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香茗“金山翠芽” 原产于镇江金山禅寺西北一座小山金鳌岭上,为北宋金山寺住持佛印长老所种植。据清《金山志》记载:“金鳌岭在山西北,横亘七峰阁下,日照如金。”因金鳌岭毗邻长江,终日雾气缭绕,日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土质疏松,故茶性娇嫩,芳香扑鼻,回味有甘,香高持久,以形美(似金山寺宝塔)、色翠、香浓、味醇而著称。“金山翠芽” 若配“中泠(líng)泉” 泉水,更是碧莹清澈,齿颊生津,甘醇舒畅。一枚枚茶叶在杯水中站立,犹如一根根破土而出的滴翠春芽,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姿态,不会倒下,堪称“金山双绝”。
中泠泉,又名中儒泉,泉水清澈,沸騰后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中泠泉曾被茶圣陆羽排为天下第七,后来另一位唐代名士刘伯刍将其定为“天下第一泉”。 明代唐寅有诗曰:“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清康熙帝一生嗜茶,也曾品评金山中泠泉:“缓酌中泠泉,曾传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酒遍山行。”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进行,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瓶盖,才能汲到中泠泉水。南宋陆游为官京口,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儒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后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移至金山禅寺西侧。佛印希望好水有好茶来配,于是托人从家乡江西带来几十棵上等茶树,移植在金鳌岭上,并安排僧人精心管护,便有了今天的金山翠芽。
宋时饮茶盛行,饮茶为寺院制度之一,宋代道元的《景德传灯录》对寺院饮茶有过描述:“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宋时,金山禅寺内专门设有制茶的茶台、饮茶的茶堂、烹茶的茶寮,有“茶头” 专管茶水。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来命名,比如设在金山寺大雄宝殿东北角的鼓叫“法鼓”, 设在西北角的叫“茶鼓”, 按时敲击茶鼓召集僧人饮茶。
在悠长的岁月里,经巧匠们精心琢磨培育,金山翠芽逐渐适应了镇江丘陵地貌的气候及土质环境,得以传承培植。尤其近30年来,金山翠芽更是声名远播。1985年6月,经江苏省推荐参加由国家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名茶展评会”, 金山翠芽一举跻身“全国十大名茶”行列。此后,金山翠芽在历届“中茶杯” 名优茶评比中共获得7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和5个金奖,其中第三届、第五届均以同类产品总分第一夺冠。同时,在中国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博览会等各类重大茶叶展示评比中荣获金奖,金山翠芽先后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 “江苏省著名商标” 等称号。1996年,金山翠芽作为江苏名茶代表,被中国茶叶博物馆选征收藏展示。
中泠泉,又名中儒泉,泉水清澈,沸騰后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中泠泉曾被茶圣陆羽排为天下第七,后来另一位唐代名士刘伯刍将其定为“天下第一泉”。 明代唐寅有诗曰:“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清康熙帝一生嗜茶,也曾品评金山中泠泉:“缓酌中泠泉,曾传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酒遍山行。”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进行,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瓶盖,才能汲到中泠泉水。南宋陆游为官京口,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儒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后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移至金山禅寺西侧。佛印希望好水有好茶来配,于是托人从家乡江西带来几十棵上等茶树,移植在金鳌岭上,并安排僧人精心管护,便有了今天的金山翠芽。
宋时饮茶盛行,饮茶为寺院制度之一,宋代道元的《景德传灯录》对寺院饮茶有过描述:“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宋时,金山禅寺内专门设有制茶的茶台、饮茶的茶堂、烹茶的茶寮,有“茶头” 专管茶水。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来命名,比如设在金山寺大雄宝殿东北角的鼓叫“法鼓”, 设在西北角的叫“茶鼓”, 按时敲击茶鼓召集僧人饮茶。
在悠长的岁月里,经巧匠们精心琢磨培育,金山翠芽逐渐适应了镇江丘陵地貌的气候及土质环境,得以传承培植。尤其近30年来,金山翠芽更是声名远播。1985年6月,经江苏省推荐参加由国家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名茶展评会”, 金山翠芽一举跻身“全国十大名茶”行列。此后,金山翠芽在历届“中茶杯” 名优茶评比中共获得7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和5个金奖,其中第三届、第五届均以同类产品总分第一夺冠。同时,在中国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博览会等各类重大茶叶展示评比中荣获金奖,金山翠芽先后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 “江苏省著名商标” 等称号。1996年,金山翠芽作为江苏名茶代表,被中国茶叶博物馆选征收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