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微探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構建现代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因校园不良亚文化的侵蚀而导致违法犯罪的虽然比例不大,但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任重道远。要保持更加纯洁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必须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更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大环境,建立严肃的校风、校纪,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亚文化;违法犯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80-03
  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高职生作为社会各群体中的一员出现犯罪行为,除了让人们倍感痛心外,给我们留下的是更多的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
  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艾伯特·科恩在1955年出版的《少年犯罪人:帮伙亚文化》一书中使用了“亚文化”一词,之后得到理查德.克罗沃德和劳埃德.奥林等人的进一步论证。它通常是指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亚文化一词通常使用有两种意义:(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亚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一词派生含义[1]。我们说,一方面,亚文化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起到丰富和补充主流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亚文化又具有“反文化”性质,即对主流文化的脱离、疏远,甚至消解、反抗和破坏,这些也被称为不良亚文化[2]。
  据教育部透露,今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较去年新增30万。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795万大学生来说,在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和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注定是个不小的挑战。高就业率必定催生我国高职院校的连续扩张,加之招生形式的多样性,使得高职在校生人数有大幅度的提高,以安徽省为例,截止到2016年,高职学校达55所,在校生914742人。不可否认同时由不良亚文化诱发的高职生犯罪案件也不在少数。在此,笔者试图以不良亚文化为视角,剖析高职生违法犯罪的成因,着力在预防机制及如何对策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越轨亚文化是高职生违法乱纪产生的要因
  青少年犯罪的阶级根源被“犯罪亚文化”论创始人艾伯特.科恩所揭示,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反抗形式,即犯罪亚文化[3]。犯罪亚文化是犯罪的欲求、心态和本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给犯罪的欲求、情感以寄托和补偿的对象与可能。这是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所得到的一种结论[4]。比如在中学阶段就被称之为“问题学生”的一些孩子,他们虽然通过时下扩招政策而顺利的进入了高职院校,但他们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会很快显现出来,和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差距使他们感到神情沮丧、自暴自弃,慢慢的一些“同命相连”的学生自然而然的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伙伴群体。在这一时期的高职生心理、生理尚处在不完全成熟阶段,明辨是非、抗拒引诱的能力比较薄弱,因而,极容易受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跌入泥潭以至于无法自拔。所以,有的学者又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危险期”(Psychological Crisis)。
  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给部分高职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失衡提供了“温床”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逐渐复苏,使得亚文化不断的涌现和传播,而具有叛逆色彩的亚文化随之在部分高职生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犯罪亚文化乘虚而入,使得部分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缺失的学生迷失了正确前进的方向,进而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究其原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面:
  (一)校园主流文化留有死角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内巩固和弘扬校园主流文化阵地的硬件和软件一时不能满足庞大的在校生的需求,因而使部分学生正能量缺失,法制观念淡薄,在不良亚文化的引导下,最终滑入了犯罪的泥潭。究其根源,这与我们德育和法律基础课地位的偏差、校园法制教育程度不够有一定的关系。
  (二)暴力文化的充斥
  校园暴力文化的存在和有所抬头的趋势,主要“归功”于传媒网络。面对网络道德底线的一步步接近并穿越底线,大量传播的淫秽、暴力、恐怖、欺诈等毒害信息,对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高职生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这些往往通过侵害他人来获得自己巨大的利益的暴力文化,逐步植根于他们的观念中。
  (三)灰色文化的变异
  由于亚文化的“反向作用”,使得它极易与灰色文化“勾肩搭背”,从而弱化了自身应有的正能量。灰色文化以其流行性而易于传播、蔓延。如校园里常见不良的校园涂鸦、寝室的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手机表情符号、口头禅等种种不文明行为。长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造成有些学生思想的混乱、行为的怪异,甚至诱发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无谓的相互攀比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文化结构也随之转型,一些丑恶现象泛滥。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在社会上有所抬头。高职生正处在心理学上所称的“关键期”,他们心理、生理尚在不完全成熟阶段,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牢固,抵御各种诱惑、贪欲的能力较弱,有些学生在不良亚文化的诱导下,虚荣心作怪,盲目的攀比。如有的男生赌博、侵害他人财产,女生“傍大款”,出卖灵与肉,容易步入人生的弯路,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不良亚文化造成高职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现攀高之势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国法律年鉴》发布的数据关于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可能不十分精确,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高职生犯罪主要表现:
  (一)犯罪领域具有新颖性   高职生犯罪不仅涉及到我國刑法规定的众多罪名,犯罪领域也出现在一些新的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借助于自身的专业和爱好优势,智力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在某些犯罪过程中得以体现[5]。比如,利用计算机硬件和知识进行一些网络犯罪活动。比如,2014年12月,北京市最大的一起利用黑客病毒盗窃网上银行案的被告大学生郭浩、孙木云被宣判。
  (二)犯罪动机具有突发性
  据有的学者经过统计分析证实,严重变态心理者和心理障碍者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极大地关联性。如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这是徐炳谦等学者对河北某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6],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学生往往受到刺激、挫折,情急之下实施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情性,同时也附带着极大的残忍性。比如,2010年10月20日深夜,21岁大学生药家鑫,驾着私家车看望女友,途中撞到骑电瓶车的女服务员张萌(化名),下车后发现张萌在看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对着张萌连捅了8刀,致其死亡。
  (三)犯罪主体具有团伙性
  部分高职生由于自身条件处于弱势地位,在学校和社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及挫折时,往往容易自然而然的“抱团取暖”,形成帮伙,组成亚文化群,而犯罪亚文化又给他们提供了情感寄托和补偿的可能性,使得违法犯罪从有无到有,从犯罪主体单一朝着犯罪的团伙化发展。据潇湘晨报2005年7月28日报道,为了摆脱谢某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涉,湘潭大学女大学生刘忆纠集数人将谢某杀死,碎尸后抛在长沙湘江防洪大堤。
  四、高职院校学生犯罪不良亚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深入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坚持并完善新形势下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不懈传递正能量,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高职院校的校园亚文化与其主流文化一样,都具有其自身特点。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遏制不良亚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势必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宏观上,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微观上,学校领导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对亚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党、政、工、团及学生会要围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齐抓共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思想动态档案。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努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成长。
  (二)创新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提升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各项政策的落实。学校的教育职能不仅承载着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也承担着学生德智教育的培养重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自我的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日趋重要。在德育教育课堂上,为避免枯燥乏味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应更多的引入大量真实的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毋庸置疑,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校园不良亚文化传播、蔓延的“推手”。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将对不良亚文化传播起到极大地制衡作用。同时,学校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新模式,适时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三)加强法制教育力度,增强学生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
  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而有力地对毒害学生心灵、扭曲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所作所为“亮剑”,为他们健康的成长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要对高职生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修正法律基础课定位上存在的偏差,重视法律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欠缺、法律信仰淡化的不良现象。
  (四)深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机构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正处于发展期,同时又面临着复杂的角色转变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突或多或少的使他们有时深感困惑、迷茫,乃至绝望。在校期间,其心理问题凸显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业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恋爱等诸多方面。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必须领导重视,如划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心理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提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用社会能力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学校的治校理念应该以人为本,把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机构建立得更加完备,运作起来更加顺畅。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使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学生能及时得到更专业、更及时的心理辅导,切实有效的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尽快走出心理的阴影正确认识自我,开发自身潜能,迅速适应环境,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抵制校园不良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任重而道远。要保持更加纯洁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必须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更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大环境,建立严肃的校风、校纪,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6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33.
  〔3〕俞杨建.高职高专学生犯罪的防范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2.
  〔4〕许章润.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9.
  〔5〕姜玉.高校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心理矫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9).
  〔6〕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M].中国成人教育,2007,(3):227—22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针对攀钢五氧化二钒车间沉淀工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多钒酸铵的溶解性,找出了钒损失大的根本原因。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采用PE烧结微孔管式过滤机处理含多钒酸铵固体的沉钒废
针对攀钢炼钢厂模铸铝型发热剂价格高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价廉的绝热保温覆盖剂取代铝型发热剂。对钢锭帽部传热过程,防缩孔作用机理及防缩剂的性能进行了探讨。经几年生产使
摘 要:民俗文化是这些年关注度比较高的文化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也是教育界努力解决的问题,由于民俗文化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自身显著特点,因此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担任起重要角色并发挥多元功能。本文着力探究二者关系并就民俗的文化认知审美功能、精神人格塑造功能、教化规范功能等五大功能进行阐释。  关键词:人文素养;民俗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研究了以钒渣球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料原料,电弧炉熔分回收金属铁和钒渣的方法。金属铁经脱硫,脱磷直接冶炼成纯铁,钒渣用作生产五氧化二的原料,从而实现了这种废弃物的综合回
摘 要:高等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高校学术权力如何运行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高低以及能否充分发挥其各项职能。现阶段,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杂,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的状况显著,难以有效解决,致使学术权力有名无实,学术自由、学术平等权利难以实现,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立法保障学术权力,发挥宪法根本法的作用,将学术权力的保障与限制规定在宪法中,确定宪法对学术权力的救济途径,是实现学术权力有效运行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