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末,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财政赤字的必要性进行了微观解释,并提出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治愈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的观点。针对这种观点,结合中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有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进而说明财政赤字是中国企业短期利润的来源,这与中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财政赤字;企业利润;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15-03
改革开放以来,除1981年、1985年和2007年外,中国财政每年都存在赤字,预算收支逆差已有起初的135.4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 262.31亿元,最高差额曾在2002年达到过3 149.51亿元。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影响下,2009年中央安排公共投资9 080亿元,比2008年预算支出增加4 875亿元,同时结构性减税规模达5 500亿元。据财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将达到9 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将是62 708亿元。对此,本文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思想,实证检验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的关系,以正确评价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控效应。
一、财政赤字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已有文献中关于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财政赤字有害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政赤对内引起私人投资挤出效应,对外引起贸易赤字;二是财政赤字中性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认为,债务融资只是一种延期税收,对内国民储蓄不会发生变化。对外政府储蓄下降由私人储蓄增加能够完全抵消,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无影响;三是财政赤字有益论,凯恩斯学派认为财政赤字增加能够带来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虽然凯恩斯财政赤字理论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受到人们广泛质疑和责难。但是,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增长的缓慢,使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财政赤字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出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治愈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结论。Gale和Orszag(2003)认为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
Y≡Cp+Ip+G+X (1)
E≡Cp+Sp+T+M (2)
Y代表国民收入,E代表国民支出,Cp代表私人消费,Ip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Sp 代表私人储蓄,T代表政府的经常性收入(扣除转移支付),X代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收入,M代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即政府消费支出Gc和政府投资支出Gi,将G=Gc+Gi代入(1)式有Y≡Cp+Ip+ Gc+Gi +X。私人储蓄也分为两部分,即家庭储蓄Sj和企业储蓄(企业留存利润)Sq,将Sp=Sj+Sq代入(2)式有E≡Cp+ Sj+Sq+T+M。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是一个国民经济循环问题的两面,二者应相等,因此Cp+Ip+ Gc+Gi +X= Cp+ Sj+Sq+T+M,整理得:
Sq≡(Ip–Sj)+(Gc+Gi–T)+(X–M) (3)
(3)式指出家庭储蓄和进口一定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财政赤字却是企业利润的一个来源。很显然,家庭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降低了企业产品出售获利规模,一方面,低利润加重企业还贷压力,增加破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低利润也减少了企业考虑新投资计划的动机,如此会进一步丧失获得新利润机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相反,较低的税收可能导致较高财政赤字,但会增加企业利润。因此,只有财政赤字能抵消家庭储蓄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是改善企业预期和弥补利润减少的重要政策工具。事实上,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这种观点还不只新凯恩斯主义一家之言。Hyman Minsky(1978)根据卡莱茨基的国民总收入等式得出政府赤字直接形成投资利润的结论。实际上,李嘉图—巴罗定理中也指出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政府债务融资导致私人部门储蓄增加,很可能是企业储蓄的增加,或者企业储蓄与家庭储蓄双重增加,而不单单是家庭储蓄增加。如果当前中国财政赤字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那么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合理的政策选择。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财政赤字與企业利润之间的数据关系是否满足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二、实证检验与估计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即使时间序列本身不是平稳的,但只要线性组合平稳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依靠变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仍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考虑到普通VEC模型忽略了中间传导渠道,模型精度有限,我们引入含有控制变量的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由于本文主要检验中国财政赤字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而非研究企业利润的决定因素,不再考虑其他对企业利润有影响的相关变量。
本文数据均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企业储蓄为支出法GDP与财政收入、居民最终消费和居民储蓄①的差值。财政赤字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值。与国际贸易相比,财政赤字对国内民间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根本,用民间需求作为控制变量,而民间需求包括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两部分,民间消费用居民最终消费来衡量,民间投资为固定资产投资剔除国家预算内投资之外的投资。同时,为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所有变量均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100)进行调整后取对数。
(二)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为保证实证结果稳健性,本文分别用ADF、PP和DF-GLS进行变量平稳性对检验。表1结果显示,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Ginzalo(1994)认为,JJ特征迹检验是一种更好的多变量协整分析方法。Vamoukas(1994)证明了在小样本JJ特征迹检验中,只有滞后期足够短才能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我们分别进行一年、二年和三年滞后期检验。表2结果显示,三个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存在。
表3分别给出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和经GTS理论①修正后的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如果误差修正项ecm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显著,说明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影响,反之则说明这种影响并不明显。△Lndeficit和△Lndemand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则可视为一些短期参数,表明了自变量对△Lnprofit的短期影响。
滞后一期的RESET检验通过了所设定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ARCH检验证明随机扰动项基本是同方差的,并且不存在较大的波动幅度。以1994年作为结构突变点CHOW检验,发现模型参数估计值具有稳定解,并不随考察样本范
图1约束模型CUSUM检验
围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约束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升,图1给出了约束模型的误差修正方程积累和CUSUM检验结果,图中的CUSUM线全部落在正负5%显著性水平临界线之内,说明参数稳定的零假设均不能被拒绝,进步验证约束方程参数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中△Lndeficit的滞后项,发现不论在无约束模型还是约束模型中,其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表明中国财政赤字对企业利润存在短期Granger因果影响。但在约束模型中,误差修正项ecm回归系数未通过5%显著性水平,说明中国财政赤字对企业利润的长期Granger因果影响效果并不明显。结合△Lndeficit滞后项回归系数为负的特点,可
图2 企业利润对财政赤字脉冲响应
以发现短期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正相关,在已证实模型稳定的前提下,这一点由企业利润对财政赤字的脉冲响应函数图2也可说明。
三、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赤字只是企业短期利润的来源,企业长期利润应来自经济持续增长。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这种观点却给出在论证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挤出效应,以及经济危机下是否应该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一种新思路。第二,财政赤字本质上无所谓“好”与“坏”,重要的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能充分发挥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当然,当社会总需求过旺,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第三,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特大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的。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arro,R.J.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Budget Defici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3):37-54.
[2]Blanchard,O.J.Debt,Deficit and Finite Horiz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223-247.
[3]Robert Esiner.Budget Deficits:Rhetoric and Re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2):73-93.
[4]Engle and 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J].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7,
(2):251-276.
[5]里卡爾多·贝罗菲奥雷,约瑟夫·哈利维.一个“明斯基时刻”是否已经回归?[J].当代经济研究,2009,(9):14-21.
[6]徐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2003)[J].世界经济,2006,(2):41-5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财政赤字;企业利润;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15-03
改革开放以来,除1981年、1985年和2007年外,中国财政每年都存在赤字,预算收支逆差已有起初的135.4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 262.31亿元,最高差额曾在2002年达到过3 149.51亿元。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影响下,2009年中央安排公共投资9 080亿元,比2008年预算支出增加4 875亿元,同时结构性减税规模达5 500亿元。据财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将达到9 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将是62 708亿元。对此,本文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思想,实证检验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的关系,以正确评价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控效应。
一、财政赤字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已有文献中关于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财政赤字有害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政赤对内引起私人投资挤出效应,对外引起贸易赤字;二是财政赤字中性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认为,债务融资只是一种延期税收,对内国民储蓄不会发生变化。对外政府储蓄下降由私人储蓄增加能够完全抵消,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无影响;三是财政赤字有益论,凯恩斯学派认为财政赤字增加能够带来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虽然凯恩斯财政赤字理论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受到人们广泛质疑和责难。但是,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增长的缓慢,使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财政赤字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出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治愈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结论。Gale和Orszag(2003)认为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
Y≡Cp+Ip+G+X (1)
E≡Cp+Sp+T+M (2)
Y代表国民收入,E代表国民支出,Cp代表私人消费,Ip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Sp 代表私人储蓄,T代表政府的经常性收入(扣除转移支付),X代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收入,M代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即政府消费支出Gc和政府投资支出Gi,将G=Gc+Gi代入(1)式有Y≡Cp+Ip+ Gc+Gi +X。私人储蓄也分为两部分,即家庭储蓄Sj和企业储蓄(企业留存利润)Sq,将Sp=Sj+Sq代入(2)式有E≡Cp+ Sj+Sq+T+M。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是一个国民经济循环问题的两面,二者应相等,因此Cp+Ip+ Gc+Gi +X= Cp+ Sj+Sq+T+M,整理得:
Sq≡(Ip–Sj)+(Gc+Gi–T)+(X–M) (3)
(3)式指出家庭储蓄和进口一定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财政赤字却是企业利润的一个来源。很显然,家庭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降低了企业产品出售获利规模,一方面,低利润加重企业还贷压力,增加破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低利润也减少了企业考虑新投资计划的动机,如此会进一步丧失获得新利润机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相反,较低的税收可能导致较高财政赤字,但会增加企业利润。因此,只有财政赤字能抵消家庭储蓄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是改善企业预期和弥补利润减少的重要政策工具。事实上,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这种观点还不只新凯恩斯主义一家之言。Hyman Minsky(1978)根据卡莱茨基的国民总收入等式得出政府赤字直接形成投资利润的结论。实际上,李嘉图—巴罗定理中也指出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政府债务融资导致私人部门储蓄增加,很可能是企业储蓄的增加,或者企业储蓄与家庭储蓄双重增加,而不单单是家庭储蓄增加。如果当前中国财政赤字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那么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合理的政策选择。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财政赤字與企业利润之间的数据关系是否满足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二、实证检验与估计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即使时间序列本身不是平稳的,但只要线性组合平稳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依靠变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仍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考虑到普通VEC模型忽略了中间传导渠道,模型精度有限,我们引入含有控制变量的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由于本文主要检验中国财政赤字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而非研究企业利润的决定因素,不再考虑其他对企业利润有影响的相关变量。
本文数据均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企业储蓄为支出法GDP与财政收入、居民最终消费和居民储蓄①的差值。财政赤字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值。与国际贸易相比,财政赤字对国内民间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根本,用民间需求作为控制变量,而民间需求包括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两部分,民间消费用居民最终消费来衡量,民间投资为固定资产投资剔除国家预算内投资之外的投资。同时,为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所有变量均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100)进行调整后取对数。
(二)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为保证实证结果稳健性,本文分别用ADF、PP和DF-GLS进行变量平稳性对检验。表1结果显示,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Ginzalo(1994)认为,JJ特征迹检验是一种更好的多变量协整分析方法。Vamoukas(1994)证明了在小样本JJ特征迹检验中,只有滞后期足够短才能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我们分别进行一年、二年和三年滞后期检验。表2结果显示,三个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存在。
表3分别给出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和经GTS理论①修正后的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如果误差修正项ecm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显著,说明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影响,反之则说明这种影响并不明显。△Lndeficit和△Lndemand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则可视为一些短期参数,表明了自变量对△Lnprofit的短期影响。
滞后一期的RESET检验通过了所设定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ARCH检验证明随机扰动项基本是同方差的,并且不存在较大的波动幅度。以1994年作为结构突变点CHOW检验,发现模型参数估计值具有稳定解,并不随考察样本范
图1约束模型CUSUM检验
围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约束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升,图1给出了约束模型的误差修正方程积累和CUSUM检验结果,图中的CUSUM线全部落在正负5%显著性水平临界线之内,说明参数稳定的零假设均不能被拒绝,进步验证约束方程参数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中△Lndeficit的滞后项,发现不论在无约束模型还是约束模型中,其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表明中国财政赤字对企业利润存在短期Granger因果影响。但在约束模型中,误差修正项ecm回归系数未通过5%显著性水平,说明中国财政赤字对企业利润的长期Granger因果影响效果并不明显。结合△Lndeficit滞后项回归系数为负的特点,可
图2 企业利润对财政赤字脉冲响应
以发现短期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正相关,在已证实模型稳定的前提下,这一点由企业利润对财政赤字的脉冲响应函数图2也可说明。
三、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赤字只是企业短期利润的来源,企业长期利润应来自经济持续增长。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这种观点却给出在论证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挤出效应,以及经济危机下是否应该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一种新思路。第二,财政赤字本质上无所谓“好”与“坏”,重要的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能充分发挥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当然,当社会总需求过旺,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第三,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特大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的。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arro,R.J.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Budget Defici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3):37-54.
[2]Blanchard,O.J.Debt,Deficit and Finite Horiz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223-247.
[3]Robert Esiner.Budget Deficits:Rhetoric and Re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2):73-93.
[4]Engle and 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J].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7,
(2):251-276.
[5]里卡爾多·贝罗菲奥雷,约瑟夫·哈利维.一个“明斯基时刻”是否已经回归?[J].当代经济研究,2009,(9):14-21.
[6]徐雄奇,张宗益,康季军.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2003)[J].世界经济,2006,(2):41-50.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