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县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分析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數民族县域;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发展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1。
生态旅游,以其生态环境的原生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而深受人们青睐。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在旅游活动中与经营管理环节上以生态保护为第一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体验服务,让旅游者融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态之美,达到休闲放松的需要。少数民族县域是指同一少数民族聚居且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蕴藏宝贵的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之地。自生态旅游在我国推广以来,少数民族县域生态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全县面积19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76万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25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印江县把发展生态旅游摆在首要位置,按照“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农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的理念,以打造“休闲养生·度假避暑”旅游集散区为目标,以政策引导为抓手,以招商选商为推手,使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印江县2014年旅游接待人数18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68.1%和68.4%。据悉,今年印江县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重点景区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
2 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资源依附性大,可替代性强
印江县重点围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周围的旅游景点却未齐头并进。县城多数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景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环线。印江县对梵净山景区的依附性过大,其他旅游景点没能在空间与类型上形成有机组合,易造成在日后的近邻旅游竞争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印江县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县域旅游景点差异化不明显,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旅游者的感知形象相同,易被替代,严重影响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
2.2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
印江县东邻松桃、西连思南、北接德江、南与江口接壤。杭瑞高速开通后印江县到铜仁市车程缩短至2小时,江口县至铜仁约半小时,旅游交通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节约了旅游者的时间成本,缩短了旅游景点之间的距离。梵净山位于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的交界地带,属三县共有的旅游资源,分东西线旅游线路。江口县是东线,可乘索道上山;印江县为西线,依靠徒步登山。梵净山作为印江县的旅游名片,为印江县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机遇。但就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和交通的便捷性而言,旅游者选择从江口县到梵净山的居多。印江县旅游区位不占据优势,从而损失了大量客源,降低了旅游收益。
2.3旅游客源市场小
印江县主要客源来自贵阳、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渝、桂、湘等地。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印江县距出游能力较强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远,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更是稀少。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客源市场规模扩张的目标尚未实现。
3 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生态旅游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印江县应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旅游景区之间交通干线的公路建设,实现旅游线路网络化,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保护原生环境,充分挖掘原生文化,拆除或包装一些不协调建筑,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和可操作性原则,按照各自功能价值进行分类保护与整治,还原生态环境的古朴自然。
3.2加强旅游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根据印江县的地文景观、文化风貌、民族习俗以及生态旅游未来的走向,将其主题形象定位为“梵天净土·福寿印江”,积极打造“休闲养生·度假避暑”的旅游品牌。其含义诠释为:(1)“梵天净土”点出了印江县旅游环境的生态特征及底蕴厚重的佛教文化,展现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画卷。(2)“福寿印江”是指印江县历来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富饶美丽的山水环境适宜居住,给予人福寿之气。(3)“休闲养生·度假避暑”暗示印江县具备休闲度假的环境基础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鲜明地展示了印江县的生态特色、发展目标、文化内涵等个性特征。印江县要抓住贵广高铁、杭瑞高速开通机遇,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旅游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加大梵净山旅游网、梵净山旅游微信的宣传力度,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整合,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3.3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在资源开发上,充分利用自身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的优势,突出原生态特色,构建生态化、本土化、原真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印江特色的高原生态观光、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娱乐等产品体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各种农林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质量高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
[3]陈康康.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2006(5).
作者简介:赵会子(1988-),女,土家族,贵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n-left:0.0000pt; mso-para-margin-right:0.0000gd; mso-para-margin-left:0.0000gd; text-autospace:ideograph-numeric;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25.00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 " >
关键词:少數民族县域;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发展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1。
生态旅游,以其生态环境的原生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而深受人们青睐。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在旅游活动中与经营管理环节上以生态保护为第一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体验服务,让旅游者融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态之美,达到休闲放松的需要。少数民族县域是指同一少数民族聚居且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蕴藏宝贵的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之地。自生态旅游在我国推广以来,少数民族县域生态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全县面积19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76万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25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印江县把发展生态旅游摆在首要位置,按照“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农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的理念,以打造“休闲养生·度假避暑”旅游集散区为目标,以政策引导为抓手,以招商选商为推手,使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印江县2014年旅游接待人数18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68.1%和68.4%。据悉,今年印江县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重点景区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
2 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资源依附性大,可替代性强
印江县重点围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周围的旅游景点却未齐头并进。县城多数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景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环线。印江县对梵净山景区的依附性过大,其他旅游景点没能在空间与类型上形成有机组合,易造成在日后的近邻旅游竞争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印江县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县域旅游景点差异化不明显,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旅游者的感知形象相同,易被替代,严重影响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
2.2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
印江县东邻松桃、西连思南、北接德江、南与江口接壤。杭瑞高速开通后印江县到铜仁市车程缩短至2小时,江口县至铜仁约半小时,旅游交通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节约了旅游者的时间成本,缩短了旅游景点之间的距离。梵净山位于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的交界地带,属三县共有的旅游资源,分东西线旅游线路。江口县是东线,可乘索道上山;印江县为西线,依靠徒步登山。梵净山作为印江县的旅游名片,为印江县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机遇。但就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和交通的便捷性而言,旅游者选择从江口县到梵净山的居多。印江县旅游区位不占据优势,从而损失了大量客源,降低了旅游收益。
2.3旅游客源市场小
印江县主要客源来自贵阳、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渝、桂、湘等地。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印江县距出游能力较强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远,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更是稀少。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客源市场规模扩张的目标尚未实现。
3 印江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生态旅游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印江县应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旅游景区之间交通干线的公路建设,实现旅游线路网络化,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保护原生环境,充分挖掘原生文化,拆除或包装一些不协调建筑,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和可操作性原则,按照各自功能价值进行分类保护与整治,还原生态环境的古朴自然。
3.2加强旅游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根据印江县的地文景观、文化风貌、民族习俗以及生态旅游未来的走向,将其主题形象定位为“梵天净土·福寿印江”,积极打造“休闲养生·度假避暑”的旅游品牌。其含义诠释为:(1)“梵天净土”点出了印江县旅游环境的生态特征及底蕴厚重的佛教文化,展现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画卷。(2)“福寿印江”是指印江县历来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富饶美丽的山水环境适宜居住,给予人福寿之气。(3)“休闲养生·度假避暑”暗示印江县具备休闲度假的环境基础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鲜明地展示了印江县的生态特色、发展目标、文化内涵等个性特征。印江县要抓住贵广高铁、杭瑞高速开通机遇,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旅游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加大梵净山旅游网、梵净山旅游微信的宣传力度,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整合,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3.3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在资源开发上,充分利用自身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的优势,突出原生态特色,构建生态化、本土化、原真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印江特色的高原生态观光、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生态娱乐等产品体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各种农林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质量高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
[3]陈康康.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2006(5).
作者简介:赵会子(1988-),女,土家族,贵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n-left:0.0000pt; mso-para-margin-right:0.0000gd; mso-para-margin-left:0.0000gd; text-autospace:ideograph-numeric;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25.00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