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思任是晚明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突出的旅游思想家。他提出“游道如海”、“天下山水,有如人相”等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对于提高我们的旅游美学课程教学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思任;旅游;美学
中图分类号:120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52-02
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开始探讨旅游的本质,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对于旅游审美,王思任就有一系列深刻独到的思想。
一、“游道如海”——旅游鉴赏的不容易
前人较早论及旅游鉴赏的当推孔丘。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以流动不息的水比照活泼行远的智慧,以滋养万物的山比照宽厚无私的仁德。这既是主讲旅游功用的原则,也是兼论旅游鉴赏的原则。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特性所持的“比德”的态度,就是要求人们按儒家的道德规范去欣赏水的流动和山的文静,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借鉴自然,观照自己,欣赏自己。虽说得过于笼统,也算是为后世的鉴赏艺术垫上了一块基石。到明代,时人更是非常乐意在这门艺术上大费思索,王思仁著《游唤》,对旅游鉴赏就有一番体会:
“游道如海,庶几乎蠡测之矣。至于鸟性之悦山光,人心之空潭影,此即彼我共在,不相告语者。今之为此告语,亦不过山川之形似,登涉之次第云耳。嗟乎,游何容易也,而亦何容易告语人也。”
鸟性因林岚山光而快乐自在,人心因湖光泽影而空灵透彻,实是一种物我相融,精神默契的境界,极难用语言教导他如何相处,如何默契,全在于个人心领神会。可见,游览谈何容易,论述怎样游览的道理更不容易,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能表述的不过是山川的形貌,登涉的一些细枝末节罢了。因此,王思任认为旅游鉴赏不是容易的事,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二、“天下山水,有如人相”——整体的旅游美学思想
王思任对天下山水之美的鉴赏,有一个整体的美学思想:“天下山水,有如人相:眉巉目凹,蜀得其险;骨大肉张,秦得其壮;首昂须戟,楚得其雄;意清态远,吴得其媚;貌古格幻,闽得其奇;骨采衣妍,滇粤得其丽。然而韶秀冲停,和静娟好,则越得其佳。”
这里,王思任意识到景观的审美特性各不相同,有的“险”,有的“壮”,有的“雄”,有的“媚”,有的“奇”,有的“丽”,有的则可称“佳”。而且,王思任还认识到各种不同的审美特性,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有比较集中的体现。当今的旅游学界,也常常把特色突出、资源之间互补性强的区域进行旅游地区组合,如以冰城雪野与林海火山见长的东北旅游区,以岩溶山水与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西南旅游区等。而四百年前王思任即指出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不同审美特性,并与人的相貌相比照,这种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旅游美学思想,岂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游亦有道——具体的景观鉴赏心得
在论及具体的景观鉴赏时,王思任也往往妙语精辟。如论及山水关系时说:“北山但苦渴,得水便佳。”他认为凡山必须有水,有水才有灵性,才有动静相宜的妙趣。对雨雪的鉴赏,别有一番心得:“惟是寒瘦之性,爱雨而贪雪,谓雨可以减事,雪可以益心也。”他认为欣赏雨雪,可以使人忘却烦恼、清心养神。鉴赏山石时则说:“凡石之道,以润而尊,以瘦而隽,以空而灵,以活而寿,而是处兼得之,得之且畅。”此番“润”、“瘦”、“空”、“活”的品味,却是常人难以领会得了的了。对竹的鉴赏,则更有一番情趣:“草木中有竹,人之仙也,鸟之鹤也,自胎龀以至于秃,其情沈影魄,即无有不妙者。梳风则冷,筛月则幽,扑雪则韵,笼雨则闲,此天文之妙也;绿光万顷,湘浦辋川,朱昼老秋,禊亭酒谷,此地理之妙也。”于赏竹中能品出个“仙”、“鹤”与“冷”、“幽”、“韵”、“闲”来,能品出个天文与地理之妙来,大概天下也再难有出其右者了。
当然,绝妙风景往往是各个具体景观的完美组合,所以王思任说“吾所绝恋者,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泉也。至于霞采幻生,白云面起,朝朝暮暮,其处江湖之界乎?”他认为只有山、峰、石、泉、霞、云等完美组合,才是“吾所绝恋者”。
此外,王思任还认为,旅游鉴赏要掌握技巧,如距离的长短,角度的交换,景物的取舍,观赏的时机,观赏的节奏等。比如王思任曾说:“五色之中,唯蔚蓝最秀。凡色从骨出者,秀而不远;从神出者,逾逖逾深。极一粝笨之山,迫视之,垒坷黄杂也;若置之地表,数百里气霁、笔插、旗张,则潼关半暗,齐鲁青未了矣。”
这是说,大山蕴含的颜色多种多样,而以蔚蓝最佳。如果要看生于草木山岩即“从骨出”的蔚蓝,离山稍远就可以看到。如果要看生于山的内质即“从神出”的蔚蓝,则距离越远色感越浓。例如一座粗糙呆笨的山,从近处看不过是杂乱的黄色,但把它置于平原中,从数百里外遥遥望之,却是一片墨绿,青翠未了。这里主要讲的就是视觉远近的审美差异。
四、“梦耶游耶”——旅游鉴赏的意境
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的是资源本身的客观形态和外貌,即客观物质的特性,重点调动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官能感受,以及由其造成的形式感、色彩感、听觉感等审美感受,从而体现其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等审美特征。但实际上,旅游活动还是一种心理的活动经历,就是说,面对可见可闻的景观,游客们不可能没有思想,没有想像。而有时候,由想像产生的朦胧美就尤其妙不可言。
“嗟呼!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而所谓双阙,古鼎两柱,峙插其上,碧尽宵霞,令人魂绝。此皆王子晋、葛炼师、魏夫人辈骑青鸾,岁云气,汲金浆,而调石髓之所也,予何以至此?罪耶?福耶?游耶?梦耶?始皇失志于东海,武帝绝景于蓬莱,予一日而有琼台双阙也,予何以至此?” 当王思任“回视霭空间”,隔着云雾观赏风景时,云雾中的景物若隐若现、模模糊糊,令人捉摸不定,于是产生幽邃深远、神秘玄妙之感,引起“罪耶?福耶?游耶?梦耶”一样的诸多遐想,这就是朦胧美所致。朦胧是相对清晰而言的。因为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它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这种观赏对象的隐约模糊,飘忽不定,固然使人不能一览无余,不能看清其细部,但也因而掩饰了其某些不足,丰富了景物层次,加强了纵深感,产生了动态美,尤其是给人留下了充分想像的余地,使一切更为生动活泼。如王思任认为天台最令人神往的是“琼台双阙”,甚至于“罪耶?福耶”,有面临众仙之所而惶恐不已的激动。而把它位列“第一”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它“仙或许知,人不能到”,所以它的美虽“胎骨清高,气象华贵,万玉剖而璧明,万绣开而锦夺,昆仑嫡血,奴仆群山,”却是如李白之梦游天姥,不过是想像而已。
对园林的鉴赏,王思任就尤其强调意境。他曾说:“善园者以名,善名者以意。其意在,则董仲舒之蔬圃也,袁广汉之北山也,王摩诘之辋川廿景,杜少陵之空庭独树也,皆园也,无以异也。不得者,且为荡丘,为聚血,为哄市,为棘圄,为斜阳荒草、狐嗥蛇啸之区。”王思任认为,意境是园林的灵魂,有了意境,再简陋都“皆园也”,否则,不过是“荡丘”,是“狐嗥蛇啸之区”罢了。园林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物,有了人的意境构思与创造,就能在小小的空间范围内,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总之,对旅游的审美,几乎贯穿于王思任的所有游记中。在王思任看来,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就应提升个体的审美鉴赏水平。旅游审美在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开发智慧、启迪思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审美如同用一段生命时光来写诗,是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融合汇聚,交互影响。人在景观中,一般不会无动于衷,在自然山水、人文古迹等景观之美的感染下,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和共鸣,或欣喜或狂欢,或感伤或兴奋……“情景交融”归根到底是人类情感世界和人所面对的景观世界的一种默契和共鸣。因此,研究王思任的旅游美学思想,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美学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使游客对旅游的满足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40.
[2]孔子.论语·雍也[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67麦晓颖,许秀瑛译注.
[3]王思任.王季重十种[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29(任远校注).
[4]王思任.王季重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25(李鸣选注)
[5]尹华光.旅游文化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王思任;旅游;美学
中图分类号:120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52-02
明朝中后期,很多文人开始探讨旅游的本质,在这方面,王思任堪称最早的旅游理论家。郑焱先生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中就特别推崇明代旅游在理论领域的独到成就,说“明代的旅游理论也颇见特色。……而王思任则更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对于旅游审美,王思任就有一系列深刻独到的思想。
一、“游道如海”——旅游鉴赏的不容易
前人较早论及旅游鉴赏的当推孔丘。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以流动不息的水比照活泼行远的智慧,以滋养万物的山比照宽厚无私的仁德。这既是主讲旅游功用的原则,也是兼论旅游鉴赏的原则。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特性所持的“比德”的态度,就是要求人们按儒家的道德规范去欣赏水的流动和山的文静,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借鉴自然,观照自己,欣赏自己。虽说得过于笼统,也算是为后世的鉴赏艺术垫上了一块基石。到明代,时人更是非常乐意在这门艺术上大费思索,王思仁著《游唤》,对旅游鉴赏就有一番体会:
“游道如海,庶几乎蠡测之矣。至于鸟性之悦山光,人心之空潭影,此即彼我共在,不相告语者。今之为此告语,亦不过山川之形似,登涉之次第云耳。嗟乎,游何容易也,而亦何容易告语人也。”
鸟性因林岚山光而快乐自在,人心因湖光泽影而空灵透彻,实是一种物我相融,精神默契的境界,极难用语言教导他如何相处,如何默契,全在于个人心领神会。可见,游览谈何容易,论述怎样游览的道理更不容易,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能表述的不过是山川的形貌,登涉的一些细枝末节罢了。因此,王思任认为旅游鉴赏不是容易的事,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二、“天下山水,有如人相”——整体的旅游美学思想
王思任对天下山水之美的鉴赏,有一个整体的美学思想:“天下山水,有如人相:眉巉目凹,蜀得其险;骨大肉张,秦得其壮;首昂须戟,楚得其雄;意清态远,吴得其媚;貌古格幻,闽得其奇;骨采衣妍,滇粤得其丽。然而韶秀冲停,和静娟好,则越得其佳。”
这里,王思任意识到景观的审美特性各不相同,有的“险”,有的“壮”,有的“雄”,有的“媚”,有的“奇”,有的“丽”,有的则可称“佳”。而且,王思任还认识到各种不同的审美特性,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有比较集中的体现。当今的旅游学界,也常常把特色突出、资源之间互补性强的区域进行旅游地区组合,如以冰城雪野与林海火山见长的东北旅游区,以岩溶山水与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西南旅游区等。而四百年前王思任即指出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不同审美特性,并与人的相貌相比照,这种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旅游美学思想,岂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游亦有道——具体的景观鉴赏心得
在论及具体的景观鉴赏时,王思任也往往妙语精辟。如论及山水关系时说:“北山但苦渴,得水便佳。”他认为凡山必须有水,有水才有灵性,才有动静相宜的妙趣。对雨雪的鉴赏,别有一番心得:“惟是寒瘦之性,爱雨而贪雪,谓雨可以减事,雪可以益心也。”他认为欣赏雨雪,可以使人忘却烦恼、清心养神。鉴赏山石时则说:“凡石之道,以润而尊,以瘦而隽,以空而灵,以活而寿,而是处兼得之,得之且畅。”此番“润”、“瘦”、“空”、“活”的品味,却是常人难以领会得了的了。对竹的鉴赏,则更有一番情趣:“草木中有竹,人之仙也,鸟之鹤也,自胎龀以至于秃,其情沈影魄,即无有不妙者。梳风则冷,筛月则幽,扑雪则韵,笼雨则闲,此天文之妙也;绿光万顷,湘浦辋川,朱昼老秋,禊亭酒谷,此地理之妙也。”于赏竹中能品出个“仙”、“鹤”与“冷”、“幽”、“韵”、“闲”来,能品出个天文与地理之妙来,大概天下也再难有出其右者了。
当然,绝妙风景往往是各个具体景观的完美组合,所以王思任说“吾所绝恋者,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泉也。至于霞采幻生,白云面起,朝朝暮暮,其处江湖之界乎?”他认为只有山、峰、石、泉、霞、云等完美组合,才是“吾所绝恋者”。
此外,王思任还认为,旅游鉴赏要掌握技巧,如距离的长短,角度的交换,景物的取舍,观赏的时机,观赏的节奏等。比如王思任曾说:“五色之中,唯蔚蓝最秀。凡色从骨出者,秀而不远;从神出者,逾逖逾深。极一粝笨之山,迫视之,垒坷黄杂也;若置之地表,数百里气霁、笔插、旗张,则潼关半暗,齐鲁青未了矣。”
这是说,大山蕴含的颜色多种多样,而以蔚蓝最佳。如果要看生于草木山岩即“从骨出”的蔚蓝,离山稍远就可以看到。如果要看生于山的内质即“从神出”的蔚蓝,则距离越远色感越浓。例如一座粗糙呆笨的山,从近处看不过是杂乱的黄色,但把它置于平原中,从数百里外遥遥望之,却是一片墨绿,青翠未了。这里主要讲的就是视觉远近的审美差异。
四、“梦耶游耶”——旅游鉴赏的意境
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的是资源本身的客观形态和外貌,即客观物质的特性,重点调动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官能感受,以及由其造成的形式感、色彩感、听觉感等审美感受,从而体现其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等审美特征。但实际上,旅游活动还是一种心理的活动经历,就是说,面对可见可闻的景观,游客们不可能没有思想,没有想像。而有时候,由想像产生的朦胧美就尤其妙不可言。
“嗟呼!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而所谓双阙,古鼎两柱,峙插其上,碧尽宵霞,令人魂绝。此皆王子晋、葛炼师、魏夫人辈骑青鸾,岁云气,汲金浆,而调石髓之所也,予何以至此?罪耶?福耶?游耶?梦耶?始皇失志于东海,武帝绝景于蓬莱,予一日而有琼台双阙也,予何以至此?” 当王思任“回视霭空间”,隔着云雾观赏风景时,云雾中的景物若隐若现、模模糊糊,令人捉摸不定,于是产生幽邃深远、神秘玄妙之感,引起“罪耶?福耶?游耶?梦耶”一样的诸多遐想,这就是朦胧美所致。朦胧是相对清晰而言的。因为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它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这种观赏对象的隐约模糊,飘忽不定,固然使人不能一览无余,不能看清其细部,但也因而掩饰了其某些不足,丰富了景物层次,加强了纵深感,产生了动态美,尤其是给人留下了充分想像的余地,使一切更为生动活泼。如王思任认为天台最令人神往的是“琼台双阙”,甚至于“罪耶?福耶”,有面临众仙之所而惶恐不已的激动。而把它位列“第一”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它“仙或许知,人不能到”,所以它的美虽“胎骨清高,气象华贵,万玉剖而璧明,万绣开而锦夺,昆仑嫡血,奴仆群山,”却是如李白之梦游天姥,不过是想像而已。
对园林的鉴赏,王思任就尤其强调意境。他曾说:“善园者以名,善名者以意。其意在,则董仲舒之蔬圃也,袁广汉之北山也,王摩诘之辋川廿景,杜少陵之空庭独树也,皆园也,无以异也。不得者,且为荡丘,为聚血,为哄市,为棘圄,为斜阳荒草、狐嗥蛇啸之区。”王思任认为,意境是园林的灵魂,有了意境,再简陋都“皆园也”,否则,不过是“荡丘”,是“狐嗥蛇啸之区”罢了。园林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物,有了人的意境构思与创造,就能在小小的空间范围内,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总之,对旅游的审美,几乎贯穿于王思任的所有游记中。在王思任看来,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就应提升个体的审美鉴赏水平。旅游审美在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开发智慧、启迪思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审美如同用一段生命时光来写诗,是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融合汇聚,交互影响。人在景观中,一般不会无动于衷,在自然山水、人文古迹等景观之美的感染下,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和共鸣,或欣喜或狂欢,或感伤或兴奋……“情景交融”归根到底是人类情感世界和人所面对的景观世界的一种默契和共鸣。因此,研究王思任的旅游美学思想,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美学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使游客对旅游的满足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40.
[2]孔子.论语·雍也[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67麦晓颖,许秀瑛译注.
[3]王思任.王季重十种[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29(任远校注).
[4]王思任.王季重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25(李鸣选注)
[5]尹华光.旅游文化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