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的色彩意境与情感诉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det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始终是艺术表现水准的最高体现,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表达意境和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色彩作为艺术语言中的一种,它所具有的情感化和感染力是其它艺术语言所无法比拟的,电影艺术创作者也正是借助了色彩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来叙述故事情节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电影 色彩 意境 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 色彩在构建电影中情感与意境的作用
   德国的古典主义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在艺术的创作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始终是艺术家不懈的追求目标,它也是实现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沟通。意境,包含“意”与“境”双重含义,“意”是主观的,“境”是客观的,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物与我、景与情的统一。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书法、国画中的“咏物寓志”“借景抒情”都是情与景,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浑然统一,是意境的体现。与其它的二维空间艺术相比,电影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流动的画面,集美术、音乐、舞蹈、建筑为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屏幕上的画面及声音的传递,向人们叙述故事情节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创造同样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追求目标。当观众看完一部优秀的影片时,他们“通过理智的接收和情感的渗透,受到启迪,实现审美体验,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的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灵魂受到震撼。”抛开情感沟通的听觉因素,在视觉因素中,相对于其它的因素,色彩的因素对视知觉的刺激是最强的,最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色彩具有情绪化和象征性,具有使人内部世界外化的作用。
   人对色彩的感受是视知觉和心理作用下的共同结果,人对物体色彩的感知来源于物体表面对不同光波的吸收与反射,然后经过视网膜和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最后形成色彩的印象,这个过程是色彩产生的生理过程,它并不具备一定的暗示性;但人对色彩的感受并不单单来源于生理过程,人在经过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后,就会对色彩就产生不同的认识与联想,如看到红色,使人联想到血、火等事物及现象,使人产生紧张、兴奋等心理情绪,从而红色就带有危险、喜庆等不同的语言暗示,这个过程是色彩的产生心理过程。也正是由于这种色彩的心理现象,使色彩具有了情感。在色彩的生理学中也证实了色彩是主观性的感觉,它能够唤起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联想,同时,色彩也有自身的性格和象征意义,色彩就是情感。张艺谋曾经说过:“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情感波动的因素。”他甚至干脆将色彩称作“精神色彩”。事实上,电影中的色彩不光具有还原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积极作用,它更“具有超越眼睛的力量”,传达出不同主观情感的艺术表现功能。早在黑白胶片时代,苏联的蒙太奇派代表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就让人用手工着色的方法,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将影片中水兵起义时起的旗帜染上红墨水。通过红的火与血的色彩语言,一方面,象征热情能量、阳刚之气;另一方面,又象征战争、力量、攻击,试图通过“被染色”的红旗传递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观众不仅从理智上意识到了这是革命的象征,还引起了情绪上甚至是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
   色彩这种具有情感化和象征性的语言运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产生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中就有所体现,它不但为电影的创作增强了极大的表现手段,同时,还拓展了电影的艺术空间。在1964年由安东尼奥尼执导的电影《红色沙漠》,该部影片赋予了色彩的表现力。在片中,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和时代氛围。著名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称该部电影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在电影进入成熟期以后,对视觉的效果及动态画面的感染力似乎超越了单独叙事性的故事情节,一批具有绘画和艺术底蕴的艺术家开始介入电影的艺术创作之中,特别是在色彩的处理上,使动态的画面趋于视觉感染力,意境的创造趋于完美。例如,被称为电影届莎士比亚的黑泽明,早期学习油画,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在电影拍摄之前,他就经过自己的画笔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在《梦》的影片中,色彩绚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寓意的深刻表达,本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完全脱离了情节性因素而转入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之中。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最初也是学习美术出身的,他在电影的艺术创作中,色调艳丽而冷漠,构图夸张,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感情化;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是学习摄影出身,他将中国的色彩审美观点应用于镜头之中,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情感特色。可以说这些电影创作者在不断地追求色彩在电影画面中的审美,突出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情感诉求与意境表达。
   二 色彩在电影中情感与意境的诉求方式
   色彩具有情感化和象征性的意义,电影创作者也是运用了色彩的这一特征,通过色彩来加强屏幕的情绪化,并通过色彩来传达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可以说色彩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构建了一条思想的桥梁。对于色彩所具有的这种特殊表现力,德国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色彩能够使人感悟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体会人生的价值,它是高明的电影创作者展示作品深层内涵常用的手法。
   1 运用色彩的象征性表现主题突出意境
   色彩的情绪化和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以及冷暖等对比关系实现的。单从色相而言,不同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赋予色彩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不同背景下,其象征性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如红色象征革命和希望,同时也象征危险与死亡;白色象征纯洁与高贵,同时也象征冷漠与死亡;黄色象征高贵与收获,同时也象征堕落与淫秽。当然,对同一色相而言,在不同色彩背景下和明度、纯度对比下其象征意义也发生变化。如以黄色为例,高明度和纯度的黄色,在低明度的背景下,黄色代表光明与真理,但如果黄色的明度与纯度降低,黄色则是猜意、背叛、怀疑、不信任和缺乏理智。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赋予色彩一种象征意义,借此暗示作品的特定意义,运用统一和谐的色调,强化色彩的心理作用,揭示影片的主题,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电影《红高粱》中就是强化了红色的心理暗示,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红色,张艺谋使用了背景红、景物红、人物红,影片结束时更是满眼的红色,张扬了人物的狂野与激情、悲壮与革命的情感。在张艺谋的另一部影片《黄土地》中,大量使用了黄色,他曾说:“由于我们对黄土地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我特别希望能把土地的颜色拍摄下来,以表达我们很强烈的情感因素。”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大面积的黄色色块让人们想到黄土地上人们的敦实、纯朴,而在黄土地中的人物是中国炎黄子孙的标志,绿色的树木、屏障则是生命的象征,红色的旗帜、条幅等则是抗争的精神的象征,这些色彩的运用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强化了影片的主题。
   2 运用基调渲染主题、烘托气氛
   不同的色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对不同色彩的审美选择,创造出特定的意境氛围,来表达人类的丰富情感。如果以某一种色为基调,可产生极为鲜明、统一的画面效果,有助于表现单纯、强烈的思想情感。如以高明度色彩为主的色调,具有清新、明朗、轻快的感觉,以低明度色彩为主的色调,具有深沉、稳重、沉静的感觉;以高纯度色彩为主的色调,色彩生动、艳丽,具有强烈刺激的视觉感受;以低纯度色彩为主的色调,具有柔和、含蓄、典雅或平和、朴素的感觉。在强对比的色彩色调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效果,有助于表现动势、活力或矛盾冲突等主题情感。
   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电影中,为了塑造了含蓄而神秘的心理感受,运用了低明度的色彩基调,这部影片沿袭了王氏以往晦涩、黯淡的风格。片中的两人世界,暗淡的家具及环境,灰色的围墙,显得神秘而单调。在暗淡而单调的色彩陪衬下,突出了旗袍的色彩,表达身穿旗袍的女主角的心情,这种色调在向观众暗示一种郁闷的心理状态。他们约会的场景,有灰蒙蒙的围墙、湿漉漉的栏杆,有种被围困的感受,似乎无法冲破束缚他们的世界,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伤感的心理氛围。
   3 运用色彩叙述情节内容,升华情感
   在色彩的运用中,统一的基调会强化画面的整体效果,烘托主题气氛,但如果没有色彩的变化与对比,色彩过于单调,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使人的情绪一直处于过度兴奋或压抑之中,这并不是创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电影是流动的画面,创作者通过声音与画面等一系列的技术和艺术手段来叙述故事境界、交流情感、传达创作思想。叙述情节、交流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如借助声音、动作、场景的变化等方式来实现。但是,色彩在这一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运用色彩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变化。自然界的色彩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在一天或一年的时间内光线和季节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色彩也随之变化。如在一天中从早晨、中午到傍晚,太阳周围的色调变化顺序是:冷红(接近玫瑰红)——淡黄(接近于白)——橙红;树木从春天到秋天的色彩变化顺序是:嫩绿——深绿——黄绿——黄。也正是由于人对色彩能够产生联想,能够通过有秩序的色彩变化而联想到时间的变化。
   其次,不同的色调及不同的色彩对比关系,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粉红色具有放松和安抚情绪的效果。绿色可以调节人的神经,提高人的听觉感受性,缓解疲劳,蓝色具有安静、稳定感;不同的明度、纯度及色相的对比效果给人的情绪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强的色彩对比具有粗犷和豪迈的性格,强对比亮调显得欢畅和响亮;强对比暗调使人感到惶恐和焦躁。关于色彩对人心理情绪的影响是复杂的,而且和人的种族、地域、性格、年龄、性别等多方面都有关,在色彩心理学中所阐述的情感现象,是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共性出发的。色彩对人情绪方面的影响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公共场所和工作车间中,如工厂、学校、医院的色彩体系;另外,色彩还具有软、硬,苦、辣、酸、甜,以及声音等其它直觉的相关感受。在电影中,创作者们也正是运用了色彩的这一现象来调动人的情绪,在动态的画面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及社会的价值。
   在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通过卡捷琳的奋斗过程来反映苏联中年人一代的爱情、家庭、理想、道德、人生价值等生活经历,先后运用绿色和淡黄色基调来反映她从“寻找”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种风格特色,潜移默化地揭示着影片主题。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其色彩以大写意的手法,以黑、蓝、红、白、黄等纯色为主调,并且运用这几种色彩分段叙述了故事的发展情节,黑、白两色穿插于各段之中,弱化了红、蓝、黄的对比,使这几种色彩相互碰撞,又统一到整体之中;影片中人物的色彩是赋予身份的标识,同时也突出了人物不同的情绪及性格特征,场景的色彩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故事情节也伴随色彩而发生变化。
   “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手段,当色彩的表面印象发展成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时,会造成情感震动,像在一个回声里,心灵与别的领域进入共鸣。”色彩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人们对它的体验则更多地来源于主观感受,色彩具有情感和生命力,能激发人的想象,电影中的色彩魅力恰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德]伊曼努尔·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 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
   [3] 袁玉琴、王臻中:《论电影色彩的文化意蕴》,《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 [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简介:马涛,男,1970—,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二)各科分种检索表 (为了便于查索,科号按科名拉丁字母顺序编排) Ⅰ.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1.银杏科 Ginkgoaceae 鳞芽,侧芽单生,有顶芽;叶迹2个并生;双迹单叶隙,有长枝
观察苗木的营养状态,进行适宜的施肥管理,在育苗时很重要。判断营养状态,有养分缺乏症观察法和叶片分析法,后者需要高度的分析技术和设备,现场进行困难。可以说作为养分缺乏
当年,青岛的城阳区引进第一家韩资企业——托普顿时,亲历其中过程的引资者,据说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尔后,韩资企业趋之若鹜,纷纷落户城阳。城阳一度成为全国韩资聚集最多的
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为松科雪松属的常绿高大乔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树冠圆锥形或尖塔形,树姿雄伟挺拔,春季针叶翠绿而略带灰白,盛夏浓郁苍翠,十分
分别以Fe(Cl O4)3、FeCl3、Fe2(SO4)3作为氧化剂,对3′,4′-乙撑二氧-2,2′∶5′,2″-三噻吩(TET)进行了化学氧化聚合,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
大灾难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0分,上海。正在办公室工作的张颖差点儿因强烈的楼体晃动摔倒,挂在墙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靠近桌边的茶杯滚落到地上,杯子里的水洒了一地。张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正所谓“知识创造财富”,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中,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学生在初中阶段才接触历史,对历史知识略显陌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不要将历史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要教会学
林业工作者要把森林的培育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才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但天山中、东部林区,长期以来,对采伐更新工作的研究,一直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重采
高校的日语语言教学包括日语语言以及以日语为载体的文化知识两部分内容。我国日语教育长期受英语教育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教学上,忽略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理解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