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名标牌是地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南昌市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地名服务社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地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现有问题、原因分析、措施建议等三个方面对南昌市的地名管理现状进行探究。
关键词:南昌;地.名;管理;现状
地名标牌是地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南昌市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地名服务社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地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现有问题、原因分析、措施建议等三个方面对南昌市的地名管理现状进行探究。
一、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名命名没有体现实用性、展现当地文化特色。一是道路命名不规范。如“八一大道”、“井冈山大道”、“南莲路”一条道路有3个名字,分界点难以区分。二是移植地名命名不合理。如九龙湖片区,采用省内名山、地级市、部分县(市、区)名字命名的道路,没有按照城市规模、方位等规律来命名,如宜春大街、萍乡大街为主干道,吉安街、九江街却为次干道,地名指位性不强,也容易引起异议。三是建筑物名称混乱。尤其是楼盘名称,“东方巴黎”、“新加坡花园”、“滨江威尼斯”、“罗马假日”、“维也纳广场”、“莱卡小镇”等“洋地名”,让人不知所云,不能展现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昌城特色。
(2)老地名不断消亡,无迹可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很多记录城市发展轨迹、承载成长记忆的村落、街巷等老地名不断消失,无迹可寻。如“鸿鹄滩”地名原来既指候鸟越冬的栖息地,又有“鸿鹄之志”的含义,后来被讹传或册繁从简写成了“红谷滩”。老人找不到乡愁的承载,修家谱、考证历史难度加大。
(3)标准地名推广使用不足。一是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不足。一些城市道路地名标牌设置过少,如昌南大道,全长13余公里,有的路段隔1000多米才设置一块道路标志,经常让人“不知身在何处”;有些居民点设置的地名标志不统一,如有的村东面设置的支架式地名标志位“聂村”,村西面设置的石碑式地名标志“聂家村”;有的地方因修路等工程建设原因移动、遮挡的地名标志没有在建设完成后及时调整到位。二是地名不统一。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的地名不一致,甚至出现一栋房子两个以上地名的问题。三是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搭建权威发布地名信息的平台,定期发布标准地名。导致人们有时出现开着导航找不到路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地名管理认识不足的问题。全社会对地名管理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地名管理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等問题,对地名管理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不健全的问题。地名多部门多头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地名信息共享共建机制,是导致地名规划难以落地,一地多名、地名未批先用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没有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地名销名制度。三是地名管理部门人员、经费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地名管理的措施
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是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建议:
(1)加强地名法治化建设。一是推动《地名管理条例》的修订,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明确由民政部门负责地名工作,相关部门管辖领域的地名审批后必须向民政部门报备。建筑物、住宅区建设审批应将地名审批前置,杜绝地名未批先用。二是健全地名命名、更名、销名机制,完善专家论证、听证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规范地名管理各项工作程序。三是加强地名行政执法,逐步清理整顿一批不规范地名、地名标志,规范地名使用。
(2)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与公安、测绘、交通等部门协调,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搭建地名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定期更新完善地名数据,定期向社会发布标准地名。二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健全运用地名网、地名声讯(短信)、地名触摸屏、问路热线等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地名信息服务体系。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地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地名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常年从事地名工作且取得一定成效的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地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由文史、社会、规划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地名专家智库,引导专家参与地名规划的编制、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地名管理与地名文化研究等工作,提升地名管理的质量。四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第三方参与地名管理工作。
(4)加强地名宣传。一是举办地名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最美地名”评选、请专家学者讲解地名故事、地名竞猜等活动,吸引热爱地名文化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营造社会各界关注地名、了解地名的良好氛围。二是制作地名作品。积极编制地名图录典志和音像作品,记录、弘扬优秀赣鄱地名文化,推广标准地名。三是为重要地名树碑立传。对于部分重要道路名称,可在地名标志下介绍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遗迹、古镇(村)、重要历史地名可以树碑建亭,以弥补古迹、古名自然消失的缺憾。
作者简介:
龚霞(1981.08-),女,籍贯:江西南昌市,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江西省民政学校)
关键词:南昌;地.名;管理;现状
地名标牌是地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南昌市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地名服务社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地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现有问题、原因分析、措施建议等三个方面对南昌市的地名管理现状进行探究。
一、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名命名没有体现实用性、展现当地文化特色。一是道路命名不规范。如“八一大道”、“井冈山大道”、“南莲路”一条道路有3个名字,分界点难以区分。二是移植地名命名不合理。如九龙湖片区,采用省内名山、地级市、部分县(市、区)名字命名的道路,没有按照城市规模、方位等规律来命名,如宜春大街、萍乡大街为主干道,吉安街、九江街却为次干道,地名指位性不强,也容易引起异议。三是建筑物名称混乱。尤其是楼盘名称,“东方巴黎”、“新加坡花园”、“滨江威尼斯”、“罗马假日”、“维也纳广场”、“莱卡小镇”等“洋地名”,让人不知所云,不能展现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昌城特色。
(2)老地名不断消亡,无迹可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很多记录城市发展轨迹、承载成长记忆的村落、街巷等老地名不断消失,无迹可寻。如“鸿鹄滩”地名原来既指候鸟越冬的栖息地,又有“鸿鹄之志”的含义,后来被讹传或册繁从简写成了“红谷滩”。老人找不到乡愁的承载,修家谱、考证历史难度加大。
(3)标准地名推广使用不足。一是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不足。一些城市道路地名标牌设置过少,如昌南大道,全长13余公里,有的路段隔1000多米才设置一块道路标志,经常让人“不知身在何处”;有些居民点设置的地名标志不统一,如有的村东面设置的支架式地名标志位“聂村”,村西面设置的石碑式地名标志“聂家村”;有的地方因修路等工程建设原因移动、遮挡的地名标志没有在建设完成后及时调整到位。二是地名不统一。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的地名不一致,甚至出现一栋房子两个以上地名的问题。三是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搭建权威发布地名信息的平台,定期发布标准地名。导致人们有时出现开着导航找不到路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地名管理认识不足的问题。全社会对地名管理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地名管理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等問题,对地名管理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不健全的问题。地名多部门多头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地名信息共享共建机制,是导致地名规划难以落地,一地多名、地名未批先用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没有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地名销名制度。三是地名管理部门人员、经费缺乏,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地名管理的措施
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是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建议:
(1)加强地名法治化建设。一是推动《地名管理条例》的修订,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明确由民政部门负责地名工作,相关部门管辖领域的地名审批后必须向民政部门报备。建筑物、住宅区建设审批应将地名审批前置,杜绝地名未批先用。二是健全地名命名、更名、销名机制,完善专家论证、听证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规范地名管理各项工作程序。三是加强地名行政执法,逐步清理整顿一批不规范地名、地名标志,规范地名使用。
(2)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与公安、测绘、交通等部门协调,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搭建地名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定期更新完善地名数据,定期向社会发布标准地名。二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健全运用地名网、地名声讯(短信)、地名触摸屏、问路热线等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地名信息服务体系。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地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地名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常年从事地名工作且取得一定成效的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地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由文史、社会、规划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地名专家智库,引导专家参与地名规划的编制、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地名管理与地名文化研究等工作,提升地名管理的质量。四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第三方参与地名管理工作。
(4)加强地名宣传。一是举办地名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最美地名”评选、请专家学者讲解地名故事、地名竞猜等活动,吸引热爱地名文化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营造社会各界关注地名、了解地名的良好氛围。二是制作地名作品。积极编制地名图录典志和音像作品,记录、弘扬优秀赣鄱地名文化,推广标准地名。三是为重要地名树碑立传。对于部分重要道路名称,可在地名标志下介绍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遗迹、古镇(村)、重要历史地名可以树碑建亭,以弥补古迹、古名自然消失的缺憾。
作者简介:
龚霞(1981.08-),女,籍贯:江西南昌市,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江西省民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