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优势特色 将新经济推向新高度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历经三年创新开拓,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左右经济增速提供了强劲动能。3月31日,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举行,宣布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充分展示成都新经济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成果。展望成都新经济的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思路是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站在新高度谋划新经济的突破方向,进一步彰显成都优势特色,为成都新经济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打通以“新应用场景”孕育重大原创成果的科技創新路径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关键任务,也是成都发展新经济的首要路径。在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在应用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重大原始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欠缺。从当前我国的经济体量、科技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形势任务看,我国有能力孕育重大原创成果,也已进入了必须在原始创新上发力的阶段。
  全球重大科技创新的源泉正在变得丰富多样,既有生物信息、量子计算这样从基础学科的理论中逐步推动和衍生而来的创新领域,也有可再生能源、虚拟制造技术等领域,是在明确的现实应用需求牵引下,先锁定创新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后逐步寻找相应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我国在基础学科研究仍存有差距的时期,先进入一部分应用需求牵引的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符合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科研力量的规模和建制、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活跃度等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在承载长周期战略性科技创新任务中,拥有生活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且近年来在运用最新技术、营造新需求场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成都要成为引领我国科技领域重大原始创新的城市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瓶颈、技术难题,发挥成都特有优势,以新应用场景为突破口,集结一批能够担当长周期体系化研究的创新力量。
  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成都可以发挥产城融合、城乡协同的都市圈多元经济优势,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生产生活需求,营造新应用场景,在绿色智慧农业技术、中医药及传统养生方式的现代化技术、核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储能和超导材料技术、泛在网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空天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等一系列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和引进具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支持具有指向意义的创新成果在成都率先测试和落地应用,在应用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积极建设能够承载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软环境,加大在国内外人才引进政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要素资源匹配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结合企业需求、场景设置,开展精细化定制化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围绕各自优势领域,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客试验田”,进一步营造开放式创新氛围,激发基于应用场景的创新动力,促进新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间跃迁运用。
  坚持将“绿色经济”树立为成都新经济的鲜明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都在收紧,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条件。绿色经济是成都新经济的六大形态之一,是成都在我国新经济领军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成都市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从城市发展的全局高度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坚持保护好、发挥好自然条件赋予成都的绿色禀赋,大力营造绿色生活空间,创造绿色消费场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绿色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绿色产业、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不同维度,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经济之“新”,不仅新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而且新在模式、理念和文化上。欧洲绿色经济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归根结底是因为达成了“绿色共识”,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条件上,在各国间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合力、制度同盟和文化认同。绿色经济要成为新时代成都发展新经济最亮眼的一张名片,需要在思想引领、观念革新和体制机制设计上取得新突破,从而调动绿色生产要素向成都集聚,让更多“绿色场景”“绿色应用”率先在成都开花结果。
  绿色经济作为成都新经济的重要形态,需要突破发达国家已有的框架和模式,找到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达到的绿色经济新共识,探索与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路径。一是在产业定位上,既要注重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制造业,又要从巩固提升政府财力、支撑公园城市建设投入的角度,适当保留一部分规模化的基础产业,并通过技术工艺的绿色改造、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飞地经济”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影响和能耗水平。二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将城市细分为若干功能片区,并对片区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匹配各类土地供给,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长距离地面通勤需求。同时,抢抓“新基建”战略机遇,加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三是在绿色消费场景和绿色生活理念的培育上,发挥都市农业优势,增加绿色农副产品供给,提升成都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打造“观赏+体验”的田园经济,鼓励城市居民到近郊乡村消费。积极引导市民采纳共享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社区志愿劳动、居家康体保健、终身学习等绿色生活理念,在节俭中提高生活品位。
  激发就业和消费潜力,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内需驱动型“新经济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遇到重重阻力和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将对全球宏观经济造成持续影响,要求我国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快建立内需驱动型的经济结构,逐步降低对外部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在这一时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在发展空间、人口分布、资源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完备性等方面均具备内生驱动发展的基本条件,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驱动型转变的示范区域。成都新经济的发展,可以在“结构之新”的层面有所突破,借助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传统发展要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要素资源,另一方面又巩固提升本地闭环的消费中心和产业生态圈,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抵御力。   在生产要素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内需驱动型的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均衡协调,让生产效率的增长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即将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服务业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方向。成都不断丰富新经济形态、不断丰富新的应用场景,以服务业为重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成都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25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激活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一个时期,成都将以新场景、新需求、新业态为催化剂,强化人口适度集聚、消费市场繁荣、地方财力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提升的正向循环机制,不断增强内需驱动发展的能力。在“十四五”期间,积极对标世界城市,着力提升成都总部经济的发展能级,带动财务法律、管理咨询、投融资中介、知识产权交易等高附加值专业服务行业达到国际水准,有效扩大上中等收入人群占比,特别是要培育造就年轻一代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引领整个都市圈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档升级。以发展高水平多样化的本地消费为目标,促进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发展高附加值的精品物业、定制化家政服务和学龄教育培训服务。发挥公园城市优势,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将闲暇时间、公共空间充分转化为消费时空,组成由知识经济、休闲经济、夜间经济、美丽经济、老龄经济等元素构成的“成都特色经济”,形成全天候就业和消费的都市经济场景。充分调动市民的创业增收意愿,开拓在线就业、多点执业、兼职务工、临时替岗、社区服务等渠道,将更多市民纳入充分就业、积极消费的大都市生活圈。
  塑造植根于城市文化积淀的流量经济,并培育形成“经典经济”
  当今世界仍然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不同价值观对撞交融、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间竞争合作的多元化多极化世界。对新时代的中国而言,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所在。要让“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全球共识,需要努力增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认同感。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往往汇集了民族文化积淀的精髓。相比于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而言,文化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更高一筹。近年来,成都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机遇,培育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流量经济、网红经济,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这是成都新经济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贡献、对城市中长期发展前景的可靠保障。
  一曲《成都》能够唱红大江南北、走遍大街小巷,表明流量经济并不是浮于空中、召之即来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的文化积淀。成都近年来在音乐创作、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领域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离不开创作者们对城市环境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品味,以及对家人、朋友、社区的感念。在各种各样的成都作品中,能够读出人们对天府文化的骄傲传承,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同。未来一个时期成都流量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继续用好网络平台,扩大传播效应,还要坚持静水流深、打造經典,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流量经济的基础上培育“经典经济”,是成都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方向。随着文艺创作者由“聚在成都”慢慢过渡到“留在成都”“恋于成都”,成都创作圈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将不断加深,成都作品中的“成都元素”也将持续增多。音乐、小说、漫画、游戏中的成都,可以将真实的成都升华为经典的成都,吸引更多人来到成都,放大流量经济效应。成都可以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通过吸引名家大师、提供开放式创作空间等方式,进一步活跃文创气氛。在把握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特点、尊重文化产业市场规律、努力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长期投入、塑造经典,在作品中写历史,把历史写进作品。对于增加城市品牌价值的文创作品,乃至将成都载入经典的名作,可给予与作品社会价值相对应的奖励。
其他文献
3月31日,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举行,宣布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用场景营城,以产品赋能,为企业释放更多城市新机会,为市民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体验。  本次发布会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领域,将主会场与3个分会场通过直播有机链接,发布了100个新產品的同时还发布了首批100个公园城市新场景,涵盖14个产业生态圈的66个产业功能区、25个公
期刊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筹全局的远见卓识。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开放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要围绕“两级两地”定位和七项重点任务,着重从制度、交通、产业、协同、生态五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都推进成
期刊
常态化、全覆盖、高效率的党员教育培训,是保证党员“细胞”活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邑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构建“县委党校+远教”微党校建设模式,建立党员教育“三级”微党校体系,全覆盖推进党员教育培训。  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教育培训更加强调对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理论素养、政治纪律的培训,师资配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相关制度章程不断健全完善,党员教
期刊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做出“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的重要指示。中央和省委、市委对青白江区发展高度关注。近年来,青白江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港,着力讲好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故事,展现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构建起集“报台网微端刊”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成功跻身中宣部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使得传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具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中央和省委、市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天府新区采用“空中+地面”“有声+无声”“固定+流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宣传,营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良好社会氛围。
期刊
《儒学小史》  作者 干春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诚如作者所言:“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进行社会治理,有统一的价值观是必要的,但在制度设计上,则要允许各地有多元化的探索。”《儒学小史》以有限的篇幅,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儒学自先秦至现代的发展脉络,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阐述了现代新儒学。  《云游》  作者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四川人民出版社  虽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
期刊
为持续巩固成都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展城市的先发优势,抓住疫后新经济发展机遇窗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释放城市创新活力,成都市发布了《供场景给机会加快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以“供场景、给机会”为逻辑主线,以市场化手段将城市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与企业的市场机遇对接融合,强化新经济企业创新产品(服务)的应用推广,释放发展机会。《政策措施》共9条,按照夯实场景突破基础、创新场景供给方式
期刊
“援藏干部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组织、行业、集体,我们的言行、理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藏区人民。在工作中,以一颗平常心做事,不求做许许多多的大事,但求做好几件满意的实事。”在“高原明珠城”马尔康市,崇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综合部部长杨波正用朴实的行动,体现着援藏干部的价值。  坚守  2018年10月,身为80后的杨波主动报名援藏。经过组织选拔后,她辞别家人和朋友,跟随四川省第五批、崇州市第
期刊
简阳市历经千年的岁月沉淀,作为“蜀都”历史已久的东大门,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聚焦传承城市精神、弘扬主流文化,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中,构建“一园两岸多组团”的文化场景空间布局,组织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新简阳”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市民生活中落小落实。  文化凝神,画好城市“自画像”  淬炼城市精神。启动“简阳文化挖掘及凝练”课题研究,在“创新创造、
期刊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23日上午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成都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史机遇,胸怀“两个大局”,系统推动成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发挥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  范锐平说,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