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无奈而必然消亡的宿命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dfhdfr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名作《那树》的主旨,曾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环保意识”、“生命意识”、“亲情意识”、“文化意识”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当是“环保意识”说,因为人教版教材对“那树”这一形象寓含的主要价值有一个指导性的定位——“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辗压下,它倒下了……这一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显然,这种解读是将“那树”作为与人类相对应的大自然的代表而言的,因此解读的基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愚以为,上述诸说或多或少失之偏颇与牵强,没有读出作品应有的“大”来。连孙绍振先生也说:“把该文仅仅当做是环境保护作品,是比较狭隘的。”笔者反复审读,觉得“那树”应该是“被新事物所代替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有过地位与作用的旧事物的代表”。“那树”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哲理与感慨。
  一、“那树”的属性
  开篇5段,作者集中描写了那树的属性。首先是其外部特征,每段一点:“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分别抽取一个属性词:久、老、固,三个特征。其次是其内在价值,也有三:给“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一口浓荫”;给“鸟儿”的鸣叫提供一处栖息之所;给“情侣”一片隐密的“黑暗”。概而言之,其价值是给了这片土地以及在此土地上的生灵一份“荫庇”。总括起来,“那树”是一棵有过贡献的老树!
  二、“那树”的处境
  那树虽然为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生灵作过一些贡献,但是,——文中“但是”一转,转入了下一层对于“那树”现时处境的描述。这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一个“更”字,在比较中突出了各自发展进步的速度,老树显然已经跟不上了别的东西的前进步伐。那么,“别的东西”是什么呢?环保论者认为,这“别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其实不然,还有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人们对于老树的生存意义在质疑。而人教版教材的定位—— “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不仅是物质,而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所有文明。这里暗含着“那树”就是大自然的象征的寓意。然而,人们并非质疑所有的树,质疑的不是应不应该有树的问题,而是那树应不应该在“这儿”。仅仅是说,这棵又老又大的树应该在适合它生长的地方。所以那树并不代表与人类相对的自然,只是一个不合时宜、不合地宜者。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的精神意识)已经让那树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价值,“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甚至连“幼儿园也要搬”。另一方面,人间尚有真情在,“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还是不忍除去,“任他依然绿着”。可是,那树似乎有些不识时务,坚强地顽强地立在那儿,“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丝毫没有移动的迹象。“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当然,树没有脚,不能自己离去,这是上帝已经安排好的尴尬。如果那树有灵,是否会悄然引退?这是一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又无奈于环境的树。
  三、“那树”的最终命运
  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撞上了树杆,死去,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老树彻底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人们的最后一丝人性也荡然无存。如果没有这个驾驶者的死去又如何?老树只是因了人们的最后一点善良(同情?怜悯?还是尊重?)而得以苟延于路边,如果他没有成为人们发展的某种阻碍的话,或许人们会继续容忍其苟活,但最终也会因别的什么火花引燃导火索,老树的被伐势所必然。除了老树叹过气,蚂蚁参加过他的葬礼,一切都表现那么淡漠、冷静和自然,仿佛意料之中的事。最终,“一切都过去了”,“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老树在他的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彩虹,消逝了。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作者也饱含深情地对老树进行了讴歌,然而,最终也只能发出无奈的慨叹。历史在演进,社会在前进,人生也在轮回。这里,老树还仅仅是一棵树吗?世上与此具有相似属性而又具有相似命运的事物不是很多吗?比如,失恋的情人,离散的夫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都曾经在情感、家庭、工作岗位上做出过不少的贡献,但是,情人、夫妻的一方已经有新的发展,另一方已事实上不适宜在情感和家庭中继续存在,那么,即使令人唏嘘,又如之奈何?老干部们的处境更为典型,大多与老树殊无二致:曾经为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甚至是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为年龄、政策的关系,不得不退居二线,在新生代眼里,他们与“那树”有何异?大而言之,“我们何不将那树看作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却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那树的悲剧不正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旧事物即使在其历史的舞台上放射过耀眼的光芒,也终将被新事物所替代,虽然难舍却是必然。
  (作者单位:华容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网络,是新世纪的科技产物,也是新世纪的代名词。现在不懂上网的中学生恐怕是凤毛麟角,否则,就会被戏谑为新世纪的“盲人”“睁眼瞎”。网络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自然是因为它带来种种便利和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广泛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人们能最快地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我们通过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乐趣。可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对集团财务管理的不同影响及中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入手,分析了不同集团战略模式下的主要战略动因及其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指出以金蝶软件为代表的中国式集团管控模式已成体系。    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托马斯·弗里曼(Thomas L.Friedman)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3.0时代,世界是平的。这意味着在如今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必须管住嘴  王锦蓉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在关节软骨或滑膜处沉积,导致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典型的首次发作为单关节炎,以足部第一跖趾及拇指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多起病急骤,常在夜间突然发生,患者常痛醒而难以忍受。病情反复发作,则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可伴有发热、寒战、疲倦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文学样式。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因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回顾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都有大量试题涉及情感的鉴赏。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更注重了抒发情感的多元化,这类题解答有一定难度,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
摘要: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串联素材,发现美点,提炼中心,表现“真”“善”“美”,选择人称结构,抒情达意;对“生活真实”素材进行剪裁加工,展开想象,通过多种手法突出主旨;对初稿修改润色,注意段落衔接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巧借历史穿越,嫁接出新,表达对话题或事物、社会现象等的深刻看法。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抒情达意;剪裁加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方面表明生活
广告效果  老马:“昨天电视台播放了我们公司招聘仓库保安的广告。”  小王:“现在没工作的人很多,这广告一定有效。”  老马:“太有效了!中午播出广告,晚上仓库就被盗了。”    找剪刀  理发店里坐着一个长发蓬松的年轻人,理发师拿着一大块磁铁围着他的脑袋上下左右不断地比划。  年轻人忍不住问:“这是您最新的理发技术?”  “不,我在找剪刀。”    小学生   小学开学了,刚满6岁的冬冬不肯到学
[摘要]要使EVA得到良好的应用,就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使之既能反映价值创造的结果,又能解释价值管理的过程。本文结合中国企业环境深入探讨EVA在价值管理领域应用的科学性问题,尤其是它的计算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EVA;价值管理;应用难点;解决对策    现代企业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就必须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而要使管理者对价值进行管理,就必须对管理者价值管理的贡献进
不论是诊断疾病还是常规体检,都少不了要抽血化验。每当看到护士拿着一大把五颜六色试管帽的采血管,很多人还没开始抽血就被吓倒了。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抽血为什么要抽这么多管?可以少抽一点吗?关于这些问题,下面请專家为大家一一解惑。  为什么要抽多管血?  这是因为有时需要检验的项目较多,而这些项目又不能在同一台检验仪器上完成,因此需要采集多管血。而且不同的检测项目,对采血管的要求也不相同。为了区分各种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里的一篇课文。从创作角度,情感角度以及选景用意角度品读此文,就会发现《再别康桥》极具古典美与意境美。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中带着一点遗憾与惆怅。从理性角度讲,本文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慧悟。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很多人认为其韵意是诗人徐志摩被康桥的自然美拨动心弦引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仔细品读会发现,《再别康桥》所蕴藏的是一种慧悟。在诗歌中,韵意往往是藏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讲,在接触一些经典的语文篇章时,想要阅读得更加深入,需要注意三点内容,其一是作者的个人情怀,其二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其三是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现基于这几点,以老舍《想北平》为例,谈谈经典的语文篇章阅读指导策略。  关键词:想北平;高中语文;阅读指导  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想北平》,以温暖朴实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乡即北平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