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浙江人大·公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确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报告的要求,今年2月初我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督工作实施意见;2月上中旬就监督工作的有关问题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沟通、协商;2月中下旬考察学习了外省有关情况;3月下旬在听取省级有关部门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又于4月上中旬分组赴宁波、温州、嘉兴、舟山、台州五市七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沿海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不断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加大对海洋规划、开发和保护的力度,全省海洋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为:
  (一)海洋强省意识不断增强。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海岛、深水泊位、渔业、潮汐能等资源均居全国第一,海域、滩涂、油气田、海洋能、海洋旅游等资源也在全国名列前茅。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并作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纳入了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门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就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出全面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把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提到--+新的高度,作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提出“一个中心三个重点”的发展新思路;最近,赵洪祝书记又对浙大舟山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作出重要批示;今年还将召开的全省第四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对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作出新的部署,这些都为我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沿海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符合各自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提出了努力保护海洋环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以及保障措施。目前,我省全民海洋强省意识日益增强,沿海各地的海洋区位优势不断显现。
  (二)海洋管理状况有所好转。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海洋管理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组织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海域勘界、“908专项”等工作,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管理,加强备类用海项目的科学论证和规范审批,努力提高海域、海岸、海岛等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有序有度利用。至2008年底,全省用于临港工业、港口航运、海洋渔业等海域确权面积累计已达到123万亩;全省每年海涂围垦造地10万亩左右;全省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到120亿吨以上,对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瓶颈、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强化涉海项目环境监管。有效开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积极实施“321”环境监督工程和建设项目节能减排措施,落实围填海工程环评昕证制度和海洋、海岸工程“三同时”验收规程,实行区域涉海项目审批与老污染治理捆绑式管理,严把环评审批关。近两年来,累计核准(审核)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221个,审批办理海洋倾倒许可证346个,批准倾倒疏浚物1564万立方米。三是探索建立区域海洋生态建设的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参与沪浙苏两省一市的“长三角近海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的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开展“长三角”近海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合作;率先在浙江近岸重点跨市海域进行海洋环保合作,积极开展乐清湾和舟山——宁波区域海洋生态建设,协调构建海陆联动的海洋环境保护机制。
  (三)海洋科技创新得到强化。这些年来,我省根据海洋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全面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并在海洋科技力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海洋科技力量初具规模。目前,我省已有涉海专业学科院校、科研院所28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4家,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区)7家,省海洋科技园区3家;有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18家,涉海科技企业3100余家,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8300余人。二是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省共建海洋科技创新载体32家,其中2007年浙江省成立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舟山市相关的海洋科技资源。同年6月,成立了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作为海洋平台建设集科学研究性、公共服务性于一体的主要载体。截至2008年底,海洋平台已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已为2218家企业提供关键设备备类服务。2008年海洋平台服务收入这6700多万元。三是海洋科技研发取得进展。全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跨海大桥与连岛工程技术、船舶修造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和风能与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取得新进展,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三年来,我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深水网箱装备技术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四)海洋法制建设取得进展。这些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宁波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33个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海洋综合管理的制度框架。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施,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而且对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强化依法兴海、治海能力建设,省级及沿海5个市、26个县(市、区)相继设立了海域和海洋环境管理行政职能部门,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海洋行政管理、执法监察和监测预报体系。加上这些年来,实行“专项执法、常规监察、复核检查”三结合模式,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连续几年开展“海盾”和“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非法用海和污海行为。据统计,三年来,全省共查处各类海洋违法案件720件,累计收缴罚没款将近8000万元,有力遏制了破坏海洋环境和非法占用海域的多发趋势。
  (五)海洋综合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全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民海洋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各项措施的逐步到位.海洋综合效应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效应趋好。随着新老两个“811”环境保护三年行动和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以及“310”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我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近期近岸海域水质明显好转。2008年长江和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9.2%和55.0%;2005~2008年近岸海域海洋 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8%上升到27.7%,清洁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从21%上升到35%,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从70%下降到47%;海洋生态建设积极推进,至今全省已建成四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8000万元,共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多亿尾(只)。二是经济效应增强。随着海洋经济的空间集聚和规模发展,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和贡献作用明显增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5年1078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77亿元(居全国第5位),2006~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1%,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的水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8%上升到2008年的12.47%;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11.7:41.5:46.8(新口径),调整到2008年的9:42:49,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涉海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个,加上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陆海“三大对接工程”的相继完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推进,海洋、陆域经济相互渗透,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新型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并正逐渐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二、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园
  近几年来,我省海洋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由此付出的海洋资源、环境代价,依然制约着海洋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从调研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海洋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伴随着我省海洋经济的全面起步和大力发展,沿岸海域海洋资源的低水平开发以及大量污染物排入海洋,海洋承载能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目前,全省能开发利用的3.09万平方公里内海海域,实际已用去70%左右即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50~60%的渔业水域已被规划作为港口、锚地、航道和海底管道;253公里的深水岸线,已使用和近期规划使用总量达80%以上,货主码头比例高达52.48%,且每年实际利用海域和海岸线仍在快速增加,海域、滩涂、岸线等资源呈现出区域性、结构性紧缺,资源有限性和开发低效性问题日益突出。二是海洋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来自长江和省内江河沿岸陆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超标排海(椐统计陆源排污约占70%以上,89.7%的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加上临港石化、修造船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风险,使我省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增大。据统计,2008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仍有72.3%的水质尚未这标,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47%,其中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污染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2、第4位,1/3海域出现无底栖生物区。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亟待提升。主要反映在:一是海洋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省临港产业缺少大项目支撑和引导,海洋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石化、修造船等产业重复建设和低端竞争趋势严重。尤其是海产品精深加工、高精尖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利用、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培育力度较弱,发展较为滞后。我省海洋高技术产业占比不足20%,船舶修造配套设备自给率不足30%。二是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省海洋科技规划不够完善,海洋科技力量相对分散,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比较乏力,难以按统一的目标凝聚和集成创新活动。加上我省海洋科技人员、经费投入、课题成果、专利申请等方面,与兄弟省市相比尚存许多不足;涉海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兴海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不够完善等。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较小,海洋科技实力不足、支撑薄弱。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省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仅处第6位,这与我省海洋资源丰度居全国前列不相称。
  (三)管理服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我省海洋管理服务工作还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海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配套地方法规尚有不少空白,如我省是全国海岛最多的省份,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但如何开发利用管理海岛资源和深水岸线,在立法上还是空白,造成海岛和深水岸线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海洋监管尚不到位。政府有关部门职能从管“一条鱼”转到管“整个海”之后,由于执法装备有限,管理力量薄弱,面对海域使用、海底电缆管道、海洋倾废、养殖用海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不断增加的新任务,日常工作处于应急应付状态,致使不少违法违规用海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三是服务和保障手段落后。由于我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家底”还不完全清楚,对用海项目评估,缺少技术支撑,无法开展科学量化的控制性管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管体系缺失,无法为动态监管提供技术保障,这种“家底”不清的状况,不仅使高层次信息服务性管理到不了位,而且还直接导致我省海洋开发、利用呈现出不足和过度并存的局面,从而引发海洋开发越快其盲目性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低的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长期来由于受重陆轻海、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环保“三重三轻”的思想影响,有些地区和部门对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还没站在“两创”总战略高度上来谋划、来推进,缺乏海洋强省的评价体系和实质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有些地方顾此失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不力;有些业主只追求自身收益,不考虑自己行为的负面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海洋看成是天然的排污池、无主的垃圾场,这种对海洋的认识不到位、不充分,以及过度开发与牺牲环境的累积效应,势必对海洋造成极大危害,导致资源耗竭、生境变异、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
  (二)发展方式粗放尚未根本转变。目前我省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特征,反映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还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海洋经济区域统筹规划和管控力度不够,海洋经济过度依赖于资源和环境,一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如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而一些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如捕捞、养殖等传统产业发展速度过快。海洋经济整合度、关联度不高,尤其是江海联运等港航整体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
  (三)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随着海洋管理工作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大,原有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已不适应,一方面由于海洋管理体制分散,职能交叉,加上条块分割、利益驱动,降低了管理效能,增加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管 理机制还不健全,市场推进的功效未能体现,政府引导的作用在逐步减弱,反映在需要市场调节的海域占用补偿机制和需要政府扶持的失海失涂渔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还没真正建立起来。
  三、对我省进一步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建议
  海洋是浙江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是我省应对当前挑战、推动转型升级、实施“两创”总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兴海为动力,全面实施“兴海强省”战略和推进“海上浙江”建设,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海洋管理规范、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实力强大的海洋强省。根据调研,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可持续发展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我省已进入践行“兴海强省”战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都把发展海洋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步骤。对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和深刻把握当前海洋工作的大好形势,始终把保持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从省情和海情出发,全方位宣传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地位作用等,充分认识人海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合理互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全民的现代海洋意识、海洋强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克服“海纳百川,纳污无害”的错误倾向,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自觉珍潜海洋、爱护海洋、善待海洋的良好氛围。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考虑地方加快发展的合理性,更耍着眼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健全海洋强省评价体系,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标准来衡量,用跨越发展的标准来定位,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致力于把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确保海洋工作为有效化解当前金融风险,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现实挑战与潜在危机,我们更要在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新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深度谋划海洋经济。抓紧编制、修编和出台我省海岸带建设总体规划、海洋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09~2012年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计划等涉海规划和项目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和引导作用,防止“蚂蚁搬家”。以宁波和舟山为主体、温台沿海和杭州湾为两翼,科学安排和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港航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临港科技产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二是科学配置海洋资源。从海洋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能出发,加快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中期评估调整,不断完善各类海洋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范围,以及每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和政策措施等,切实把海洋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有效利用作为保护和发展“双赢”的切入点,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既优先保证港航服务和临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用海需求,又为保持其发展延续眭,提高其发展技术层次和综合效益留有余地,确保海洋资源永续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三是持续改善海洋环境。坚持功能控制和保护优先原则,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杭州湾、象山潜、三门湾和乐清湾等重要港湾和重点海域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和降污减排达标入海制度,加强河口、港湾综合整治,实施陆海同步监控,注重涉海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的集成性,严把环境准入关。继续大力开展“310”海洋生态建设和碧海生态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严格的围填海海域使用论证和评审制度、控制机制、跟踪监察填后评估制度及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和跟踪监测制度,随时掌控并减轻其对海洋环境和周边海水养殖的影响程度。
  (三)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保护海洋环境还是发展海洋经济,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为推进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深化和完善科技兴海创新制度。要确立科技先行的战略思路,集成海洋科技力量,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兴海的长效机制。要加快组建“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和“省海洋科技开发中心”,加强对港航强省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和深度开发,不断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二是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要从浙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海洋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海洋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及其效益。要充分利用杭州、宁波等地的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集聚、扩散和延伸,营造海洋科技实现梯度转移的良好环境,带动我省科技兴海全面发展。三是构建科技兴海公共服务平台。要采用遥感、信息等先进技术,做好海洋勘探、数据搜集和海洋环境资源更新调查评价、监测等基础性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保障。要充分运用“908专项”成果集成,加快组建“浙海网”,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全方位动态跟踪和监测海洋资源利用状况与环境质量状况、强化政府对海域使用实时监督管理和减灾预警提供基础依据和科技支撑。
  (四)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活力。当前,我省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已迫在眉睫。各级涉海部门要以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监管效能。一是建立起分工有序、协调有制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耍从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整体效益出发,整合现有的机构和组织,调整充实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增强各部门的协调性,以强化对保护海洋环境和发展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进一步理顺各涉海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整合各涉海部门和沿海地区力量,实施以海限陆、河海统筹、陆海协同、互促共进的海洋管理新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制定我省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实施办法并开展试点,细化、完善我省海域使用权流转、评估等管理办法。合理界定海域占用和生态损害范围、主体认定、赔偿补偿标准和对象等,探索并逐步建立海域占用补偿机制(标准渔塘或海域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办法补偿)、海洋生态损害赔(补)偿机制和休渔补偿或补贴办法以及排污权流转或交易制度。三是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管理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杠杆作用,尽量弥补市场失效带来的缺陷。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强化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机制建设。加大财政对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尤其对科技兴海、江海联运项目的支持力度,促成资金引导的倍增效应。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调节海洋资源供给和海洋环境容量。建立健全失海失涂渔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其目前水中无鱼、上岸无地、转岗无技、生活无着的状况。
  (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当前,我省要切实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和监督管理。一是科学合理地构建符合我省所属海域实际的地方性海洋法规体系。根据国家现有涉海法律和立法进程,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制定《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浙江省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岸带综合管理条例》、《浙江省海洋河口与排污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理顺与有关法规的关系。同时,要加强海洋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涉及维护权益、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海洋标准的制定工作。海洋标准要与海洋法律、法规形成有机的整体和体系,为支撑、规范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服务和法律保障,真正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二是继续强化海洋监督管理。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开展“海盾”、“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各种非法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岛礁资源。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洋联合执法力度,运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实行空中、海面、岸站一体化和海陆同步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海域管理和执法水平,促进海域开发科学、合理、规范、有序进行,真正为依法管海、用海、治海、兴海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其他文献
1976年,为数众多的足球明星相约诞生,而在这一年出生的球员中,前锋线上的成材率更是令人侧目。岁月无情,年华逝去,刚迈过而立之年门槛的他们猛然发现,青春的风暴已经席卷整个
2008年8月8日,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个日子,多少年的企盼和准备都为了这一刻的到来,由此派生的与奥运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故事也记录了许多人的奥运梦想。本期
研究设计了一种用AppleⅡ微机同时采集和处理四台721型分光光度计测试数据的装置。这种装置具有多种功能,可以直接打印出工作曲线和分析结果;吸光度测量精度及准确测定的吸光
本文介绍一种以铟作内标,采用光谱粉末法,测定石墨中钼的分析方法。其测定灵敏度为5×10~(-4)%。出口石墨时,需要了解石墨中钼的含量。由于钼的含量低,石墨又不易分离,因而无
这一矿物和作者在“湖南常宁柏坊鼓塘的磷铜矿”(参看本刊第35页)一文中所说磷矿铜的产状完全相同,它也是含铜砂岩氧化带之产物,也是次生辉铜矿重要的氧化矿物之一。该矿物
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钇系列、钡系列和铋系列的高温超导材料中,铜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并且被认为是超导机制的重要因素。我校烧制的十七种超导材料中“钇、锶、钛、氧”,(Y—
<正>《标准专题数据库》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特点定制的系列标准全文数据库,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标准文本。数据库根据行业特点细分为20多个
最近,南京大学地质系区测队,在湖南资兴七宝山,发现中泥盆统下部跳马涧底砾岩不整合于粗粒及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之上,关系极为清楚;砾岩中有很多石英和长石碎块(目前尚未
某多金属矿区总储量报告中,除对主要组份铅、锌进行储量计算外,并对伴生的硫、铜、钼以及稀有分散元素锭、铟、镉、银(银、镉虽不属分散元素,但在本矿区的赋存性质与分散元
玛丽埃尔·扎格尼斯(美国)女子佩剑个人冠军。1985年生。扎格尼斯为美国代表团赢得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她也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同一项目的冠军。 Maria El Zagnis (USA) 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