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区是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工程,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规划。文章阐述了中国社区规划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意义,对当前社区规划进行了问题探源,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规划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试以社区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社区 社区规划 社会和谐
  
  一、引言
  
  社区概念源于社会学,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包涵了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多种要素。社区是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工程,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方,当前国际上学术界对社区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住房私有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淡化,更多依靠社区来获得日常需求;社会分层、社会空间分异日趋明显。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外来流动人口和失业流散人员增加;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的淡化;社区与市场、社区与政府的功能边界不清等等。随之产生了环境卫生、治安秩序、居住交通、计划生育、就业安置、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社区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繁重。这些现象的发生对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社区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社区规划是近几十年伴随着世界性的社区发展运动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由于其人文主义的核心和良好的实践效果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社区规划的工作任务是制定社区发展的总目标和社区建设的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根据确定的目标、计划在社区中进行一系列的社区工作。社区规划的实质是一种社会规划管理,目的是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社区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就是社区和谐,而社区规划对社区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有必要对社区规划进行理论探索和对策研究,才利于以社区发展求社会和谐,才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社区规划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对照先进发达国家,中国对城市社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基本上都是按照居住区的方式而开展的。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模式源自于美国的“邻里单位”和前苏联的居住小区规划,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实际运作可能与这些理论的初始状态有所不同,如“邻里单位”理论的提出者认为这是一项社会工程,但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背景之下,它们的理念在整体上应该都是一致的。这种居住区规划对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对解决城市居住困难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规划在社区发展问题的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表现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的住宅小区建设模式,尚还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规划编制自上而下,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第二,社区研究中缺乏多学科的渗透和优势互补;第三,社区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建筑空间体型和人文环境协调,或者缺乏特色。
  
  四、中国社区规划的问题探源
  
  中国社区规划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只关注“终极状态”
  居住区规划的理念基本上是以开发性为主的,是对居住区建设的预先安排,因此,往往是在需要进行建设时才进行规划,也就是针对于一定的具体项目而来进行安排,至于其建设的效用、安排得是否合适等,以及一旦建成后如何完善、如何进一步发展等,则在规划过程中是可以不予考虑的。这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整体性缺陷,通常被批评为只关注“终极状态”,一旦建成则大功告成,不再有后期评估、后期完善等措施。
  2、只是“工程性”的规划
  有许多人片面认为规划只是为了给建设提供某种方便。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居住区的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成果非常类似于建筑总平面设计成果,即只能关注实际所要建设的内容,对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居民的生活空间组织以及居住区的组织等很少涉及也无从涉及。在这样的状况下,实质上的社会生活空间就由工程性的活动和思考所决定,而且这种空间一旦形成就很难,甚至不可能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另外,很多情况下城市社区规划都是为了建设而进行的规划,对已经建成的地区尤其是各建成的居住小区或组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随着时间变化而带来的空间使用的需求等都没有相应的规划机制来进行调整。
  3、“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
  在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中国社区规划是作为实物福利分配,政府主宰了整个过程,个人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建设和规划的任务就是解决住的问题,而且尤为强调经济性,即用最少的投入解决最多人的居住问题。及至近年住房体制改革后需要通过市场来提供住房,则转变为由开发商来主导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发展计划中的住区规划还是主要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安排、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报批、社会学家承担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地区居民因为没有合法、健全的参与机制,仍然不能实质性地参与到社区规划过程中。
  
  五、中国社区规划的理论思考
  
  1、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社区与城市具有同构性,换句话说,构成城市的各项组成要素在社区的范围内也同样可以找到。这就意味着,社区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两者因为所涉范围和层次的不同,在内容深度、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譬如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更多是建设性规划或项目安排型规划,而社区规划更加接近于市民的生活。总之,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对社区建设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使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保持连续性、科学性。应在城市规划领域建立城市社区规划的理念与方式,实现理论和规划方法的转型。
  2、“居住区规划”与“居住社区规划”的差异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实施并日益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邻里单位”理论或者“住区规划”模式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和地价因素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就城市规划学科而言,只有从社区物质、环境、社会、人文等问题的多重根源着手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好社区空间环境发展的议题。顺应西方社区规划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的潮流,我国社区规划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渐渐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开始从“居住区规划”朝“居住社区规划”转变,即在考虑物质文明的同时,关注个体命运和人类内心活动,建立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3、城市综合居住社区规划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居住区规划往往局限于单个建设项目自身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与配套,缺少与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相互协调性,有些地区为便于开发,常常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有必要从社区发展和管理的整体利益出发,对社区范围内的各项设施进行综合的整理,从而发挥整体性效益,这是社区规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综合居住社区规划模式应运而生,其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包括生活、经济、交通、游息、文教、医疗、管理与科技等活动的综合型设施的空间配置,具有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除了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外,还融入了居民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种合理的城市生活组织模式。
  
  六、中国社区规划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今社会对社区的普遍关注,需要探寻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方法,才能较好地构建和谐社区。
  1、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规划的理念从注重于未来的终极状态转变为对现实条件和对实施过程的重视,使规划的过程从“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推进和普遍的社会作用,使规划方法论从单元的、线性的理性决定转变为多元的协商、竞争的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公众参与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社区规划必须从有限的公众参与开始,逐步向全面的公众参与过渡。公众参与将大大促进邻里关系和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营造祥和的社区文化氛围。
  2、社区规划师制度
  当前,规划师在社区规划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参与社区规划的实际工作者。但目前规划师仅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没有发挥社会组织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当今规划工作者仍相对缺少、尚未有相应体制保证的状况下,规划师只能短期地、零星地参与到社区的规划行动和实施过程中,对建成后的社区没有指导作用。因此,需要逐步建立规划师制度,使规划师长期性地配合政府和基层组织,与社会民众一起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这也是社区规划获得生命力的基础。规划师的工作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城市规划的社会化,强化城市规划的作用,同时也将改进规划师的社会地位。
  3、多元多级化理论研究
  社区的多维特质决定了社区规划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多极化的,既要有以实现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终极目标,同时也应有各层次、各阶段的实现目标。因此,社区规划研究可以以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主,吸收生态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并举。可以研究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区层面上的关系、社会建设与传统社会文化资源的关系、社区结构与社会阶层关系等理论问题,从中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规划理论解释和观点。
  
  七、结论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国社区规划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实践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针对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国外的有关社区规划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的社区规划中,开展社区规划必须要有符合中国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模式,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区规划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运作模式实施手册[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姜劲松、林炳耀:对我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理论、方法和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4(3).
  [5]魏立华、阎小培:中国高速增长地区的社会变迁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4).
  [6]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4).
  [7]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其他文献
针对应收电费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给企业的管理运行造成困难。分析了电力企业电费管理应收电费的现状,提出了应收电费的几项对策。
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也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考虑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
实行生猪定点屠宰是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对
目的阐述临床药师促进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的工作模式。方法管道服务系统模式应用到高危药品药学服务中。“管头”表示管理措施的制定;“管壁”表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高危药品药
本文通过分析公路路基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了路基边坡防护设计原则,详细介绍了公路边坡的防护方法,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防治各种路基病害,确保公路的正常使用品质及投资效益
<正>我厂是生产农机齿轮、花键轴的专业厂,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已替某主机厂做了十几年的配套产品,一直反映良好。现主机厂突然对齿轮花键孔采用按GU1144—87标准设计综合通规
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文章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控制内部人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处理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是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信性的有效途径,是维护企业、社会及国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博场馆如何在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同时开发旅游产品、刺激旅游消费、开拓旅游市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博场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