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一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织者最担忧的问题之一。虽然中国政府有能力在奥运会期间解决这一问题,但奥运过后,情况又将如何呢?机动车尾气成为了北京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中国政府鼓励发展汽车产业,而公众亦渴望车轮上的生活。
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的环境质量成为了人们最大的担心。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如果届时北京的空气质量太糟糕,一些与耐力有关的奥运会项目,如赛程长达6小时的自行车赛,有可能延期或推迟到另外一天。广州《南方都市报》的一篇评论甚至说,如果北京的空气质量不能被改善,北京奥运会很可能成为历史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奥运会之一。
这些担心或许是多余的,因为中国政府正全力以赴,保障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环境质量。
8月17日开始,北京限车四日,全市机动车分单双号行驶,预计每天停驶约130万辆机动车。北京市环保局会监测机动车出行减少后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摸索经验。如此大规模的环境试验实属罕见,政府部门的决心和能力可见一斑。
机动车限行仅仅是北京计划在奥运会期间采取的临时措施之一。北京的《法制晚报》还透露,北京奥运会前后约两个月,北京的部分企业将停产,施工工地将全面停工,北京周边的山西、天津、河北和内蒙古也会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目前,北京正在修订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8月13日接受《新京报》网站访谈时没有透露保障方案的细节。但他说,奥运会期间“肯定要对机动车污染排放、施工扬尘,以及其它对空气产生严重影响的生产、工作过程采取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可以预计,这些不惜成本的临时性措施,完全有可能使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达到要求。但问题在于,奥运会之后北京的环境又该如何保障呢?
如今,北京的污染大户首都钢铁公司已经开始搬迁,机动车尾气成为了北京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中国政府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公众亦渴望车轮上的生活。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北京市的私家车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截止今年5月,全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其中大部分是私家车。
对北京而言,比空气污染更为严峻的挑战是水资源短缺。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为了保证北京的用水,河北、山西等水资源本来就贫乏的省份,这些年来一直在忍痛向北京输水。而奥运场馆和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奥运期间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的需求,以及奥运带来的GDP增长,都会促进北京水资源的消耗和水环境的污染。
来自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消息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石家庄段到北京段)工程将在2008年奥运会前具备通水条件,作为应急情况下从河北省四座水库调水进京的通道。南水北调是中国正在建设的远距离引水工程。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始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止于北京,预计2010年完工。
但南水北调并不能彻底解决北京的水资源短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2000年就在《中国环境报》上撰文说,南水北调仅能为北京提供每年10余亿立方米的水,而且成本极高,用户难以承受。她还警告说,“倘若水源和污染不能有效解决,北京便有可能真正面临迁都之忧”。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去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也承认,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样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却在迅速扩张,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的人口达到1581万。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聚集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外来人口。与上一年相比,北京市的人口增加了43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凡此种种,无一不在加剧北京的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加剧水资源的压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北京并未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无限制的扩张大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奥运会在中国举行都是一件幸事。但我有时会想,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为什么是北京,而不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宽裕、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的中国城市呢?北京有信心保障奥运会期间的空气和水,是否也有信心在奥运会之后解决城市环境不堪重负的难题?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不是仅仅为奥运会,根本上是为了在北京生活的1500多万北京市民和来北京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外国人。诚哉斯言。不过,奥运会之后改善空气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奥运会,北京的私家车主们可以暂时做一些牺牲,少开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车,但总不能要求他们永远闲置爱车。奥运会期间可能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如百万辆以上汽车停驶、部分工厂停产、施工工地停工等,注定难以持续。
然而无论如何,决策者仍然可以从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中吸取经验教训。举个例子,倘若机动车限行确实对北京的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大有改进,政府可以考虑在郊区修建更多停车场,提高私家车在中心城区行驶和停泊的费用,以此鼓励私家车主换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城区。
或者我们也可以开始考虑“去中心化”。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降低中心城区的功能。换句话说,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和市场手段,促使一些机构和公司从中心城区搬到通州、顺义、大兴等卫星城,让那些居住在卫星城的市民免去早晚奔波之苦,同时减轻环境压力。第二层含义是降低北京的功能。河北和山西的水资源本来就十分紧缺,却还要勒紧裤腰带,向北京供水。原因很简单,北京是首都,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于一体,但这个中心却没有很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既然北京水资源如此短缺,为何不采取措施,鼓励部分机构和人口外迁呢?类似的措施还有很多。
毕竟我们都不希望碧水蓝天映衬下的北京,仅仅是2008年夏天的昙花一现。明年之后,如何能够将良好的环境留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或许是我们的决策机构们现在就需要提前去考虑的问题。
本文转自“中外对话”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