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童晓文:曾经是个“问题学生”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童晓文现在任职的同济医院,关于他有两个趣谈:一个是有一次医院的院长召集干部开会,亲自打了电话让不是领导的童晓文参加。童晓文问:星期几开会?_院长说:星期日。童晓文一听不乐意了;“星期日我还要陪妻子去买衣服呢。开会有钱吗?没钱叫我去干什么!”另一个是童晓文每次到妇科病房查房都会同病人握手。病人感激童晓文:“童医生”谢谢您救了我。”童晓文则认真地说:“谢谢您给了我一个机会。”
  这就是童晓文,一个率真得近乎可爱的人。率真的童医生的履历上拥有一串令人赞叹的称号:德国ULM大学医学博士,德国弗来宝大学妇产科医院首席手术医生,美国著名的Baylor医学院博士后、讲师,德国、美国、中国3国医生执照,上海惟一拥有多国行医执照、具备国外临床行医经验的归国医学专家……
  
  体校走出的“暴躁”学生
  
  从孩提时起,童晓文就不是一个按理出牌的男孩。7岁的童晓文因为从小爱打乒乓球,成为湖北某市乒乓球体校的一名学生。几年的体校生活告诉童晓文:什么都要靠自己,胜也好败也好都得认账。1975年,他拿到了市乒乓球比赛青少年组的亚军,老师告诉他:下一年人专业队的名单里有你。如果不是因为1976年毛主席逝世,全国两年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童晓文的将来也许会同乒乓球纠葛在一起。
  1976年,童晓文所在的体校宣布解散,12岁的童晓文成了一名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摸底考试就给了他不小的打击——100分的试卷,数学只考了5分,其他科目也大多不及格。童晓文很伤心,尽管他并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什么“家”,但是全班同学就属自己的成绩最差,这对于在体校里是“优等生”的他来说真的很难承受。
  不仅如此,他还是学校树立的一个“典型”——不过是反面的。就在开学的第一天,他闯了大祸。下课时,几个邻班的男孩气势汹汹地跑到他们面前,抡起拳头要打他的同桌。还不知道自己的同桌叫什么名字,到底为什么与别人结仇,但是看见几个人欺负一个人,童晓文一把举起自己坐的凳子,“哗”的一声,砸在为首的男孩头上——对方看了童晓文一眼,眼珠一翻。慢慢地倒地晕了过去……随即而来的自然是无穷无尽的批评、谈话、写检查、做思想汇报。
  老师来做家访了,他当着童晓文的面对家长说:“这个孩子还可以读书。”这样的一句话无疑是一道良药,给了童晓文莫大的鼓励和信心,他开始收敛自已潜心读书。在童晓文家隔壁,住着一对文革中被错判为“右派”的夫妇,夫妻俩常常用英语交谈。童晓文一放学就喜欢往邻居家跑,给他们买买火柴、打打酱油,没事的时候他就盯着入家听他们在说什么。对方闻他:“想学英语吗?为什么呢?”童晓文老老实实地回答:“想。会说英语多好,骂人也好、自言自语也好,普通人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此话一出,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夫妻俩被逗得哈哈大笑。他们收下童晓文,免费教他学英语,并且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推荐他到武汉的一所大学听课。
  1981年,童晓文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同济医学院。
  
  大一到研二,7年爱情长跑
  
  本科6年,在旁人眼里,童晓文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因为每门课上课时都看不到他的人影。一般来说,他同任课老师一个学期只打两次照面: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上第一节课是为了看看任课教师长得什么样;上最后一节课是为了了解老师如何安排考试。尽管如此,他还是常常会忘记考试的时间。好几次,童晓文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同班同学看见他,过来拍拍他的肩膀,问:今天下午考试,你知道的吧?他抬起头,迷茫地盯着对方:“什么,什么?要考试,考哪一门?”然后就是慌了神地赶紧找到那门课程的书本,拼命地读上一个中午,下午再忐忑不安地去考试。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童晓l文偶尔做梦,还会梦见有人告诉自己马上就要考试了,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准备,最后在慌慌张张的感觉中惊醒。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追上了班上最美丽的女孩,并且在7年后,让她心甘情愿地成为自己的妻子。
  童晓文心仪的女孩叫黄冬雅。上世纪80年代初,男孩向女孩表白的一般形式是给对方拼命地写情书。童晓文没这样做,他觉得既然看见她就有心跳加快的感觉,那就应该立即找到她、直接向她表白。黄冬雅当然不愿意搭理这个鲁莽的家伙,但是一次不理他,他下次又来了,而且依然是那副嬉皮笑脸的样子:“我刚刚从图书馆看完书,回宿舍的路上想到了你,所以就来找你了。”
  虽然童晓文很少上课,但所有应该学习的时间他都在图书馆度过,各类医学著作都被他找到读了一个遍。每次黄冬雅去图书馆借书,几乎她看过的所有书上都有他的笔迹:遇到疑问就画一个问号,不能同意作者观点的地方会毫不客气地写上自己的意见。起初她看到之后很生气,觉得在书上乱涂乱画实在不应该。但是仔细一读,发现那些注释都非常有道理。后来熟悉了这个人,也熟悉了这个笔迹,她由衷地感到钦佩:一个人竟然读得了这么多书,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在读!也难怪他常常毫不惭愧地说自己是这所大学里最用功的学生。终于,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88年,经过7年的爱情长跑之后,已经是武汉同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童晓文决定向恋人求婚。他对黄冬雅说:“每天都要送你回家,送来送去挺麻烦的,我希望下班你能自动回家。”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黄冬雅做了他的妻子。
  
  留学海外,保留中国籍和中国心
  
  1990年童晓文硕士毕业,毕业后留校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妻子黄冬雅则在工作两年后也读了硕士。随后的生涯中,夫妻俩共同进步,所经过的求学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童晓文在前,黄冬雅在后。
  1992年,童晓文接到德国ULM大学的邀请,去攻读博士学位。学校为他指定了导师,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德国人。师生见面第一天,导师的态度极其傲慢,他扔给童晓文一本医学著作:“看完了来见我。”一个星期后,童晓文把书读完了,还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读书提纲。当他找到老师时,这位先生正与一位年轻的护士聊天。他瞟了童晓文一眼:“没看见我正忙着吗?”童晓文火了,扭头就走,找到教务处坚决要换导师。同去的另一个中国留学生劝童晓文,要他注意一点国际影响,但是童晓文却认准一个道理: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肯定也不是优秀的学者。
  两年后,童晓文以博士论文零扣分毕业,这样的殊荣在该校100名博士生中才会有一个。碰巧的是,他毕业后同自己的第一位导师竟然是同事。对方感到很不好意思,郑重地来到童晓文面前向他道歉。童晓文幽默地说:“没关系,我与漂亮女孩聊天也不喜欢别人打搅。” 一笑泯前嫌,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这个时候,童晓文已经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妇产科肿瘤的研究上。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去了美国。在美国不到半年的博士后生涯中,童晓文创造了又一个奇迹:短短时间里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和5名博士后助手一,正式成为美国十大著名医学院之一——BAYLOR医学院讲师。而后的4年里,他得到了美国政府给予的总计1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了两项美国专利。
  1998年,德国再次以更完备的科研设施,更优厚的科研经费请回了童晓文。
  童晓文夫妇俩都拥有德美两国行医执照,靠着各自过硬的医学技术在西方社会牢牢地站稳了脚跟,但是他们依然执着地保留了中国国籍。在国外多年,童晓文也不可避免受到外国人的质疑和歧视,一次他的一个同行毫不掩饰地嘲笑中国落后,童晓文非常礼貌地回敬对办“是的,就算你说的是事实,中国,不如德国强,但是我比你强!”他说,固守中国国籍才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腰板总是直直的。
  
  回过不需要什么崇高的理由
  
  很多人问童晓文,既然已经能够融入德国社会,为什么还要回国,而且是在2003年的春天,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不是说不出崇高的理由,但宣晓文的回答很诚实,他说主要原因是为了长辈。
  2002年,黄冬雅的父亲去世,童晓文携妻带子回国看望岳母,他明显地感受到,老人家的精神状态很不好了。在他们准备告别的时候,岳母拉着女儿的手老泪纵横,几乎不能把持。还有他自己的母亲,也不能接受儿子儿媳长年在国外的现实,每次童晓文打电话回家,母亲在电话的另一头没有说上几句话就开始流泪。她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物质条件再优越也无法弥补缺乏亲情的遗憾。童晓文对妻子说:将心比心,咱们老了以后如果也是孤身一人,孩子不在身边那该有多寂寞啊。他们商量之后决定回国。
  童晓文回来了,如今、他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同时又是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在回国的这三年时间里,他多次到别的医院做免费的手术示范,将一些新的术式传授给别人。对于自己科室的学生,他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有的人向他提出这样的顾虑别人将你的技术都学过去了,将来不怕他们超过你吗?但是童晓文觉得正如得到不意味着拥有一样,付出并不意味着失去。他说,社会需要一个人不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能为社会所需要,这也是一种幸福!
  说这话的时候,童晓文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顽皮的、容易冲动的少年了,也不再是那个不太懂得哄女孩子、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的大学生,只有一点没有变。他依然那么坦诚、那么执着,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吧。
其他文献
刘嘉大学毕业后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一家外企谋得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留在了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经过6年的打拼,手头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还与一位漂亮的女孩建立了恋爱关系,准备年底结婚。  上周三,刘嘉通过按揭购买的新房发了钥匙,他特别兴奋。熬了两个通宵设计出了一套房子的装修方案,一下班就拿着方案和效果图匆匆赶往女友家,想和女友商量后尽快施工。  “刘嘉!”快到女友家住的公寓楼时,刘嘉突然听到有人
期刊
俺娘,农村里最朴实无华的一位母亲,无甚特别,终日在田间和灶台上忙碌着,点燃着一家人的袅袅炊烟。娘大字不识,俗话说的睁眼瞎子,然而,在娘的字典里,却用乡间最憨实的汉字为儿子祈祷幸福的未来。  苏北农村,特别是江淮一带,小孩子到了六周岁,家里的大人总要给孩子庆贺,当地兴孩子六岁剃毛头。什么叫毛头?就是在孩子的脑勺后留有一撮头发。就是小辫子,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由孩子的舅舅把那小辫子给剃了。也许是民间
期刊
工作的关系,我和日本商人打交道比较多,他们除了精狡的一面外,其敬业勤奋的商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我随日商多和田先生到山东一家小厂去看设备。为了省钱,工厂用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接客人。由于飞机晚点,多和田到达时,已是下午五点。出了机场,他随我一头钻进狭小陈旧的面包车,没有丝毫的不满,反倒说,这样就挺好,工厂就应该精打细算。  当时天降大雪,异常寒冷。多和田从南方过来,只套了件羊毛衫和风衣。车
期刊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外来务工者,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最低层,要为每日的生计辛勤奔波。他们大多敏于行而讷于言,不善与人侃侃而谈。但有时却能以精湛的寥寥数语,道出某种生活哲理,叫你又感慨又佩服。  去年冬天,我外出采访。在路过一幢28层的商务大楼时,忽觉天空有水滴溅落。抬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外地的小伙子在清洗大楼的外墙。他们长索系腰,悬在半空,先用清洗液涂抹墙面,用长柄刷刷出污垢,再用水管逐层冲洗
期刊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说《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于丹的精彩解说,展示了一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设问——切实的导发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篇幅虽不长,内涵却丰富而又深刻,这无疑给解说造成了难度。于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十分精准地
期刊
这是400多年前人类科学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600年2月17日清展,春寒料峭,一个人被绑在罗马鲜花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被罗马教庭以异端分子的罪名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向围观的群众大声疾呼:“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徨。”他就是布鲁诺——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
期刊
即兴演讲不易,即兴演讲的开头更难。“凤头、猪肚、豹尾”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一次成功的即兴演讲没有一个好的开头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即兴演讲有一个迷人的“凤头”呢?    一、自我介绍法    这是一种较传统、较常见的开头方法,它适合于演讲者与听众初次相交或者对前者的身份工作和生活经历不很熟悉的情况。一般而论,听众对陌生的演讲者都有一种朦胧感、神秘感,了解演讲者的愿望很强烈。如果这时你能及时、
期刊
[案例]  人事经理王强一上班,就开始打电话:  “小李你在哪里?快点到人事部来一趟!有急事找你!”  “小赵,马上到人事部来!有要紧事!”  “老钱,出大问题了!!你快来一趟吧!”  “刘总,我有个非常重要的文件要你签名!能否请你马上来一趟?”  实习生小李第一个赶到,急匆匆地差点被门槛拌了一跤。“这是你这个月的交通补贴,签收一下吧!”小李签了字,眼睛吧噔吧噔地看着王经理,等他吩咐“急事”。王强
期刊
崔永元《实话实说》妙语选    鸟与我们(播出时间1996年4月28日)  崔:那你说说,养鸟有什么乐趣?  嘉宾:作为老年人来说,可以锻炼身体。它催人早起,天明则叫。  崔:你说的情况,我听着像养鸡。  观众;目前养鸟还有个好处,可以扶贫。  崔:您说的扶贫是什么意思?是把鸟都抓起来,就没有抢粮食的了,是吗?  观众:贫困地区的人可以到北京来卖鸟,这样他们就富了。有好几个卖鸟的后来都盖上小楼了。
期刊
上个周末在家读“时代”杂志(Time)这期的主题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是从五大领域里挑选出来的。我跳着看了些介绍。  其中我感兴趣的是MelindaGates(大名鼎鼎的盖茨先生的夫人)写的关于warren Buffet(股神巴菲特先生)的事。她自然是夸他的。别的优点我以前都读过,比如,他是位了不起的金融家、慈善家和教育家,等等。然而,她写的里面有一点我以前是没有读过的。  Melin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