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西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的名望,一在于湖光山色,二在于人文遗迹,从古至今对西湖似乎全是溢美之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将西湖之美盖棺定论,之后的文人骚客更是身体力行,或修别馆添胜景,或葬湖边留美名。总之,西湖一直以来是被人奉在舌尖上的,仿佛她就应于何人都是美的。
  可就偏有人说不。
  张爱玲,这个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作品中只有《异乡记》《重返边城》(写台湾),算得上是游记,而撰写景致的散文却寥寥无几。这与她的“宅”生活无不相关,成年后有记载的两次“游历”(去温州和台湾)对大自然的美景都吝惜笔墨,更别提赞美自然。这两年才“考古”出来的《异乡记》,文稿未完,尚不能定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但其间人物与叙事脉络皆可证为是“自传体”,为1946年张爱玲从上海出发去温州“寻夫”期间的旅行见闻,其中就有关于西湖的描述。但西湖之于张爱玲的感受却几乎没有美感,如其一贯对爱情的描述一样,充满了嘲讽。
  1946年年初,还未过农历新年,张爱玲满怀爱意南下,看望逃亡中的胡兰成。一路火车换汽车,坐独轮车再改乘船,颠簸劳顿,颇费周折,这段跋涉是张爱玲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成为其后小说的很多情节的底本,很多意象都被反复使用。当时的张爱玲从上海出发,半天时间就到了杭州,因要再改乘小火车,便顺道在杭州游玩几日,于是就有了张爱玲与西湖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张爱玲第一次游西湖,是1928年由游学归国的母亲、姑姑带着,和弟弟、两个表伯母一道去杭州游西湖。那次游西湖的经历于不满十岁的张爱玲印象不深,在其不断絮叨的自传体作品中,如《私语》《小团圆》《雷峰塔》中都未提及过,只在1993年完成的《对照记》中刊出一张与弟弟在西湖“九溪十八涧”的留影。
  而成年后的旅行,张爱玲再见西湖的印象却是,“冬天的西湖十景,每样都有在那里,就是不好”。站在平湖秋月的渡口,眼前的景致,“看上去仿佛是新铲出来的一个土坡子”;他人眼中风姿绰约的河岸垂柳,张爱玲看来不过是“一排排生着的树,一律都向水边歪着”;湖边雅致的亭子,也不过是“正中一座似庙非庙的房屋”。然后对着西湖感慨道,“简直觉得我们普天之下为什么偏要到这样的一个地方来”。二十五岁花样年纪的张爱玲,看到风景如画的西湖,竟然如此鄙夷,要知道同时代的文人,都以游西湖为风雅之事,胡适、徐志摩都曾在西湖度假疗养,郁达夫移居“风雨茅庐”也是为了就近湖景,苏曼殊、柳亚子更是以长眠于西湖之滨作为人生遗愿。
  西湖的秀美,不是人人喜爱,但像张爱玲这般尖刻地评头论足,也是少有的。又说,“我第一次感到西湖的柔媚,有一种体贴入微的姬妾式的温柔,略带着点小家子气”,湖上传来粗俗到极点的流行音乐,她却觉得与西湖“并无不合”“反倒使这图画更突凸出了”。众人传颂的风物,在张爱玲这里都没有好感,大概是因为“中国士大夫两千年来的绮梦就在这里了”。出身名门的张爱玲,自小就生活在一堆遗老遗少之中,小时候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曾任清朝最后一任两江总督的“二大爷”在一旁拭泪,让少不更事的张爱玲手足无措。之后又不断被西化的母亲、姑姑影响,不少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在她眼里都有些矫揉造作。
  西湖的美常比作西子之美,而张爱玲的定义似乎更一语中的——“姬妾式”的美,这柔媚并不代表浪漫,而是自古至今一夫多妻“韵事”的延续。张爱玲也便借着“西湖韵事”,“缠绵”出了一桩《五四遗事》。罗文涛和自己前前后后三个妻子,在1936年,至少是名义上一夫一妻的社会,相拥着在西湖谐隐,五四追求的进步与革命,一二十年之后又回到了过去。西湖的风月情事又为张爱玲虚无的历史观提供了例证。
  “湖水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点污浊,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小说里,西湖总逃不脱张氏的嘲讽和批判,“西湖在过去一千年来,一直是名人美人流连之所,重重叠叠的回忆太多了。游湖的女人即使穿的是最新式的服装,映在那湖光山色上,也有一种时空不谐调的突兀之感,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西湖之内与西湖之外,历史的旧与新,其实是张爱玲最擅长的“参差对照”。 “我们的生活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是由过去的鬼确定的”,正如周作人所看到的生活的底子,张爱玲也总能在现代社会进步的表面,看到骨子里旧的东西。《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的一个启示。”
  六十年代张爱玲在美国用英语写作的《雷峰塔》,再次提及西湖。“雷峰塔不是倒了吗?”“难道世界都变了。”这两句是婢女葵花和保姆何干的闲话,张爱玲也许借用了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比喻,宝塔象征的或是父权,或是隐喻旧的时代,也许还和胡兰成有关。《今生今世》中记载,1928年胡兰成在白堤上,“忽听得一声响亮,净慈寺那边黄埃冲天,我亲眼看见雷峰塔坍塌”,胡兰成这番“见证历史”的经历定在二人情定后被当作谈资,而雷峰塔囚禁女性的隐喻,于这二人都有共鸣。于是,张爱玲写的西湖,很像她写旧事家族里的老宅子,像白流苏的娘家,“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也容易让人想到闻一多的“死水”。
  对西湖的尖刻,是张爱玲一贯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华美的袍子爬满虱子,每段感情都千疮百孔,她看到更多的阴暗,从而舍弃了美好。她只对实实在在的物质感兴趣,并生出喜爱,她所爱的是现代化的有轨电车、橱窗里的服饰、咖啡店里的奶油蛋糕,甚至是钱,那种因季而变、以时而动的风景于她是不可靠的,爱情、亲情亦是如此。对于喊出“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历史于前于后皆是虚无,在历史罔罔的威胁下,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有些惊人的论调也不置可否。除此之外,对西湖的嫌弃,或许还与当时张爱玲“千里寻夫”有关,由西湖联想古今,联想胡兰成层出不穷的风流韵事,此情此景真是莫大的讽刺,终不会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大都留在了作品里,和景色风物不相干。西湖数不胜数的文人遗迹中里,也没有张爱玲一星半点的痕迹;一个吝于赞美,一个不在意品评,她们交汇过,却没有彼此成全。
其他文献
三、排序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序,并将序号按正确顺序填入横线。漏掉序号、排序错误均不得分。  1.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⑤ 千门万
期刊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下,快速浏览虽然提高了阅读速度,但难免会缺少一些深度思考,尤其是经典著作,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研读、细细品味。从2018年第8期开始,我们特别增设了“
一、把握基本内容(第31-38回)端阳节这日,王夫人置办了酒席,邀请薛家母女和黛玉共进午餐。酒宴结束后,晴雯来给宝玉换衣服时,不慎将扇子跌折。遭到宝玉训斥的晴雯进行了一通辩解,气
一、把握基本内容(第6-18回)宝玉将梦中云雨之事说给袭人听并与其温存一番,从此二人更加亲密。京官后代狗儿祖上曾与王家连过宗,因家中冬事未办,使岳母刘姥姥来找王夫人打秋风。刘
耿裕,字好问。景泰五年进士。历围子司业、祭酒。侯伯年幼者皆肄业簟中,裕采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之,帝闻而称善。坐尚书尹曼累,停俸者再。已,代曼为尚书。大学士万安与裕
伶俐的口才  清晰的思路  缜密的逻辑思维  邓祥云以席卷之势  夺得了第二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  高中组总决赛冠军  一、获奖感言  我是鞍山市第一中学的邓祥云,很荣幸能够成为本次大赛冠军,并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过程中的种种仍一幕幕都留存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得,总决赛时站在一个高高的赛场上,当时心中真没有对于高远目标的追求,只想完成好接下来的演讲,说好每一个
感谢有音乐,感谢有唐诗,让我们活得很有感觉。唐诗是刮过风的屋居,是风铃生出嫩芽的眼睛。这个眼睛,让文雅和通俗一同跳动,如同蒲公英的小毛毛,落在我们心尖尖。打开诗集,诗集是有声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十七,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