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部反映国民党抗战影片拍摄始末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李宗仁回忆录》到《血战台儿庄》,辗转中的心愿和勇气
  1981年,文化部共青团组织负责人田军利看了《李宗仁回忆录》中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描写后,被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抗击日军那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想,如果能将这场战役搬上银幕,将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重大意义。于是,他找到好友费林军商量此事。费林军当时是电子工业部电视录像室编导,他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两人遂决定联手创作一部反映台儿庄战役的电影文学剧本。
  众所周知,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然而,两位作者在创作中却将剧中主人公投射在张自忠身上。个中原因不仅是因为张自忠的事迹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更因为中共对张自忠的评价一向是很高的。与其他国民党军将领相比,张自忠没有参加过与共产党军队的内战。张自忠牺牲后,中共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还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因此,以张自忠为剧中主人公在政治上不会有任何问题,将来拍成电影,审片也容易通过。
  尽管确定张自忠为剧中的主人公,但田军利和费林军在创作中还是非常注重反映台儿庄战役的真实情形。为此,他俩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走访了许多当年参加或者目击台儿庄战役的人。1982年,电影文学剧本《血战台儿庄》定稿,并于1983年在《八一电影》第4期上发表。作品一问世,便受到各方关注。曾任电影《地道战》摄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老导演杨光远看了这部作品后,很是喜欢,当即向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建议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
  当时,宣传国民党抗战事迹尚属敏感话题,教科书上对此也是只字未提,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顾虑重重。厂领导迟迟没有回音,杨光远只得耐着性子等待机会。198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纪念馆第一次展出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部分。同年8月25日的《人民日报》也刊载了《台儿庄光照人间》的文章。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贬斥的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这对杨光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更坚定了他拍摄台儿庄战役的决心。
  然而,任凭杨光远如何争取,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对拍摄台儿庄战役这样的题材依然有所顾虑。正当杨光远苦恼时,时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去广西完成这一影片的拍摄。陈敦德之所以找杨光远到广西拍台儿庄战役并非偶然,是想为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成荫了却一桩“未了的心愿”。
  那是1965年,为欢迎李宗仁从海外归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周恩来亲自给电影界人士敬酒,并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说:“成荫同志,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成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成荫曾拍过电影《南征北战》、《万水千山》等,在电影界以拍摄军事题材片而闻名。周恩来有此嘱托,拍摄一部反映台儿庄战役的作品自然也是他的首选了。
  然而正当成荫着手台儿庄战役的拍摄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拍摄计划也随之被束之高阁。这一搁就是近20年,但成荫始终没有忘记周恩来的嘱托。1982年,成荫对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谈起当年周恩来的嘱托时说:“李宗仁先生是广西人,台儿庄战役时他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希望你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我进行这部戏的拍摄。”不幸的是,1984年4月,成荫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1985年,陈敦德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后,大陆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也开始回归史实,相关书籍也不断问世。陈敦德感到拍摄台儿庄战役的时机到来了,他向厂领导郑重提出了拍摄台儿庄战役的建议。其实,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对于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样一个实力并不强的小厂来说,并非没有风险。然而,经过一番思量,刚刚拍过《黄土地》、思想比较开放的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还是决定冒一次险。为了拍好台儿庄战役,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派陈敦德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杨光远前来执导影片的拍摄。
  男一号从张自忠到李宗仁,敢于拍就敢于直面历史,再现真实
  对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杨光远喜出望外。他当即向陈敦德推荐了由田军利和费林军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血战台儿庄》。不久,广西电影制片厂花3000元从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作者那里买下了剧本的拍摄版权。陈敦德读了剧本后,虽然觉得写得不错,但由于该剧本是以张自忠为原型的,主人公并非台儿庄战役的最高指挥者李宗仁,而且张自忠在台儿庄战役中并未像剧中主人公那样壮烈牺牲,如果按此剧本拍摄,不但与历史不符,同时也不能为成荫“还愿”。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拍摄台儿庄战役以李宗仁为主人公不但能提升影片的主题,同时对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陈敦德经与杨光远商议,决定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并为此请田军利和费林军前来广西改稿。
  在改稿过程中,杨光远和陈敦德多次叮嘱两位作者:“影片要真实反映那段历史,主要人物应是李宗仁,而不是张自忠。当然,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杂牌军的一次大会战,不仅仅是桂军。影片主要写李宗仁,但其他参加这场战役的军队和人物也都要写。我们拍这部电影要求场面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参加这次会战的历史人物如李宗仁、蒋介石、白崇禧、韩复榘、张自忠、池峰城、孙连仲、王铭章等,都需要得到真实的再现;当年在台儿庄浴血奋战的西北军、东北军、川军甚至中央军亦需得到真实的再现;组成会战的临沂、滕县、台儿庄等战役也要得到不同层次的再现。”也就是说,要用当年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细节来表现这个故事。
  两位作者根据杨光远和陈敦德的上述构想,重新改写了剧本,并为此召集了多次研讨会,仅修改稿就达17本之多。修改后的剧本融纪实性与文献性于一体,剧中人物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虚构,这在当时的故事片中还是不多见的。重新修改后的剧本着力刻画了李宗仁善于用人、运筹帷幄的魄力。同时,台儿庄战役中的种种悲壮动人之笔在剧本中也得到了艺术的体现。   剧本完成了,摄制组便开始进入了紧张的拍摄。影片开拍之前,适逢80岁高龄的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访华。当年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伊文思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曾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影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在北京饭店的小会客厅里,伊文思向影片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当年在台儿庄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情况。伊文思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回忆及其所拍纪录片,对于《血战台儿庄》的拍摄无疑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在《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场景,都取材于这部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的原国民党一些党政军要人对于影片的拍摄也很是支持。当年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国民党军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曾给予指导。据杨光远介绍,他去采访郑洞国时,郑洞国一开始不愿接受采访,说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斜眼,都是反面角色。杨光远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我是直面历史的,是实事求是的,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郑洞国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所知道的台儿庄战役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杨光远。杨光远还找了台儿庄战役时守卫枣庄地区的原国民党军第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当杨光远说明来意后,90岁高龄的李仙洲大为惊讶:“共产党拍台儿庄战役,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杨光远向他保证:“我一定把台儿庄战役拍好。”两人谈了三个多小时。杨光远离开时,李仙洲还将他送到大门口,并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为了给自己壮行,杨光远前去参加审片会时还特地带了一本《毛主席语录》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和演员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血战台儿庄》有着浓厚的纪实色彩,这就要求片中主人公不仅形似,更要神似。经过一番认真的挑选,剧组很快确定了剧中人物的扮演者,由赵恒多出演蒋介石,翟俊杰出演王铭章,初国梁出演张自忠,宋广汉出演孙连仲,江化霖出演池峰城,刘春祥出演韩复榘。只是李宗仁这个主角选了很久也没定下。正当杨光远为找不到李宗仁扮演者而伤神时,却收到了青岛话剧团演员邵宏来自荐出演李宗仁的信。邵宏来不但人长得像李宗仁,而且也非常希望能在银幕上塑造李宗仁的形象。杨光远看了来信后,当即邀其前来面谈。杨光远在与邵宏来初次面谈后,就定下了由他来出演李宗仁这一角色。
  邵宏来接到出演李宗仁这个角色的任务后,十分兴奋,但由于初次演电影,开始时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尤其担心舞台演员那些习惯会影响人物塑造。杨光远鼓励他说:“你的气质很接近这个人物,你无需表演啊!”果然,放下心理包袱的邵宏来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塑造好李宗仁这个艺术形象,邵宏来翻阅了大量史料,并走访了许多当年与李宗仁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细心探究这位儒将的内心世界。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邵宏来终于使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李宗仁跃然银幕。曾长期担任李宗仁秘书、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程思远看了影片后惊呼:“德公(李宗仁字德邻)还魂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看后也连声称赞:“像极了!”正是由于邵宏来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后来他相继在《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决战之后》等多部影片中饰演李宗仁这一角色,成为扮演李宗仁的“专业户”。
  邵宏来扮演的李宗仁真实到位,赵恒多扮演的蒋介石也是可圈可点。在影片中,赵恒多凭借多年的演技经验,把蒋介石张扬干练、精明老辣的个性演得很到位,并因此荣获了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对自己在片中的表现也很满意,曾对人说:我在30余部电影、150余部(集)电视剧中饰演过蒋介石,但最满意的,还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
  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影片《血战台儿庄》终于封镜了。忙碌了几个月的演员们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自己演的这部片子充满了信心。然而此时此刻,杨光远的心却绷得更紧了,因为还有重要的一关在等着他:电影局审片。
  为了给自己壮行,杨光远前去参加审片会时还特地带了一本《毛主席语录》。不为别的,只为语录中有这么一段毛泽东评价台儿庄战役的话:“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杨光远事后对人说:“我去参加片子审查,专门带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我怕万一有人指责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把《毛主席语录》翻开,给他看毛泽东对台儿庄战役的评价。”
  由于《血战台儿庄》是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正面抗战题材的影片,因而此次电影局审片会的规格也是比较高的,中央军委及中央统战部、中宣部、文化部、电影局等各部门的领导都来了。事实证明,杨光远的担心是多余的。审片会上,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好,而且没有提出任何删改意见。一位中央领导在看完影片后,紧紧握住杨光远的手说:“谢谢你拍了这部好影片。”
  审片会后,《血战台儿庄》在全国上映,并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被片中那壮烈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影片在上海放映时,甚至还出现了观众集体为这些勇士致敬、默哀的动人一幕。
  《血战台儿庄》先后荣获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化装、最佳烟火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还获得了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血战台儿庄》对融化两岸坚冰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大陆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正面抗战题材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不仅在大陆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也引起了港台地区及相关人士的关注。
  1985年夏末,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中国大陆正在拍摄台儿庄战役的消息后,心情很是激动,立即赶回祖国先睹为快。一下飞机,他就对前来机场迎接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当时影片尚在后期制作中,陈敦德有些为难地说:“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呢。”李幼邻急切地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陈敦德请示国家电影局后,为李幼邻放映了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血战台儿庄》。李幼邻看了还不到十分钟,眼泪就流了下来。   《血战台儿庄》继在大陆上映后,又于1986年4月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同样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进入前三名。香港报纸评论说,《血战台儿庄》表现出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讴歌了民族魂。台湾“中央通讯社”香港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当即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谢忠侯所说片中先“总统”正面形象,其中就包括蒋介石主持王铭章追悼会的情节。王铭章师长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为其主持追悼会。当时,日本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神态镇定自若。这场戏实际上也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蒋经国听后立即在电话里对谢忠侯说:“给我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蒋经国既有此要求,谢忠侯便马上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告知此事。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立即就此事向中央作了汇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当即批示:可以将此影片传至台湾。198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血战台儿庄》电影拷贝,并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转交给台湾“中央通讯社”香港负责人。
  蒋经国收到影片拷贝后,立即组织了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影片后,蒋经国若有所思地对大家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才是。”宋美龄对这部影片也十分关注,接连看了两遍。
  不久,蒋经国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也是海峡两岸隔离多年后,台湾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两岸坚冰开始悄然融化。
  蒋经国、宋美龄看过影片后,《血战台儿庄》在台湾上映,并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载文,对这部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白崇禧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称:“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一些国民党军将领也称赞道:“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胸怀来拍摄台儿庄大战,真是了不起!”
  【责编/九月】
  影片信息
  片名:血战台儿庄 (1986)
  导演: 杨光远 / 翟俊杰
  编剧: 田军利 / 费林军
  主演: 邵宏来 / 初国梁 / 江化霖
  类型: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上映日期: 1986
  又名: The Bloody Battle of Taierzhuang
其他文献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支节,干支历的岁首,建寅月之始日。立春伊始,春回大地,万物生长。一切带着的灰埃和尘积会被融化的积雪消融,一切带着的绝望和呐喊会被春风吹散……  ——题记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里还没有任何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  看别人的故事总觉得是别人的,而在电影《立春》里,你却能发现曾经的自己。有人说好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故事
期刊
2015年7月25日应长春老电影发展协会会长赵丙成之邀参加毛泽东为影片《创业》批示四十周年纪念大会。1975年7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邓小平转交电影《创业》导演张天民的信上作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四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年的创作人员大都离世,健在的也都七、八十岁上下。《创业》主角周挺杉的扮演者张连文
期刊
肖幸海,号卧薪斋主,现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委,张家界市山水画院院长,陕西书画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毕业,陕西省美协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擅长山水、花鸟。山水画远宗刘松年、马远、唐寅,近师关山月、黎雄才、白雪石等,并受教于著名山水画家张介宇先生。山水中尤擅画张家界那直立的奇峰、飘飞的烟云,深得其风骨神韵。花鸟画远宗任伯年、刘继卣、王雪
期刊
阿尔莫多瓦,一位神奇的导演,西班牙“国宝级”人物。我们父辈的年龄,在不同的国度,一样经历了国家的变迁、世界艺术潮流更迭、自身的成长与嬗变,他用与众不同的视角谱写一出出精彩纷呈的也许只属于电影世界才有的平凡人事,但却又用坦诚的镜头语言讲述着,让人惊呼并意识到,这就是西班牙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至少是边缘的缺少被关注的一群。  阿尔莫多瓦出生在西班牙拉曼恰地区,自幼家庭贫困,但他从不忌讳谈论这些,其父亲
期刊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值得我们讲述,有着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骄傲。我们应该记得属于我们的荣耀与辉煌,同时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那些曾经屈辱无比的历史遭遇。2014,又一个甲午年,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在此,我们从电影入手选取了部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敌入侵题材的优秀影片,与读者一起回顾那些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以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让这些影片时刻的警示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
期刊
编者按:音乐可以离开电影,但电影却不能阙如音乐。倘或卓别林没有为自己的默片谱写出精彩诙谐节奏自洽的音乐,想必其电影定会失色很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泰坦尼克号》,设若没有詹姆斯·霍纳,卡梅隆此片恐怕也难以想象。但电影音乐究竟何为?是电影附属,还是电影注解,抑或不止于此二者?在百年影视上它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本刊特约专栏影评家耀辰先生,为大家从头道来,一探究竟。  电影原声在经历了诞生初期的混沌乱
期刊
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理查德·怀斯曼曾在《正能量》一书中,揭秘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我们的信念、情绪、意志力,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同时,规避自私、猜疑、不自信的负能量。  作为与人类生活最贴切的媒介之一,电影曾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许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国产正能量电影确实不少。许多网友认为体育方面的电影都可纳入正能量的范畴之中,这样的理解当然不能算错
期刊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多采用中远景长镜头叙事,很多段落辅以摄影机的摇动,由一个镜头完成。这些长镜头尽可能再现“缓慢的时光流程”,以纪录人物在时光流逝中飘浮于世的状态。长镜头时间包含着更丰富的可能性。“叙事本身就是重新结构时间,那些时间带给我们的美感似乎无法言表。在我长镜头的偏好里,时空统一的单一场景里,常常让摄影机处于茫然不知的等待之中,这符合我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在特定的长镜头和统一场景里,导演
期刊
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电影几乎同时诞生的电影海报也有相当浓厚的积淀。电影海报是一部电影的“名片”,也叫电影宣传画。它是以绘画和文字组合的一种电影招贴画,融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从最早期的单纯广告宣传转变为一种时尚文化收藏品,吸引了许多收藏家的目光,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  近年来,随着《洪湖赤卫队》、《江姐》、《渡江侦察记》、《赵一曼》等革命经典影视剧的热播,红色题材和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天使都将坠落人间,历经考验。天使中的天使——秀兰·邓波儿,也不例外。  2014年2月11日,秀兰·邓波儿在加利福尼亚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5岁。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位淡出影坛已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世界级童星的身上。也有许多人拿时下各国当红童星与之做比。然而,秀兰·邓波儿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当她以5岁幼龄,作为20世纪福克斯签约演员的时候,她是世界上最好的童星,没有之一。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