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而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怎能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巴,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让差错也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尝试差错 善待差错 挖掘差错 预设差错
课堂差错指互动情景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等。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的学习差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后继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差错”所带来的契机,让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他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以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而引发争论,课堂因此而变得精彩。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让全体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一、尝试差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错误”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二、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巩固,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判断性的再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要呵护出错的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善待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差错。作为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验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有学生说7/8大,有学生说4/5大,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我并没有给学生准备材料,也没有给学生限定用哪些材料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一张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涂上颜色,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涂上颜色,结果发现7/8比4/5大;用两根同样长的线段也可以进行比较;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7份的35人,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32人,因为35〉32,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我想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使学生自觉的纠正错误。那样的课堂也会精彩分呈。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尝试差错 善待差错 挖掘差错 预设差错
课堂差错指互动情景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等。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的学习差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后继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差错”所带来的契机,让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赋予他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以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而引发争论,课堂因此而变得精彩。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让全体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一、尝试差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错误”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二、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巩固,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差错”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判断性的再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要呵护出错的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善待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四年级一节练习课中的一个片断。老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地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或理解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差错。作为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验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有学生说7/8大,有学生说4/5大,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我并没有给学生准备材料,也没有给学生限定用哪些材料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我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一张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涂上颜色,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涂上颜色,结果发现7/8比4/5大;用两根同样长的线段也可以进行比较;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7份的35人,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32人,因为35〉32,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我想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使学生自觉的纠正错误。那样的课堂也会精彩分呈。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