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的海外苦水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heep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的机会是,中国企业看外国企业的时候,再不用向以前那样,觉得其资产庞大,无力收购。于是,一年以来,各种收购、扩张,纷至沓来。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想在此时乘风破浪,有所斩获。
  但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虽然不能说,异国他乡遍地是陷阱,但公认的观点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要比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更艰难。
  正如金山,即便在越南市场取得成功——占领了当地网游70%-80%的市场,依然要面对跟风到越南淘金的后来者的巨大竞争。这其中,有中国公司,也有外国同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向海外的过程,才是考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领导人智慧的时刻。在那条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以往熟悉的环节,更要应对许多未知的,甚至自己从来想象不到的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尽管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依然有众多的中国企业尝试着走向海外,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壮大,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其实,即便是交了一些学费,即便暂时没有成功,那些海外路上的实践者依然值得我们尊敬。是他们,在用自己的热血与信念,为后人总结了走向海外的宝贵经验。
  通往海外之路需要先行者。
  
  海外经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上循序渐进比较好,不能一下子陷得太深。
  
  天士力 九年蜗行
  口述|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希军出处|《英才》杂志5月刊
  曾经有九年的时间,人们对我、对天士力的争议声音都很大。
  原本,天士力在1996年就申报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许可资质,第二年年底复方丹参滴丸就正式通过了FDA的临床研究申请。但是直到2006年,天士力才重新启动这项临床研究。期间,辗转坎坷竟有九年之久。
  种种说法都有。大部分人说天士力“晃了”一下子就不做了,不努力了。还有人说我们做不了。其实,这些都不是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把这个事情想得简单了,认为把中药卖出国需要的只是勇气和志气。
  当初以为,把中药卖出去不就是国际化吗?现在一看,真不是那么回事。
  从一开始,就有各种观点在争论:中国的市场那么大,中药为什么非得卖出去?
  解释这个道理,从全国病人就医的趋势就可以看出。目前,到中医就诊的病人不足10%,2008年全国药品销量接近7000亿,中药占不到四分之一。可见,在中国,中药正在被边缘化,不走出去就是死路一条。
  让美国人认识中药、接受中药,是支撑我十多年来苦干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掰开揉碎了研究才发现,问题越找越多。中药与西药的差异性太大,我们的标准与美国的要求也相去甚远。
  首先,中药必须要符合西方规则。可是问题也就来了。美国人认为中药中有太多的未知数、很难控制。打个比方,美国人天天吃烤牛肉都吃不烦,但是中国人却要想办法,把饭做得更复杂。
  我们拿到美国的认证后,美国药监局说,可以在中国开始做二期、三期的临床实验。可是,又一个问题来了。中国的医院不接受。医院说他们必须要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文件,才可以进行临床实验。然而,复方丹参滴丸在中国是已获批复的合法药品,不可能再发一遍文件。通俗点讲,就像不可能给一对夫妻再发一次结婚证。
  法规上的冲突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下定决心到美国做临床试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按照美国的标准,从零开始,重新走一遍。
  当时也预想到过程会很难,只是没有想到难到要花近十年的时间。
  更加困难的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人才。我们需要找到既能听懂中英文、又能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团队,这是一个人才选择和磨合的过程。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在美国的临床研究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不论是医院还是病人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危机后,有些病人以驾车费用提高了等一些理由,不想再参加临床试验。我们就必须向刚刚开始说服美国医院、美国伦理委员会、美国病人一样,去重做说服工作。
  复方丹参滴丸的测试需要选择发作性心绞痛的病人。这个病人必须是本身吃过不同的药,太轻的不行、太重的也不行,必须是每天心绞痛发作一两次的中等病情。
  病人首先要在没有服药之前跑步,跑到心绞痛发作,看他跑了多长时间。然后服药,有的是服用正常量的复方丹参滴丸,有的是服用两倍的药物,还有一组空白对照组服用安慰剂,三组进行比较。
  服药两周之后,病人再来跑步,观察时间能够延长多久,观察期是八周。病人每次都要跑到最痛苦的时候。这样的风险有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当场死亡——当然,我们并没有这种情况。
  不过,在不了解药物的情况下,美国伦理委员会和美国医生都很难接受。即使是他们都接受了,也要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才可以做。与病人签订知情书非常艰难,有的病人签了又不做了。如果病人中途退出,和他同组的其他5个病人的案例也就不能使用了。这些方面花费的资金非常大。
  但是,我觉得有些事情必然要有一批人去尝试,不管酸甜苦辣。一旦打通了这条道路,技术、标准、思维方式与西方接轨了,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通道就自然打开了。我的经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上循序渐进比较好,不能一下子陷得太深。
  (采访|本刊记者 陈培婵)
  
  海外经验: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而非并购的路子。
  
  三一重工 文化整合最难
  口述|三一重工副总裁 何真临出处|《英才》杂志5月刊
  两位国家总理共同见证一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这样的机会是多么难得。
  就在年初,温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总理府共同参加了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政府的投资协议签字仪式。
  说起德国,世界制造业第一的位置非他莫属。据说,中国有的地方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从德国西门子购买的水泵,其制造技术之精湛堪称一绝。
  理性文化造就了德国人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细追求。他们对制造业的热爱就像中国人对琴棋书画、花鸟鱼虫的热爱一样。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是文化差异与兼容的问题,也是三一走国际化之路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从2006年第一步迈出国门,三一就将世界看成是平的。世界资源要为我所用,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优势资源运用到异国他乡的资源整合中,而绝非简单的出口创汇。
  三一的制造部招揽了大批外籍人才。这些外籍专家不用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只需要在关键的地方指点,比如机器各部位应该如何搭配、做到什么程度才叫最好……中国人在技术研究方面非常聪明,但是我们的视野不够,因为中国没有长期的工业文化熏陶。
  今年的“三一节”(三一公司自己的节日)上,三一第一次表彰了外籍员工。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以前的“三一节”,外籍员工都要坐到10排以后,因为我们是按照级别来排座次。
  既然决定走出去,就一定会面临各种困难。2006年,三一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设立产业园。印度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国家,但是这种高度民主与其经济发展相脱节,不管什么事,只要有人不同意就无法推动。这一国情直接导致三一在印度工业园的土地奇形怪状,不能连接成片。
  三一租了印度马邦工业开发委员会的土地,总共83英亩。由于印度是土地私有制,买地的时候,他们手上并没有这么多土地,所以合同有些不太规范。而且,其中一块地,原本是批复给当地一个小区做社区设施的,所以当地农民认为,工业开发委员会无权动用。没有办法,最后,纠纷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另外的地方给我们重新划拨一块土地。
  员工管理更是让人头疼。原本是为了应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所以在员工雇用上已经事先考虑好,在印度雇用的70多名员工中,有5/6都是印度人。但是印度的“跳槽文化”实在是太普遍了。一个员工能够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工作一年,就算很长了。
  上述的所有困难,归根结底是文化差异。如果法律上产生纠纷,则会是更大的麻烦。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每一个联邦的税法都不一样,到底该适用哪种税率,有时候连印度本地的会计都有困惑。而且,联邦不同,在一些项目上,需要提供的手续和文件也不一样。这种困扰很现实,即便三一是从当地聘请的知名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士,这种问题依然很难缠。
  要避免这种复杂的法律纠纷和关税壁垒,一种方法就是机械组装本土化。现在来看,这会是一个大趋势。我们目前海外市场发展的产业链中,唯独制造采取的是国产化,主要是为了节约劳动成本、资源成本。
  可以看到,三一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而非并购的路子。为什么?从世界国际化的经验看,跨国并购的成功率都不到20%,比如日本当年大有席卷美国之势,但是在美国的并购成功率也不过是20%,而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文化整合的失败。
  总结三一这几年的海外经验,我有一个心得:并购企业必须全盘接收这个企业的一切,比如说它的工人和产能。如果条件不允许,势必涉及到部分停产,那么工人怎么办?这在海外是大问题。如果是选择建厂,其主体一定是三一,我们可以选择理念相同的人共事,这种结合会比并购外国企业再融入它的文化容易的多。
  (采访|月晨)
其他文献
仅有四五年发展历史的国产SaaS正处在“客户认知度很低”的尴尬境地。    SARS(非典),曾在国内刮起一阵飓风。而今,同样读音的SaaS模式,在中国软件业正风起云涌。  “Saa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所谓SaaS模式,就是用户无需购买软件,也无需维护,只需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软件服务,按服务时间长短和使用人次支付费用。  在西方,SaaS已
期刊
空降艾仁思的图谋    “我就像一个外来的教练,只是来训练中国本地的‘球队’如何做得更好。”    一个“洋经理”掌控全球大局,另一个“洋女婿”再度坐镇指挥危机下的避风港——中国,台湾PC厂商宏碁似乎对“洋人”特别垂青。  艾仁思(Oliver Ahrens),44岁,德国人,2009年4月1日(愚人节),他正式接替赖泰岳,掌舵宏碁中国区总经理,并被赋予全球副总裁之职。这也是自2005年意大利人兰
期刊
当自己无法影响别人的时候,他想看一看,哪些人到那时还愿意自称是周伟的朋友。    “做CEO很孤独。”周伟焜斜靠在沙发上,举重若轻。  他告诉《英才》记者,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经说过一话:“现在也只有四通公司的段永基敢说,柳传志是我兄弟,其他人都对我很客气,不能反唇相讥也挺没意思。”  周伟焜与柳传志以及宏碁创始人施正荣被并称为中国IT教父。在外界对自己的尊重与客气背后,他也常常感觉一丝无奈
期刊
同为国内白酒业的老大,五粮液却面临着一个尴尬:其市值如今只有贵州茅台的一半。而在酒业产业链的延伸上,茅台也一直快五粮液一步。    提到橡胶、医药、机械、塑料、玻璃、印刷、IT这些行业,可能很难有人将它与五粮液这个熟知的白酒品牌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五粮液集团的版图横跨十个行业,酒业只占其总销售额的1/3。  “我们希望到2020年,成为世界500强。”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说,因为只有通过多元
期刊
明确要把资本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不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扩充实力,刘明忠和新兴铸管有这样的能力吗?    在新兴铸管(包括其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72工厂)一呆就是20年的甘肃人早没了西北汉子的粗犷,正襟危坐,向《英才》记者描绘着新兴铸管的非常规发展思路。  压力明显摆在刘明忠面前:除了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更重要的是大限将至。  国资委早已明确央企整合的思路,到2010年,国资委下属的央企要缩减
期刊
中国“新股不败”主要的根源在于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有问题,因为中国不是“纯粹或者完全市场化的发行机制”。    中国资本市场已长达半年之久,未有一家企业进行IPO。而企业期待IPO融资,保荐人期待靠IPO吃饭,但反过来中小投资者却视IPO开闸为“洪水猛兽”。面对历来打新股、炒新股的壮观场面,刚刚回暖的股市又能经得起几番折腾?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将中国的新股发行视为“世界唯一的一道
期刊
通用60天 生死一线    眼下,崇拜个人主义的美国人能否以牺牲“小我”来成就整个美国汽车业的“大我”,最终只能让时间来见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通用汽车公司CEO里克·瓦格纳的谢幕颇显悲怆和残酷。  3月30日,美国白宫。身高1.9米、曾被业界冠以汽车界“金童”美名的瓦格纳低下了头,神情凄然。就在这一天,56岁的他在奥巴马政府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由原任通用汽车COO弗里茨·韩德胜继任
期刊
Kindle正一步步蚕食着长达550年的图书、报刊等传统印刷品市场,欲将成为出版行业的“颠覆者”。    “它从概念提出时就存在诸多瑕疵,设计更是极其糟糕。”作为随时阅读的终端设备,亚马逊Kindle还未正式面市就遭到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炮轰。  “现在都已经没有人看书了,想借阅读器发威不可思议”、“它的模样老的像从上世纪70年代研究所里爬出来的”、“用户不会吃饱撑得付出399美元”,类似的质疑
期刊
上市公司的“野蛮”分红    A股市场中,屡见不鲜的是连续多年不分红的“铁公鸡”遭投资者唾弃,不过,最近几年一直坚持高派现政策的“乖孩子”——双汇发展(000895.SZ)近期却也引发了市场的极大争议。  3月19日,双汇发展在公布的2008年年报中提出了每10股派6元现金的分红预案,这是该公司连续第10年分红。连续多年分红的上市公司倒也并不鲜见,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双汇发展近几年分红的比例竟然高
期刊
央企的龙头地位是否稳固?什么制约了他们的竞争力?出路何在?    从3月末开始,央企年报纷纷出炉。市场对央企年报的公开期盼已久。  与对一般上市公司年报的解读不同,市场对央企年报的关注不仅限于这些中央企业的投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央企所主导的行业几乎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支柱产业。  因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姝威认为对其解读应该从行业的角度,发现其问题,探讨其出路。    科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