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问题情境创设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基于学科特点、学生体验、问题设置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理解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考分的追逐乐此不疲,教学方式单一,生搬硬套参考资料,数学教学缺少生活的气息,切入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难以接受。教师不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背离了教学的本真。教师要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揭示数学规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开启思维,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丰富情感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1.情境创设必联系生活。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必依附于生活,使数学问题失去了“数学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未必都须找到生活的原型,要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使问题越“探”越明。
2.忽略了问题本身。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但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情境效果,曲解了情境的功效,对本该是核心的“问题”置之不顾。
3.问题的切入点不当。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也可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但由于部分教师的切入点不当,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反而将学生越弄越糊涂。
二、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问题情境创设。(1)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旧知的回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回味、思考,从而去主动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如在“等边三角形”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①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恰好与腰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具有什么性质?教者以旧知烘托出新知,使学生在辨析中找出其相似点、不同点,从而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2)创设类比情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从正整数到有理数、实数,从整式到分式,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从全等到相似,从三角形到多边形,都可以通过知识的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猜想,主动探求结论。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小明假期去苏州旅游,汽车从滨海行驶上G15高速后,小明观察里程表汽车的平均速度为90千米/时,已知滨海到苏州高速全程为330千米。从滨海出发后,距苏州的路程s与汽车在高速上行驶的时间t有什么关系?当t=3小时,路程s为多少千米?当s=150千米时,行驶时间t为多少?教者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联系起来,将新问题变为旧问题来加以解决。
2.基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创设。(1)创设实验情境。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结论交给学生,而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去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猜测、分析、推理、验证等过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如在“圆周角”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形纸片和角,将角的顶点放在圆上使之成为圆周角,让角的一边绕其顶点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圆心角与圆心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根据上面三种情况,你能找到相应的圆心角吗?同弧所对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思考、猜想、讨论,掌握了规律,发现了结论。(2)创设实践情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教学中,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如下:“用一根长为30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使你与同学转成的三角形全等?”
3.基于问题设置方法的问题情境创设。(1)设置悬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有悬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者以“棋盘上的数字”创设问题情境:古时某王国一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道:“陛下,您就此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后面一个格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依此类推,一直到第64格。”国王感到很好笑,“这些米就行了?”而大臣却说“就怕您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教者通过创设悬疑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思考,在计算出米粒之多时,教者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2)创设愤悱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愤悱的心理,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去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中掌握规律、获得结论。
【参考文献】
[1] 夏小刚、汪秉彝.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 数学教育学报,2003.
[2] 包建民.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J]. 中学数学研究,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考分的追逐乐此不疲,教学方式单一,生搬硬套参考资料,数学教学缺少生活的气息,切入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难以接受。教师不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背离了教学的本真。教师要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揭示数学规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开启思维,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丰富情感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1.情境创设必联系生活。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必依附于生活,使数学问题失去了“数学味”。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未必都须找到生活的原型,要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使问题越“探”越明。
2.忽略了问题本身。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但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情境效果,曲解了情境的功效,对本该是核心的“问题”置之不顾。
3.问题的切入点不当。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也可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但由于部分教师的切入点不当,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反而将学生越弄越糊涂。
二、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问题情境创设。(1)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旧知的回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回味、思考,从而去主动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如在“等边三角形”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①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恰好与腰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具有什么性质?教者以旧知烘托出新知,使学生在辨析中找出其相似点、不同点,从而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2)创设类比情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从正整数到有理数、实数,从整式到分式,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从全等到相似,从三角形到多边形,都可以通过知识的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猜想,主动探求结论。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小明假期去苏州旅游,汽车从滨海行驶上G15高速后,小明观察里程表汽车的平均速度为90千米/时,已知滨海到苏州高速全程为330千米。从滨海出发后,距苏州的路程s与汽车在高速上行驶的时间t有什么关系?当t=3小时,路程s为多少千米?当s=150千米时,行驶时间t为多少?教者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联系起来,将新问题变为旧问题来加以解决。
2.基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创设。(1)创设实验情境。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结论交给学生,而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去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猜测、分析、推理、验证等过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如在“圆周角”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形纸片和角,将角的顶点放在圆上使之成为圆周角,让角的一边绕其顶点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圆心角与圆心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根据上面三种情况,你能找到相应的圆心角吗?同弧所对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圆心角度数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思考、猜想、讨论,掌握了规律,发现了结论。(2)创设实践情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教学中,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如下:“用一根长为30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使你与同学转成的三角形全等?”
3.基于问题设置方法的问题情境创设。(1)设置悬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有悬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者以“棋盘上的数字”创设问题情境:古时某王国一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道:“陛下,您就此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后面一个格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依此类推,一直到第64格。”国王感到很好笑,“这些米就行了?”而大臣却说“就怕您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教者通过创设悬疑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思考,在计算出米粒之多时,教者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2)创设愤悱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愤悱的心理,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去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中掌握规律、获得结论。
【参考文献】
[1] 夏小刚、汪秉彝.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 数学教育学报,2003.
[2] 包建民.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J]. 中学数学研究,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