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教学活动课

来源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幼儿园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学活动。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课上得漂亮。想把活动做得漂亮,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学活动,什么是集体活动,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教学活动和集体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有什么作用。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接下来学习如何评课、掌握设计活动的思维方式,最后还需要掌握组织教学活动和活动后反思的方法。
  1.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集体教学活动不同之处
  上课是小学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有清楚的教学目标。而幼儿园则不一样,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完成教育,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虽然也有目标,但是活动和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幼儿园课程更多的是集体活动,或者是稍严谨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小、中班集体活动的目的更偏向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在集体活动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发展。
  幼儿园和小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考虑在一天里所有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即是这节教学活动在整体课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幼儿园里的幼儿来说,要有效建构幼儿新的经验,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幼儿期的孩子更多是采用模仿性学习,无法通过一堂课的过程来理解性学习,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经验铺垫,这些经验铺垫为他们以后的理解建立基础。所以幼儿园教师应选择让孩子获得有价值的经验的教学方法。
  想要教得好,对教学活动要重新思考理解,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一节课”作为教学活动的时间界定,每一节活动大约是20-30分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教”孩子一些新知识或技能,然后让孩子进行学习,最后总结。
  我认为这种观念其实就是小学化观念,幼儿园应该更多以生活教育为主,以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等作为辅助。不管是上课或集体活动,其实都是整体课程中的一部分。
  2.了解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要完成教学任务,不应该只是用上课作为单一的手段,在幼儿园要完成教育任务,应该用一个教学组合,然后这个组合中可以包括集体活动。我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解方式是把“教学”过程分解为“提供经验一整合经验一发展新经验”循环过程,传统教学活动把这三个环节浓缩在一节课。但是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周期,有些内容需要让孩子用较长时间去掌握,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
  集体活动应该在周计划里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什么用“周”为单位,不用“月”“天—?因为根据中国幼儿园的特点,我认为还是以“周”作为单位比较合理,一周能够承接上周布置的周末家庭活动,到新的一周就启动新的教学活动,以区域活动锻炼能力,最后又回归到家庭,利用周末的安排去迁移孩子过去一周学习经验。
  在一周里,集体教学活动发挥了什么作用?在一周里,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应该与其他环节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如教师要教孩子擦屁股,可以让孩子在星期一早上的集体语言活动中讨论为什么我们会排便。为什么要谈大便呢?因为这样的谈话活动可以淡化孩子对大便的恐惧。第二天的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孩子自己动手擦屁股,孩子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学会用正确的动作擦屁股。周三、周四、周五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一日活动或区域活动中。这就是教学活动和一周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思维模式。
  3.掌握集体教学活动在课程实践的独特价值
  集体活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效率高,可以很快把大量信息传授给很多孩子。第二个特点就是上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教育孩子,孩子跟孩子学习。
  教师还要了解教学活动在整体课程中能够起到一些什么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点教育任务是需要以集体教学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的。
  ①直接传递知识给孩子。教师利用集体活动告诉孩子一些知识,如发生火灾时要打119,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等,总之教师觉得需要直接教授孩子的知识就可以采用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孩子。
  ②系统性的学科教育。系统性的学科教育是一套完整的、从浅到深的教学系统,这些学科教学是积累了各方面智慧而形成的,并非其他活动能够取代的。教师需要注意活动结构的严谨,选择合适的教材。
  ③为孩子整合经验。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把教育渗透在生活中,更多采用间接指导,但是当孩子获得了一些经验后,还是需要教师利用集体或小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整合经验。
  ④教授孩子学习(游戏)的方法。利用集体活动教授孩子玩游戏的方法,如教他玩具的新玩法,教师通过集体活动让孩子得到相关学习方法,然后孩子在其他环节利用这些方法自学。
  ⑤教导孩子运用区域材料工作纸(Worksheet)的方法。工作纸是让孩子自学很有效的方法,例如简单的两个有部分重叠的圆圈就可以作为分类表格,可以一个圈代表红色,另一个圈代表圆形,然后给孩子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孩子就可以摆放在相对的位置。教师只要教孩子学会使用这种设計,孩子就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只需要调整投放分类材料和调整圆圈代表的意义就可以不断变化。
  4.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设计教学活动前,必须要知道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评价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这节活动是否有必要。如果可以使用其他教学手段取代的话,那尽量不用集体活动来做,因为集体活动比较难掌握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得到的知识一般都是二手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手的经验。
  第二,教学活动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价值性。我经常看到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发展目标空泛。举个例子,在一堂课里设定目标为:促进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个目标太大,超出了一堂课的目标,一堂课的目标就应该是一堂课能够完成的,例如“孩子对活动里材料的浮潜现象产生兴趣”就比较容易体现。另一个同样经常看到的问题是目标没有价值.比如说我曾经看过有教师让孩子学习宰一条鱼,然后通过观察了解鱼的内脏结构,这个目标的价值就不大了,所以发展目标制定的价值要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及意义。“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是两个概念,而两者可以没有绝对关系,只有相依附关系。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绘画家人,活动的内容是用蜡笔绘画我的家人,而目标是促进孩子的情感交流,于是活动的重点是画完以后教师引导孩子讲述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回忆父母为他们做过的一些令他们感动的事等等。这堂课的价值更多是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描述,绘画本身的内容反而不重要,所以说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两者没有绝对关系,只有相依附关系,最好是同时都顾及,既照顾到孩子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内容里也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学习目标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原则。因为是一堂课,除了发展目标以外还要有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把学习目标理解为最低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最高的,什么是最低学习目标呢?举例来说,《绘画三代人家庭树》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家庭结构,几代人的不同关系。最低的学习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表达直属亲人之间的关系,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这些称谓。而能力高的孩子还可以将学习目标延伸至其他非直屬亲人的关系,这就是学习目标要体现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原则。
  第五,活动是否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阶段性建构。经常看到活动里的环节太多、主线太散,我曾经看过一些所谓“综合活动”里有5、6条主线,例如有节《认识水果》的活动,在短短30分钟里,教师首先用图片教孩子水果的知识,然后用多媒体教授,接着用实物教;教完后孩子再分组用水果做沙拉、果汁等。这是不对的,误解了教学活动的意义。正确的观念是围绕一条主线,如果是以实物认识水果为主线,通过摸、嗅、尝等手段让孩子注意到平时没有关注的一些水果特点,这样就实现了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即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发展、进步,从不会到通过活动以后得到阶段的发展、进步,才叫目标的体现。阶段性目标的体现就是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孩子的学习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一路提高,一路学习。其他的评价标准还有五条。
  ①材料投放的简易性。
  ②活动的可操作性,简单性,创新性,是否可以共享、学习。
  ③教师预设提问及难点的合理性。
  ④有没有照顾到个别差异孩子的需要。
  ⑤有没有体现孩子之间的互动。
  5.组织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经常有的错误认知是喜欢让孩子兴奋起来,认为兴奋就是专注,其实兴奋跟专注是不一样的,兴奋是孩子自己情绪上表现得很激动,并且各自有各的想法;专注是他们的注意力都统一在一个焦点上。
  组织教学活动的难点是要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专注力的掌控很重要,要掌控孩子学习专注力的关键元素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①准备好教学活动环境。教师跟孩子之间的距离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这个距离要控制得宜。太远,基本上很难掌控到孩子的专注力,尽量不要让孩子跟教师的距离太远,教师也应该适当地移动身体调整和个别孩子之间的距离。除了距离,环境的元素里还有视线的接触,孩子多的话就会造成教师看不到孩子,孩子也看不到教师。如果因为教室空间问题,孩子需要坐三排,那么第一排可以坐在地垫上,第二排、第三排坐椅子,有高低区分,这样就不会挡住教师和每一个孩子的视线了。还有尽量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不受干扰,教师组织活动之前必须准备好教学活动环境。
  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调整变化。经常看到一些教学活动是一堂课的时间孩子都乖乖地坐在小椅子上听教师讲课,这种组织形式不符合幼儿园孩子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有效运用教学活动的各种形式让活动效果更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需要而采用差异性资源投放。比如说在一堂活动里,教师要求孩子画家庭树,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高低,让能力高的坐一桌,能力低的坐一桌,教师在大集体完成基本说明后分组要求,可以要求能力高的孩子画的家庭树有三层或以上的关系,能力低的孩子就画基本两层,教师也可以多指导能力低的这组。这样就可以促进能力高的孩子相互之间的互动,能力低的孩子教师也能个别指导,至少能完成最低的目标:画两层家庭树。完成后再以分享作品的集体环节让孩子交流经验。
  6.组织教学活动的技巧
  组织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导入和材料投放的技巧。怎么引起孩子对一节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的导入成功,活动的成功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活动导入不好,活动效果不好的概率也很高。导入有很多方法,我把这些方法归纳为好奇心和代入感,即是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让孩子将自己代入情境。简单的导入有“猜一猜教师准备用什么来给你们上课”,这样孩子就会有好奇心,跟教师直接拿出来就不一样。好奇心就是通过类似“猜猜”的口吻去引导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科学活动《摔不破的蛋》里,教师首先把蛋拿到和地板距离比较高的位置问孩子:“假如教师放手,鸡蛋摔到地面会不会破?”孩子回答:“会!”然后调到很低的距离间,孩子说:“不会!”再把距离调高一点,直到孩子开始犹豫。这样的导入就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把导入环节做透了。代入感的运用可以先从一个小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问孩子“假如你是故事里的人物你会怎样做”,这样孩子就会将自己代入角色。和导入要阶段性引导的道理一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材料投放也要有阶段性,不要一次性全投放出来让孩子看到,可以按阶段增加,这样才可以有效建构孩子的经验,同时能够一点一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以雪花片学习数学的活动,投放雪花片的种类和数量都应该分阶段,这样孩子才能够有效发展。有教师问我如何掌握活动里的阶段,我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来决定而不是根据活动设计决定。我的话就是:“教师主导活动目标,孩子主导活动内容。”
  在上课的过程中,假如碰到一些孩子不听话或不专注,教师可以根据他的情况做调整,比如这个孩子不专注,可能是他只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么教师就可以请他做小老师,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这个孩子不专注的原因是内容已经会了,或者是对这个课的内容没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提问,给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一堂集体课里,可能最困难的就是维持所有孩子的专注力,教师只能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高。
  7.如何运用教学活动于幼小衔接?如何参考别人的经验或运用教材的教案最合适?
  幼儿园采用活动式学习,这样能保证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经验建构。但是到了小学后,孩子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他们要适应和幼儿园不同的教学方式:
  ①孩子要面对不同科目、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
  ②孩子的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要面对更多抽象性教学。
  ③教师采用更多提问式考核。
  ④教师给孩子更多的任务,孩子需要更多任务意识。
  ⑤孩子需要更多的聆听讨论能力。
  所以教学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孩子能不能理解教师的指令用语,孩子能不能够专注,这些都必须在集体活动中让孩子慢慢适应,例如从短时间的专注慢慢到长时间的专注,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的上课习惯建立基础。可以说,幼儿园的集体活动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逐步让孩子适应小学的课程模式。要是教师在小、中班就以小学化上课的形式跟孩子进行教学,孩子就没有适应的过程。
  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会采用预教的方法,可是预教了小学的内容反而会让孩子到了小学时失去了学习兴趣。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方法应该是结合幼儿园活动教学的特点。
  另外教师亦可以安排孩子父母作为教师到班代课,让孩子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丰富孩子使用一些基本的、抽象的经验,例如大小、高低、进出、前后等。幼儿园的活动教学虽然和小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但是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这样而动摇对活动教学的信念,反而应该加强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环节的结合、加强目标导向,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亦为适应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另外,我看到一些教师的问题是被教材牵着走。首先教材只是教师的工具,等于药材和医生的关系。卖药材的人要介绍清楚药材的特点,但是如何运用应该是医生的专业判断。卖教材的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一样。但很可悲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只是教材的操作员,没有自我判断能力,每天的活动就只是按照教材执行,完全没有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教材可以参考,但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执行,教师可以找一些创新的教材,主要是看课例中内容的创新性,比如材料怎么用、过程怎么组织,吸收并运用它好的方法,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重新调整目标、提问。应该说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创新思路的参考,基本上是没办法按照教材去做的。
其他文献
随着多功能手机、便携式多媒体播放机、数码相机、HDTV和机顶盒等新兴产品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嵌入式系统的市场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IDC预测)。据估计,每年全球嵌入式系统带来的相关工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工控、办公、医疗领域逐步扩展到家用、商用等领域。    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挑战    嵌入式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新
期刊
杨剑 Nemus Young    “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就像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它这种创业的精神的种子就随处飘扬了。”这是苹果的总裁乔布斯评价Fairchild的一句话。  Intel、AMD、National Semiconductor……这些在半导体产业声名显赫的公司无不与Fairchild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Fairchild成立于1957年,是“硅谷”最早成立的电子风险公司
期刊
全球可编程解决方案领导厂商赛灵思公司日前隆重宣布,其65nm Virtex-5 FPGA系列两款器件LX50 和 LX50T最先实现量产。  自2006年5月15日推出65nm Virtex-5 FPGA平台以来,赛灵思目前已向市场发售了3款平台(LX、LXT和SXT)的13种器件,它们为客户提供了无需任何折衷的业界最高的性能、最低的功耗, 并拥有业界惟一内建的PCI Express 端点和千兆以
期刊
刘鸿恩 / 金丽科技 系统平台开发部    档案系统的起承转合    基本上,嵌入式Linux核心若有一个根目录档案系统可挂载,则Linux整个系统即可正常运作。但这个根目录档案系统若是使用Ramdisk的方式,亦即利用SPI-Flash里面所储存的initrd.gz这一映像档来挂载,则档案系统通常不大。以本系统为例,Ramdisk最多可扩充到4~5 MBytes左右,而以这种容量大小是绝对不敷使
期刊
今天,无处不在的静电和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各种电子设备成为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尤其是当手持电子设备的轻薄小巧且产品特性及功能不断增加时,它们的输入/输出端口也随之增多,导致静电放电(ESD)进入系统并干扰或损坏集成电路(IC),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ESD保护已成为电子设备制造商面对的重要课题。  安森美半导体提供从“插口到插袋”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电源转换、控制和保护方案。在ESD保护领域,安森美
期刊
虽然应用在手机等可携式产品的芯片解决方案早已进入高度SoC化的时代,但是考虑到芯片设计需要1-2年的设计周期,以及在这段期间各种I/O接口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和终端产品市场上变化快速的消费者口味,光靠手机的基频CPU或多媒体处理器所提供的外围连接功能,似乎越来越难以让系统设计团队设计出符合其市场规格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多媒体手机以及智能型手机这两大领域,即使是市场上最先进的处理器所提供的周边功能,也不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 / 王香和    非接触式IC卡(CICC—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又称无触点集成电路卡、射频卡(RFC—Radio Frequency Card)、非接触智能卡(CSC—Contanctless Smart Card),是世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射频识别技术和 IC 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
期刊
在RFID系统部署中,主要技术问题是全球互操作能力和放射辐射是否符合标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演示怎么样使用实时频谱分析仪,评估RFID系统是否符合ISO/IEC标准及与国际发射机有关的政府法规(如FCC47 part 15, ARIB STD-T82 和 EN 300 330)。 在本文中,我们专门参考了ISO/IEC 18000-3标准 (13.56 MHz 时 RFID空中接口通信参数)。 因为
期刊
颜鸿杰 Hung-Jie Yen    前言    无线通信系统由固接式进展到移动式,首当其冲的便是耗电问题。首先,由于用户装置大多使用电池来维持运作,在移动的同时又进行传输数据工作,势必快速消耗电池电量。透过空气接口链接的客户端(MS)与基站(BS)两端装置,电源必须保持在开启状态以维持通信正常,因此即便在没有传输数据时,用户装置仍持续消耗电量。另一方面,客户端为维持在大区域移动时的信号质量或是
期刊
液晶、等离子体、背投电视机单元电路原理与维修图说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液晶、等离子体、背投电视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典型型号的实际样机电路为例,采用图解的方式,重点阐述了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方式、数字信号处理的过程及典型故障现象的检测部位和检测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电视机开发、制造、调试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及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作为专业技术院校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    常用电子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