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 使之受益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教学,要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唐诗的过程中尝试了两种方法:美读法和专题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其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精神,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以读带讲;以点带面;自主学习
  
  进入高二,学生开始了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为此,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唐诗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下两种方法。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讲一些专题课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在讲授新课前可以集中讲一些类似的专题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讲解,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那么,在诗歌鉴赏中也应该贯穿这一思想。这样,学生学习和鉴赏诗歌就会慢慢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存在将道德信仰的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甚至对有关道德信仰内容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具有明显效果。笔者列举了相关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德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人的气质与性格分类,对人的心理特性进行研究与划分,探讨了各种性格的人之间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关键词:气质类型 性格类型 交往原则 相处技巧    一、气质类型的划分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人的气质取决于四种体液比例情况。某种体液占主导,其行为方式、反应和情绪表现就带有这一类型的特点,
期刊
摘要: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的一门学科?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快乐;教学;数学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使幼儿在其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特点,我改变了以
期刊
摘要:如果教师能让学困生不再畏惧学习,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那将挖掘出他们的巨大潜能。本文中笔者尝试着摈弃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被动接纳式学习,变为自助的发现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关键词:自助式学习;发现式教学;乐学好学    在您的教学中是否遇到下列状况:学生中学困生面广,厌学情绪严重,同时教学内容偏偏又是最枯燥抽象的理论部分,难以用实验等较活泼的教学手段来
期刊
摘要:针对鲁迅的杂文特点与如今学生的情况,用为主人公选演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在感情上找到切入点;通过横向比较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主题。  关键词:创设情境;以情感情;由情入理;比较阅读;辩证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强调它的阶级斗争、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但现在的学生与那个时期相距太远,因而无法与文章产生共鸣。不过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情
期刊
摘要:本文对“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课程进行分析,力求在有效课时内为学生进行最透彻的讲解。  关键词:教学设计;因式分解;再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5节第一课时“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第一课时,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过程。其知识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广大教师,特别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如果教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活动的过程,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异彩纷呈。  关键词:学会观察;择优选材;真情实感;自我评价    在小学教育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大难题,长期困扰着广大教师,特别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令人深思:一
期刊
概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培养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体育高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竞技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往往缺少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推广研读经史典籍,深入了解古代哲人的价值观及世界观,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伦道德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关键词:传统经典;竞技体育专业;人文精神    体育类高职的竞技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具备高水平运动能
期刊
摘要: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这几个问题。为此,我们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关键词: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意象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以专题形式出现,此时的课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新旧穿插的复习训练过程,课堂学习的
期刊
摘要:“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说明》对“深刻”的基本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好的文章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小中见大;细节;揭示本质    “深刻”是指作文所阐发的思想,所表达的观点能揭示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人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