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探幽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要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既要品味作品的语言,捕捉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这种有声艺术特有的美感;又要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思,感受意境和构思之巧妙。论文从“诗言”、“诗境”、“诗意(情)”几个方面来展开。古典诗歌精炼、精致的特质,决定了其形式的美,鉴赏教学从诵读语言这个载体开始,入“境”、悟“情”、会“意”,贯通全诗。
  关键词:诗歌教学 品“言” 入“境” 融“情” 会“意”
  
  中华传统文化中,诗歌是一朵闪现绚丽亮泽的奇葩。有些诗歌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秀美,有的表现人内心的痛苦和欢乐,有的表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忱,有的则是诗人一刹那的情思。其中不乏理趣、情趣和意趣,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也同样滋润了广大读者的心田。古典诗歌以其古朴、优美、意蕴悠长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以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诗言”、“诗境”、“诗意(情)”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品味“诗言”
  
  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又是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我们读诗,不管是对主题的理解还是对结构的把握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而诗歌的语言又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生活语言,诗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它是生活语言浓缩提炼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紧紧抓住语言学习这个环节展开诗歌的赏析,事实上,一些小诗可能并无多少意义,但却有语言的妙趣。
  首先,学会抓关键词。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咏史诗不像李白的其他诗作,风格平淡,近于叙事,而一个“春”字却用活了。充分表现了越王勾践胜利后的春风得意,奢侈逸乐。
  其次,需要涉及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可以说是诗歌最早的技巧,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大量使用。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中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地在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芳洁”比拟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又如乐府《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诗几乎全是写景,这些描写兼有比兴,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心意:惜时。
  诗歌常用的手法还有夸张。所谓夸张是指以实际生活为依据,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艺术夸大。提到夸张,不能忘了大诗人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夸张手法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夸张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使社会生活的本质更突出,可以使景物描写更生动、更形象,可以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另外,诗歌表现技巧上还有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照应、对比,叠字的运用等,教学中也要提醒学生加以关注。
  再次,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的美。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古典诗歌从体例来区别,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没有规定的句子数,不拘平仄,无须对仗,压韵自由。到了唐代才成熟的律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由于对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又称“格律诗”。所谓“格”就是格式,指前面提到的字数、句数的要求;“律”就是声律,包括平仄和压韵。写律诗的人按照韵书来用韵,通过压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节奏。教学中,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意美。
  
  二、融入“诗境”
  
  中国古典诗,讲究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要借外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需要由意来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图画。古人做诗讲究“有境”、“无境”,读诗讲究“入境”、“出境”。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画同样可以传达情意。唐朝诗坛,“诗中有画”的诗人首推王维,他的《山居秋暝》体现了古典诗歌意境悠远的特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的首联点出了时间、地点、天气,而颔联、颈联则刻意造境。静境:明月、清泉和松石,构成一派大自然的清幽明净之美;动境:浣女晚归、渔舟顺流,体现人间最自在的生活。作者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间的淳厚朴实的风尚。作者眼见的是宁静的自然之美、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这一切暗合了作者归隐的心意。如此美景,诗者盘桓,吟者忘归。尾联的诗意不解自明。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月”是作者心灵寄托之物,月升月落,起伏隐现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的脉搏随之跳动。春、夜、江、花是“月”活动的大背景。在月光的主宰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丛、飞霜、白云、高楼、鸿雁、鱼龙、思妇、游子,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画卷,汇成优美深邃的意境。通过诵读、感悟、点化,让学生“置身诗境”,沐浴一次美的洗礼,体验一趟心灵的远足,在身临其境中体悟诗意。
  
  三、参悟“诗意(情)”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人与哲学家究竟不同,他固然不能没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未必是有方法系统的逻辑推理,而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所以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诗歌“多情”的特质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是靠理论的逻辑性和口才的雄辩去实现它的教化作用,而是以情动人。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的心随着作者的脉搏起伏,感悟、理解、揣摩。例如,杜甫的《蜀相》:
  宰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较难读懂,诗的前两联看似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自”、“空”二字说明因无人欣赏,自然美景也只能自生自灭。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的伟大功绩。尾联流露了诗人对“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悲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从而把握诗的主旨。
  当然,有的诗意很难把握。例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旨意隐藏很深,我们无从追寻作者的抒情对象,但是读者可以感觉到作者内心的怅惘,捕捉到作者瞬间的情思,体会作者心灵的震颤,这本身就是一次灵魂的激荡。对诗意的把握要从情感出发,切忌灌输,通过诵读、想象、入境自然而然地理解。
  
  四、贯通“言、境、意”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可见,情、言、歌、舞与眼见之境实为一体。例如,李白的《将近酒》,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岁月匆匆,势不可当;“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暂;歇于“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逢知己;畅于“狂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唱出心中不平;转而“愤怒”:“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也不例外;终于“癫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买醉;回到“愁苦”:“与君同销万古愁”——借酒浇愁。吟咏诗韵,诗句节奏的变化与作者情感的变化紧密相连,如劝酒的诗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此时心情激动,情感也由欢快变得狂放,诗句连用四个三字句,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咄咄逼人,与诗人的感情相合。
  《诗论》说:“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景唤起整个情景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其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可见,诗歌教学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起步于对语言的理解,借助语言这个媒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漫步体验,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总之,诗歌教学头绪繁多,要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既要品味作品的语言,捕捉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这种有声艺术特有的美感;又要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思,感受意境和构思之巧妙。在吟咏、熏陶、体悟中培养纯正的趣味和高尚的人格。■
其他文献
指出了炼油厂油品储存损耗的原因,针对造成损耗的原因,提出了设置油气回收系统、合理安排储运作业、改进油罐附件、降低油罐温度和加强监督与管理等项降耗措施。
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刺激学生质疑的兴奋点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培养学生发现质疑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保护学
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权力,才能正确地行使权力,为人民造福,称得上人民的公仆。
国家哲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按辩证的必然规律运行的整体。只有认识和把握中国国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求解儒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宗教政策是在日本利用宗教侵华、宗教界开展抗日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宗教国情和在此之前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不利于团结宗教界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制定的。
介绍了中国石化江苏徐州石油分公司举办计量员专业知识培训的经验,其主要做法是:多渠道引进培训师资,提升培训层次;精选培训课程,扩大计量员的知识面;实行理论、计算、操作三部分的
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进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缺少方法或方法欠妥,便难以在书山自由驰骋,从
摘 要:本文主要借助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文学比较研究思路,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时注意沟通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关系,作横向的对照、剖析,从而更全面、更透彻地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住文本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 文本研读 横向对照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叫“科际整合”,是把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比较,包括文学与艺术的比较
为保证加油站安全运营,强调加油站的重要设备——加油机,作为一个整体防爆系统,必须对所有与防爆性能有关的电气、机械部件、配线及其相互连接进行全面防爆检验,以保证其整体防爆
自我选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自我选择必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然而却以境况为奠基。境况是自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与境况相宜是自我选择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