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34700新疆塔城市医院病理科
834700新疆塔城市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腹腔镜微创手术 病理 手术治疗适应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80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sup】[1]【/sup】。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加。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使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数量明显增加。现将我院2003~2009年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3~2009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9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胆囊息肉者138例(24%),其中男72例,女66例,年龄28~67岁,平均47.5岁。
121例均经彩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临床症状者58例,主要为右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等。其中B超发现有结石者46例。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在体检B超检查中发现者80例。初次诊断至手术治疗的时间为30日~5年。
方法:标本按最大的剖面取材,部分大标本取材3块以上,如是多发性息肉每个都要取材。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连续切片,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参照外科病理组织学特点,病变性质作出诊断。
结 果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123例(89.1%)(直径0.1~0.9cm),胆囊增生性息肉9例(6.5%)(直径0.3~0.8cm),胆囊腺瘤性息肉4例(直径分别为0.9cm,1.0cm)(2.8%),癌变1例(直径为2.6cm)(0.7%)。息肉位于底部及体部者114例,位于颈部者24例。息肉直径<0.5cm者97例。息肉数量单发28例,多发者93例。合并胆囊结石14例(10.1%),病理切片镜下显示明显炎症者54例(39.1%)。
术前彩超测定息肉大小与术后病理大体观察测量后相符率为42%(58/138),数量相符率57.2%(79/138)。
术后3个月内电话随访仍有明显不适症状者32例(23.1%)。其中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28例,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结石4例,癌变1例。
讨 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症状者多由所合并的炎症或结石而引起不适。多由体检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且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难点在于良恶性的鉴别。息肉样胆囊癌发病率极低,且临床上发现的胆囊癌很少处于息肉样阶段。我院13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仅有2例腺瘤,1例息肉癌变,直径>10mm。<5mm的小息肉实际上大部分是非肿瘤性病变,多为胆囊胆固醇沉积症。外科医师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对可能癌变的过度担心而误导胆囊良性息肉患者进行手术。影像学医师在诊断水平技术方面有差异,未能对肿瘤性息肉作出满意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患者由于误导而产生心理恐惧及压力,故迫切要求通过创伤小的腹腔镜行手术。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积极手术治疗,意见不尽相同,我们对以下几种情况定为PLG恶变的危险因素考虑手术治疗。①年龄>50岁;②病变直径>10mm;③短期内生长迅速;④息肉的数目、形态。
外科存在追求手术数量现象。盲目扩大手术后造成并发症随之增多,如胆囊切除后胆道损伤,十二指肠液,胃液、胆汁反流,腹腔粘连,腹胀,脂肪泻等诸多症状。
我们认为直径<10mm的PLG大多为良性非肿瘤性。提高广大外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影像学医师诊断水平和鉴别能力,对防止外科手术过度治疗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十分必要,而过度采用预防性手术切除胆囊的方案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可能比治疗发病率极低的早期胆囊癌危害性更大。<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非肿瘤性,采用过度手术治疗并无必要,可以使许多经检查发现患有胆囊息肉而无症状的患者避免了手术造成的痛苦从而减少了对肿瘤恐惧的心理负担。
834700新疆塔城市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腹腔镜微创手术 病理 手术治疗适应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80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除胆囊结石以外的许多胆囊疾患,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sup】[1]【/sup】。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加。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使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数量明显增加。现将我院2003~2009年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3~2009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9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胆囊息肉者138例(24%),其中男72例,女66例,年龄28~67岁,平均47.5岁。
121例均经彩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临床症状者58例,主要为右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等。其中B超发现有结石者46例。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在体检B超检查中发现者80例。初次诊断至手术治疗的时间为30日~5年。
方法:标本按最大的剖面取材,部分大标本取材3块以上,如是多发性息肉每个都要取材。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连续切片,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参照外科病理组织学特点,病变性质作出诊断。
结 果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123例(89.1%)(直径0.1~0.9cm),胆囊增生性息肉9例(6.5%)(直径0.3~0.8cm),胆囊腺瘤性息肉4例(直径分别为0.9cm,1.0cm)(2.8%),癌变1例(直径为2.6cm)(0.7%)。息肉位于底部及体部者114例,位于颈部者24例。息肉直径<0.5cm者97例。息肉数量单发28例,多发者93例。合并胆囊结石14例(10.1%),病理切片镜下显示明显炎症者54例(39.1%)。
术前彩超测定息肉大小与术后病理大体观察测量后相符率为42%(58/138),数量相符率57.2%(79/138)。
术后3个月内电话随访仍有明显不适症状者32例(23.1%)。其中病理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28例,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结石4例,癌变1例。
讨 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症状者多由所合并的炎症或结石而引起不适。多由体检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且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难点在于良恶性的鉴别。息肉样胆囊癌发病率极低,且临床上发现的胆囊癌很少处于息肉样阶段。我院13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仅有2例腺瘤,1例息肉癌变,直径>10mm。<5mm的小息肉实际上大部分是非肿瘤性病变,多为胆囊胆固醇沉积症。外科医师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对可能癌变的过度担心而误导胆囊良性息肉患者进行手术。影像学医师在诊断水平技术方面有差异,未能对肿瘤性息肉作出满意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患者由于误导而产生心理恐惧及压力,故迫切要求通过创伤小的腹腔镜行手术。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积极手术治疗,意见不尽相同,我们对以下几种情况定为PLG恶变的危险因素考虑手术治疗。①年龄>50岁;②病变直径>10mm;③短期内生长迅速;④息肉的数目、形态。
外科存在追求手术数量现象。盲目扩大手术后造成并发症随之增多,如胆囊切除后胆道损伤,十二指肠液,胃液、胆汁反流,腹腔粘连,腹胀,脂肪泻等诸多症状。
我们认为直径<10mm的PLG大多为良性非肿瘤性。提高广大外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影像学医师诊断水平和鉴别能力,对防止外科手术过度治疗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十分必要,而过度采用预防性手术切除胆囊的方案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可能比治疗发病率极低的早期胆囊癌危害性更大。<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非肿瘤性,采用过度手术治疗并无必要,可以使许多经检查发现患有胆囊息肉而无症状的患者避免了手术造成的痛苦从而减少了对肿瘤恐惧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