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1.1 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1.1.2 理解文中精辟的语句,尤其是精警的议论。
  
  1.2 能力目标。
  1.2.1 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
  1.2.2 学习课文章法,品味语言,训练诵读,积淀语感。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接受鲁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体会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 解决办法。
  
  3.1 重视背景介绍,避免口号式的草草了事,充分占有资料,拉近学生与文章所处时代的距离。
  
  3.2 注重强化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以此促进感悟、鉴赏。
  
  3.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
  
  4 学生活动。
  
  4.1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课前预习。
  
  4.2 课堂上通过学生诵读、质疑、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5 媒体运用:幻灯片
  
  6 课时安排:3课时。
  
  7 教学步骤。
  
  7.1 第一课时:
  7.1.1 课前预习(为提高实效性,可用早读时间完成)。
  ①将课文读两遍;
  ②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③认真阅读注释;
  ④找生词、难句,扫清阅读障碍。
  ⑤预习参看读本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以具体感受当时情境。
  7.1.2 教师介绍背景。结合注释①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如有学生有所了解,可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相关事件链接:①教育总长章士钊镇压学生;②女师大风潮;③鲁迅被撤职;④“三一八”始末。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嚣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在《无花的蒋薇之二》中称1926年3月18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徒手请愿与枪弹攻击)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7.1.3 教师范读。
  7.1.4 把握总体思路(学生结合预习讨论)。
  ①一、二节:写作缘由;三、四、五节:人物事迹{六、七节:事件意义。(幻灯片)
  文章解读;
  ②刘和珍是“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的典型代表,她是怎样一个人?
  (重点看第二部分即三、四、五节,学生快速默读三分钟,注意人物言行及关键语句,然后由学生讨论。)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反抗校长——疾恶如仇,富于斗争精神。(由于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曾被鲁迅批判,所以长期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应让学生全面了解,比如曾反抗包办婚姻逃婿,为保护女学生被日军枪杀,可推荐学生读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常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出现四次)——善良平和,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教师补充:
  在第一部分第一节第二段还写到:“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就此简介刘和珍的家境:清贫,父亲过世早,两弟一妹,省吃俭用,学习勤奋。)“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7.2 第二课时:
  (出示幻灯片,人物形象概括)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微笑”着的、态度温和的热血青年,却在血案中死于非命,第五部分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
  7.2.1 引导学生讨论,抓住细节,如:“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并不是“丛击军警”完全是无辜的,不是“暴徒”,而是屠杀。
  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术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7.2.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
  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糖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反语。
  对此,鲁迅能不激愤悲痛吗?所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文章缘起部分(课文第一、二节),先生集中表达了自己这种激愤、悲痛的复杂的心情。
  找学生读1、2节,注意感情传达。
  7.2.3 开篇先写开追悼会的那天,自己“独在礼堂外徘徊”的悲愤,不忍面对的情形,在学生程毅志的要求下,觉得“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何又说“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学生思考讨论)
  “必要”:纪念死难者:“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①对政府制造惨案的控诉:②痛斥所闻学者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③凡此种种,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由大哀大痛到“出离愤怒”,由愤怒到冷静理性。
  7.2.4 在第二部分又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结尾又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学生思考讨论)
  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加重。
  7.2.5 进而讨论重点语段;“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学生思考讨论)
  鲁迅写作此文时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猛士当然要承受超乎寻 常的哀痛,但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幻灯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来生。——《淡淡的血痕中》)
  7.2.6 第四段亦有此类的议论:“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学生思考讨论)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武力屠杀:思想统治。屠刀加术,致使民众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爆发”才是唯一出路,既是对当局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教师总结: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结合《呐喊自序》关于铁屋子的叙述加深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在爱国力量方面,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当局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这些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火悲,大衰,大愤,大怒,最后“出离愤怒”,冷静思考,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7.3 第三课时: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节)
  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却有自己的思考,他对于请愿持什么看法呢?
  这一部分由一名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质疑、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解决。未点到的问题出教师补充,理解不到位之处学生互相探讨。教师引导。
  7.3.1 对“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的理解。
  “无恶意的闲人”指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席人”,“有恶意的闲人”指段祺瑞执政府的帮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刨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极其帮凶。
  7.3.2 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的理解。
  这里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大代价和牺牲,只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在鲁迅看米,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没有必要徒手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引用陶潜的话有何作用?“倘能如此,也就够了”中“如此”怎样理解?
  虽然徒手请愿没有作用,但既然有了流血牺牲。就有其影响和崽义,至少亲朋好友会记住死难者,记住这血的教训,死难者的血不会白流,死者会与青山同在。
  7.3.3 “倘要寻求……意义就在此吧”中“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刘和珍作为女子,她的勇毅对未来的意义,给予人激励鼓舞,进一步肯定烈士牺牲的意义,女子尚且如此,男子自不待言。
  7.3.4 “苟活者”指什么人?
  “苟活者”首先是作者自指,也包括“暂得偷生”的“庸人”,而“真的猛士”是作者的自我策励。作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r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教师总结: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7.3.5 评述“三一八”惨案,作者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有什么好处?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死伤的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作借鉴:不要泛泛而谈,切入点要具体。
  7.3.6 阅读读本相关的两篇文章。
  
  8 教学反思。
  
  8.1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攀生对鲁迅的文章有疏离感,此文情感性比较强,背景介绍很重要,不宜泛泛而谈,空洞说教,应力图占有较多相关材料,介绍具体可感;
  
  8.2 如果从写作缘起切入,学生不宜很好体会作者感情,所以从刘和珍形象切入,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感情。
  
  8.3 充分阅读是体会揣摩语言,进而感悟鉴赏的关键;学生自主发现、质疑思考、切实讨论是关键。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选材,就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躯体,是主旨赖以突出强化的依据。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选材要紧扣主题;选材要真实可信;选材要典型;选材要新颖、生动。  【关键词】学生 作文 选材    选材,就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躯体,是主旨赖以突出强化的依据。因此
期刊
[摘要]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要使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笔者认为:要上好第一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受其影响。本文就语文学科教学对人文素质形成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期刊
【摘要】随着翻译研完的日趋深入,在翻译的历程中,译者应充分思考原语词所包罗的民族文化与语言天性,探究文化与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尽可能的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意识及艺术特色。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工程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学校尽可能提供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提高高校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摘要】该文是《初生马驹不怕虎,敢教旧表换新图》的续篇,以《新元素周期表》为母本,从而引申出“元素基本平衡定律”之外的十八项规律,“有意义”的科学性与“有意思”的趣味性浑然一体,并且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泛对角线学说,可使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铮铮铁肩担元素,锋锋钢笔绣周期。  【关键词】新元素周期表 泛对角线学说 方阵 基本平衡 对等
期刊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构思维过程。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1 整体联想。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
期刊
【摘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够,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文章的导入、朗读、表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谈了自己所尝试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 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册课本六个单元中。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实际教学的课时量远远超过了三分之一。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
期刊
【摘要】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体会 作者 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1 根据每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作者
期刊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 主体作用    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