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浙江寺院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原因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的“五山十刹”多半位于浙江,因而浙江省的宗教影响力不言而喻.至明清时期,浙江地区佛寺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互生关系.本文以明清时期的浙江寺院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宗教地理学方法,通过对浙江地方志等文献的梳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浙江寺院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广州市增城区的三个乡村建设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涵盖商业、工业、居住三种建筑类型,较好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乡村建设状况.作者通过深入调研,从场地、空间、材料、构造等多角度对上述三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揭示了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城市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推动着城市发展成为一个有序的、稳定的系统.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兴起,许多传统城镇的自组织发展机制被打破,城镇环境面貌、空间格局遭到了破坏,经济衰退使传统城镇逐渐沦为荒废衰亡的状态.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铜罐驿镇代表了我国西南片区广大依山水而营建发展的传统城镇,同时又是近代铁路等工业文明冲击下重庆城市收缩的典型样板之一.文章引入自组织理论中最重要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铜罐驿镇的发展进程,发现近代工业使名镇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成为相对孤立的封闭系统,其自身的发展从多维度趋
传统村落是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而留存下来的农耕文明,所呈现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沉淀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蕴含着先祖在传统社会背景下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传统工艺.利用符号学方法论解析湘中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语言,探寻传统村落建设中符号的方法及原则.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当代村镇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意境被逐渐破坏,具有地域特色及民族文化气息的村落面临消失的窘境,湘中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语言丰富,利用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价值.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建筑设计范式的转变,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也更为复杂多元和模糊开放.本文通过梳理复杂适应系统的生成,研究范式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分析现代建筑设计语境中的设计逻辑及其话语体系、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及其形式转换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建筑设计语境革新等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构建“建筑复杂适应系统”(CASA)分析模型,最终形成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地域性建筑复杂适应性设计范型,并运用于“闽南新厝”的项目设计实践中.其目的在于优化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维和设计
当前城市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出现了生态化转型的趋势,“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绿色交通成为重要议题.城市商务区是城市经济的中枢,有诸多案例在规划建设中采取了绿色交通规划方式,促进了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转,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从商务区和绿色交通的概念入手,介绍其内涵和组成部分,并从20世纪70年代前、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至今三个时间段,梳理各个案例采取的举措,并总结概括各时期的绿色交通内涵及规划重点的变化.最后,针对上海商务区当前的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宏观层面上应与区域和城市建立更多联系;中观
近年来宗教类遗址的修缮与更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较于佛教遗址,天主教遗址在我国数量较少但极具代表性.研究此类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方法对未来发掘的遗址的修缮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澳门圣保禄大教堂遗址复原图与设计图纸对比分析,发现建筑师卡里略·达·格拉萨(Carrilho da Gra?a)在遗址上通过平面与路径的叠合、光线与视线的重构,达到了重组空间、还原历史的目的.该方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历史,传递了宗教精神,对于在宗教遗址上局部覆盖馆舍的更新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空间句法以及GIS空间网络分析法构建空间综合模型,对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地区的停车场服务设施的现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道路交通、人口密度等要素,对华科大校园地区停车场设施进行系统的布局优化和选址优化.研究结果发现:①华科大地区停车场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且在空间上呈现小片组团聚集特征;②利用GIS等技术将华科大停车场现状布局分为五个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布局策略;③通过构建空间综合模型能够对华科大地区停车场布局进行选址优化.研究希望为高校地区停车场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校园师生生活质量.
村落街巷空间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是村落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空间,也是村落空间的精华.伴随着城市文明的介入,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逐渐减弱,对于村落街巷空间的建设逐渐趋向于城市化,变得越来越理性.但村落的街巷空间不只是物质空间,同时还是容纳乡村生活,承载人们记忆的场所.本文着重从街巷功能的重构、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空间的尺度和剖面形式四个方面对九曲巷的更新改造进行了分析.这些改造为九曲巷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火车站承担着城市最主要的客运交通功能,是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的表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应体现出作为城市地标的社会性特征和文化性特征,围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活力建设进行品质提升,深化社会认同.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间的跨越用时大大缩短,但火车站内换乘时间仍未减少,提升换乘空间的环境品质变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北京三大火车站(北京火车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的换乘空间展开数据研究和使用评价,提出现阶段火车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车站和既有车站优化交通换乘空间品质的思路.
在工业遗产改造热度升温的大背景下,对遗产改造类创意产业园进行游客满意度研究.本研究以使用后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为理论依据,建立以交通、公共空间、功能区的满意度为主体的评价模型,并选取青岛纺织谷为验证对象.研究发现游客对交通、功能区的满意度为“一般”,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为“满意”.对青岛市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园区策划单位判断项目质量,优化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