就不单单是一种地理介绍,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三步一停地得以喘息。于是,我随着主人的指点,时时抬头,时时侧目,四下观望,远牧着自己的视线的同时,让自己的呼吸也趁机得以舒展。
  我们走的这281级台阶,一边紧贴陡峭的山壁,坚硬的山成了我笨拙攀爬的天然扶手;一边是延伸到山谷的坡地,长满了厚实的灌木丛。眼下两边都是绿色,间或有几朵小小的野花虽然显眼,却成不了大阵势。也有那几蓬蓬的枯草带着早衰的黄色,在这还算茂盛的丛绿中探头探脑地打出了秋意的招牌。
  主人们说,我来的不是时候,没赶上这里最美的时节。问句何时最美,当日花开的时候,这里花开两季,半年一次。一次在六月,一直能延续一个夏天;一次在岁末,也能持续一个冬天。只是这里的夏天很短,最高气温不到20摄氏度且总共没有几天。冬天却要比夏天长出好几倍,常常是零下30多摄氏度。不过,这两季开的都不是格桑花,夏季开满山的杜鹃,一开就是铺天盖地的,整个山谷成了花海,整座山都舞蹈着花的倩影。而他们说的开满整整一冬的则是雪花,一开也是铺天盖地的,整个山谷又成了雪海,整座山银妆素裹,天地无他色。
  杜鹃花开的时候,一定也是“肖”色彩最艳丽的时刻,可惜看到这艳丽的人不会太多,因为这里太偏远,山也太高,战士们独享着这鲜艳的美丽,如同他们独享着冬天的雪。他们会给自己与盛开的杜鹃花拍合影,然后把照片奇回家乡,也与雪花拍照片,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把这样的照片寄给远方的亲人,那也是因为一种情感。
  我既没赶上杜鹃花开,又没遇到雪花飘飘。到达“肖”时,台阶两旁还都是绿色。主人们就是指点着这些绿色,给我描述这里的两季花的。他们那几分欣赏几分陶醉的述说,传递的正是我们在很多军营都可以感觉到的,军人们对自己驻守地的熟识和热爱。
  在乃堆拉哨所,战士们告诉我一个细节——军营里的门窗都是往里拉开的,因为雪太大,经常封门。被雪封住的门,要想往外推开,就像要在山岩上开一座石门一样,谈何容易。有时候,雪把哨所的整个房屋都盖住了,战士们就从窗户挖个洞爬出去,然后,再齐心协力把自己的家从雪堆里找出来。
  在去往岗巴的路上,有一片挺开阔的草原,车予虽然依旧颠簸,却暂时没有了在山路上绕来转去的险情,我心情难得放松地放眼细细眺望,看那近处草地上悠闲的牦牛,看那远处山顶上缓步的云彩,仿佛置身诗情画意中。同行的主人却在这时讲起了一个与这片草原有关的故事——就在我们正经过的这个地段,一个冬天,几名探家归队的军人 没买到长途车票,如果等第二天的车,到达部队的时候就要超出了规定期限,他们不肯,于是几个人选择了步行。踏上旅途的时候,头顶上正是太阳高照,照得天蓝蓝的,空气暖暖的,风柔柔的,路程好像也变短了许多,可是,还没走到一半,太阳突然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没了太阳的天变得灰灰的,空气变得冷冷的,风也撕下了柔情的面罩,变得歇斯底里疯狂了起来,很快雪下了起来,先是小小的,接着便又大又急地扑向大地,扑向大地上正在行走的几个军人。军人们没有停下脚步,也不能停,在这荒无人烟的空旷地里,在这瞬间被大雪垄断的天地间,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一步不停地继续前进。只是,那场雪太大了,待到雪停下来的时候,大地成了雪的世界,没有了草原,没有了远山,也没有了几个军人的身影。
  讲述者停止了他带着伤感的话语,扭头久久注视着窗外,他的眼前是绿色的草原还是狂虐的暴风雪?他的眼睛里是追忆是惋惜还是告慰?故事让我的心结上了冰。我向车窗外凝望,就是在那里,曾经下过这样一场大雪,就是在那里,有几个我不曾见过面的战友永远无法归队了。雪,雪花,当人们把雪叫做花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它也会这样的残暴无情。当我们许多青年朋友在飞舞的雪花中纵情浪漫欢乐的时候,可知道,雪还会有这样的残酷,还会有同样年轻的生命中止在雪花的飘舞之中?
  找到了杜鹃花,得到了龙胆草,还听到了许多关于雪花的故事,越发让我对格桑花寻觅心切。可偏偏这种似乎最能代表西藏的格桑花却是最难寻觅的。人们告诉我的格桑花有太多的样子,以至于我有时会怀疑是不是所有在西藏开放的花朵都能统称为格桑花,有时甚至会猜想也许真正的格桑花并不存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把任何花朵叫做格桑花。于是,我也认定了自己看到的一种花。那花能开出不少种的颜色,或白或粉或黄或藕荷色,但都淡淡的,不显娇艳,却是让人一眼望去顿生清逸之感;那花看似单薄,秆不粗,叶不厚,寥寥几片花瓣,单层铺展着开放,似乎竭尽了全力地拢着一个圆圆的花心,却也正因为此,又让人感觉到它生命的张力。只要留意,西藏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花,尤其是军营里。
  然而,我又错了,在我也对此花附加了自己的感情的时候,我见到了真正格桑花,那是在巴松错——一个有着美丽凄婉的传说故事的地方,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格桑花,说其真正是因其被许多人——藏族同胞、汉族朋友、僧侣、园艺师公认,它们的样子有些像北京花店里常见的非洲菊,而且色彩是鲜艳浓烈的,让我在看到它们的同时一下就联想到了那些可爱的藏族同胞,想到他们的肤色,想到他们的淳朴,想到他们与这雪域高原融入一体的生命和性格。那一刻,我笃信无疑,这就是真正的格桑花了,它们太有雪域高原的特色了,充满了强烈紫外线的印记,它们就是花里的藏族同胞,它们就是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同在的雪域精灵。
  几乎与此同时,我得知了自己钟情的那种花朵叫做“张大人”——一个很奇特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张荫堂是清朝政府派出的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这种花的种子就是他带进西藏的。张荫堂在藏期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带来的花叫做“张大人”。而“张大人”的花朵和“张大人”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遍布西藏。
其他文献
《猫·冬》是我在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候画的一张色粉画。描绘的是北方农村冬日里的生活画面。这张画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当时在记录这个场面的时候,心里感觉的是一种温暖的情绪,蕴涵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敬和欲罢不能的创作冲动,想起的是一种对平凡人类生活的由衷礼赞。  拿起画笔表现这个场面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身着戎装的女兵。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我感受的是一份神圣的职责,满身的学生气里也逐渐浸染
期刊
军校生是种通俗的叫法,官方的称谓是军校学员。对于现在部队的干部来说,每位干部都曾经有过军校生活的经历。不同之处就在于军校生活或长或短,或单调或精彩,或值得回味或总想忘却……每当言及过去之时,许多人都爱写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类的豪言壮语。或在文章里称赞过去至今仍怀念不已等等。而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军校生活则是另有一番滋味。  在军校里,军校生之问也有很多分类的。按学历分,可以分为研究生、本科生
期刊
阿强入校没几天就成了队里的“名人”。我们队全是从基层部队考上来的,刚放下背包,队领导就让我们去剪草坪。八月的南昌骄阳似火,一连两天不停地剪草,我们又累又困,戏称自己是“草皮系”的学员。第三天,在开学典礼上,一位看起来很和蔼的将军,在台上循循善诱致辞欢迎我们,可我们队却在台下睡倒了一大片。首长退场后,主持会议的副院长讲评会场纪律,当着几百学员和队干部,叫我们队长和教导员站起来,对队领导的工作作风给予
期刊
“王刚已经把双眼献给祖国,他应该有一个温暖的家。”  傅春香决定嫁给王刚时,父母专门到城里劝阻,亲戚朋友说她犯傻;有人说她是出“风头”,看重的是英雄头上的“光环”,但她没有想那么多。  最初听到王刚的英雄事迹,傅春香是在20多年前的广播电台里。她清清楚楚记得当时人们一直传颂的一个细节: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王刚的眼睛被炸伤后,一只眼球挂在体外仍然坚持战斗,当满脸鲜血的王刚被战友们抢回到战地医院时,
期刊
广州军区某团立足团队是一支新兴的高科技部队的实际,请三任团长和官兵同台“忆传统、谈发展、话使命”,通过第一任团长回忆创业之初百废待兴的艰辛,第二任团长讲述全面发展时众志成城的奋进,到现任团长展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团队建设的豪情,为全团官兵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教育课。    第一任团长:履行使命任务要发扬艰苦奋斗好传统    [谈话人档案]张灿辉,1994年到1997年任该团第一任团长,其间完成了团队组
期刊
有一天,我终于在学院报上发表了一篇稿子,兴奋之中到处炫耀,几乎有些失态。“辣妹子”知道后便训我:“瞧把你乐的?有本事到《火箭兵报》上发表几篇呀?让全二炮的人看看。”  经她一激,我立即买来一大堆新闻写作书籍,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从基本的“五个W”学起,苦练基本功。一年后果然屡写屡发。每当稿子见报后,在她面前我都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装着谦虚而努力的样子。发表了多篇稿子后,我才把剪贴本给她看。
期刊
刚入伍时迎接我们的第一个女军人,是我们的新兵班长李能,一个高大而美丽的老兵。她的气质真是充满矛盾,身材苗条得像模特,却曾经是浙江省运动会的短跑亚军,怎么看面容都很柔美,其实却是个凶辣妹。让我们叠军被,我们懵懂无知,自然就按民间习惯叠成松软的“圆面包”,立即被她劈手扔到外面的草地上,于是我们在干草和黄泥巴上跟她学叠被子,怎么掏怎么刮怎么捏才能成一块方方正正的“绿箱子”。  我们洗完脸把毛巾随手往床头
期刊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而且,它还对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作出了一种全息的映射。  古代的书法作品往往首先是社会实际文化生活的记载。书写者涵泳于中国文化,陶冶出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质。书写时,兴感触发,流露笔端,创造出如岳飞“还我河山”、毛泽东《沁园春·雪》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   特别是榜书那种直面现实生活、壮美河山、昭示名胜古迹、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忠实、热烈、真诚,那种或斩钉
期刊
“向前,向前,向前……”很难想象,全军所有将士一齐唱响军歌是一种怎样的气势。但毋庸置疑的是,全军将士的步伐正一致地按照党的十七大所指引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向前迈进。  有如胡锦涛在报告开篇所说,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凡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关键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解读这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的切入点。  报告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
期刊
这一期,我们向读者隆重推出总参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周壁华、沈阳军区红九连、广州军区某师师长刘小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的先进事迹。  在一期集中宣扬四个全军级的典型,我们想到了2007中国军营价值符号这个命题。作为总政治部下属的一家全军性综合刊物,《解放军生活》杂志自2005年以来致力提高刊物的思想性和新闻性。其中一个举措就是要在部队典型宣传工作中有所作为。今年以来,我们派记者参加了中宣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