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帝国晚期江南城市

来源 :流行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于比较史学的视角,看待中国帝国晚期江南地区的各大重要城市,以个人的延伸思考对《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一书进行概述和论析。
  关键词:比较史学;中国古代;城市史;书评
  南宋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最终完成,江南成为中华帝国的经济重心,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内部的功能和构造持续变革进步,城市形态则大体显现出长期的超稳定性。《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一书中六篇论文的作者们以此为背景,从多种角度切入,以苏州、杭州、扬州和上海这四个中国长江下游城市为代表性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叙述。
  该书是一部主要研究南宋到清中晚期的江南地区城市的论文集,由美国的林达.约翰逊先生主编,译者为成一农先生。算导言在内,书中共收录六篇论文,汇集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日本四个国家的六位学者,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优秀著作。学者们广泛地搜集所考察城市的地方志及各种相关史料,力求复原“前现代中国”这一阶段的城市社会图景,所得成果对国际城市历史地理学界影响深远。
  在研究方式和内容编排上,该书与一般的国内城市史著述有所不同。学者们用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城市,立场客观,角度新奇,既描绘出江南地区的富庶发达、中华帝国的盛世良景,又剖析了隐藏于这一切昌隆兴旺背后的、不被众人重视的隐患与矛盾。
  不同国别的作者们在搜集材料与论著方式上的异同点,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
  论同处,六位学者皆是从外国人治中国城市史的视角出发,辅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国内研究的缺憾乃至空白。他们广面积地考察地方志,大力搜寻当地各色历史资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体现了历史学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且正如本书书名的两个着眼点一时间维度上的“帝国晚期”和空间范围上的“江南城市”一表明,学者们将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相结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论异处,各篇论文在取材、角度、层次与细节上都有相异,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学者研究模式的不同。英语系学者对当代的理论方法非常敏锐,并积极使用空间组织图表、经济学的解释和“早期帝国主义”等新定义来讨论问题。他们较少注意细节的描述,而是尽可能多地深入分析材料。相比之下,日本和意大利的学者则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中文的一手史料理解得更好,并能为读者提供更为精确的细节描绘。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一书对世界、后世的影响与贡献大致有二:
  其一,书中囊括了当前国外对中国区域城市研究的最新方法和理论成果,加强了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各国学者间思想方法的参考学习。本书的编撰联合了四大洲从事于江南城市历史研究的学者,对目前学术界研讨区域城市的主题、该领域尚存的不足和今后应走的方向道路提出了新看法。这体现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深化了我国国内对国外区域城市研究成果的了解、消化和吸收。
  其二,该书纠正了城市历史地理领域的一些弊病,对后人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在施坚雅首创研究区域城市的新方法之前,传统学界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空间上忽略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之地,对大城市的探究远远超过对中等城市、小城市和等级更低的市镇;二是在时间上过分局限,对区域城市史的探讨过多地集中在我国步入二十世纪以来的工业化时代,至多上溯至帝国统治的最后一个世纪。这两处不足在本书中得到了纠正,学者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被身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愈加关注民众的生活需求,并将研究的时间上线推回至过去的七个世纪。
  诚然,《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对所研讨城市的诠释深入而透彻,广泛布及了以下多个为学界所重视的问题: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城市形态长期稳定的根源、导致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城市内部的沿革变动和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等等。但私以为该书仍有三方面不够尽善尽美:一是对所讨论的城市的选择不全面,二是取材、叙述的方式不够丰富和具体,三是作者团队的构成有失考虑。
  首先的一.点缺憾在于南京。在南宋到清中晚期这一时段的江南城市中,南京对中华帝国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不论是看历史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政治文化兴盛程度。然而,南京并未被该书选中,甚至连较为醒目的独立讲解都没有,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此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的讲述以大篇幅的文字讨论为首要,兼有插入图表解释说明,而史料引用数量较少、丰富性欠佳,有时难以给读者详实、直观的阅读体验。以安东尼娅芬安妮的《扬州:清帝国的一座中心城市》和林达约翰逊的《上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江南港口城市,1683-1840》为例,全篇引用资料不过几条,还以图表为主,通览下来唯见大片的自我叙述,令.人不大能体味到作者的考据功夫,趣味性不高。
  第三点,参与撰述本论文集的学者清一色地由外国人组成,没有一名中国本土学者相平衡,存在着因不了解国内实情而导致错漏的风险。诚然,这样所得的看法势必有别于国内传统学界,可以开阔中国学者研究相关领域的视野,但同时正缘于全然出自外国人的视角,有着对中国本士情况理解不到位、误读曲解史料原意的问题。
  在本文的最后,请容许我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加入书中未详细叙述的南京,按历史进程总结和比较扬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五城的时间脉络。
  揚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五大江南城市皆曾在中国帝国晚期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扬州,作为全国最著名的盐城,凭借着对盐业的垄断及政府的政策保护,获得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它早在隋唐时期就被誉为“南方文化的缩影”,并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再次崛起。它介于较为贫弱落后的江北与极为繁华昌盛的江南之间的过渡地带,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长江以南”地区,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江北城市。但因隋炀帝时中央大力发展扬州,其渐渐与江南融合,并在社会文化上被定义为江南地区的组成部分。
  上海,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产棉区的中心,在宋朝之后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明代时由于当地棉纺织业发展,上海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抬升,至清代时更是进展为地位超然的港口。虽然它的重要性在十七世纪中叶康熙解除禁海令后就始有,上升,但直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大量南方商人聚集并重新开始从事海外贸易,上海才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杭州,在被当作王朝首都时曾是帝国最主要的城市,这点与南京相似。南宋时,杭州身为中国的实际国都,规模甚大,地位甚高。但到了南宋末期后,蒙古草原民族占领中原,不同程度地打压了帝国内旧有的区域中心,使杭州的城市面积和影响力都迅速地下降。到明清时,杭州与周边地区的实力对比已大不如前。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都之一,曾长期把控着江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宝座。在明朝早期,南京一度被定为帝国首都,地位超然。但在明朝国都北迁至北京后,南京一降而为留都,尽管在南明时被残破的朱明王朝短暂地恢复了都城身份,入清之后却又再度下降为省会,此后便陷入不断衰落的状态。
  苏州,水陆交通便利,且临近杭州这一国家经济中心,享有相当优越的位置之便,宋代时正由此而持续快速发展。明清时期,苏州的规模更加膨胀、地位越来越高,并趁着杭州与南京正值此时的没落,一跃而为地区中心城市。它曾是不同时期一些割据政权的首都,帝国晚期之前作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大城市之一,拥有上百万的人口,并且始终保持着它的城市面积和突出地位。在此期间的江南区域内,甚至说是整个中华帝国境域内,苏州都能算是人口最多、最雅致、最兴旺繁荣的大城市。
  综合来说,次级城市中心在帝国晚期处在接连的变动中,这五座城市也不例外。纵观各大历史时期,杭州、南京、苏州、扬州、上海先后在江南地带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其间的此消彼长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杭州在南宋时位至帝国都城,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文化繁盛区,但明代的杭州较宋代鼎盛时的杭州则明显地衰落了;南京与杭州相似,在明代国都北迁后也堕入难以挽回的衰落中;而在这期间,苏州乘机崛起,逐渐攀登到江南城市体系的顶端;扬州借“盐城”的优胜地位大幅晋升,明清时其地位变得十分重要;随后上海崛起,至清代成为把握帝国命脉的、全国最紧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观览各大江南城市的历史进程,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现当代中国城市的“老大难”现状,例如外来人口边缘化问题和历史城市管理、开发与保护方式不当的问题。对前者,国家与地方政府应采取多方举措,多管齐下、相辅相成,一来要更好地维护城市秩序、提高人民福祉,努力营造城市的包容性氛围;二来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城市建设,既优化人民生活环境,又尽力化解城市人口过多带来的弊病。对后者,应采取科学有度的手段和措施,实现在保护基础上的充分开发,从而更好地利用与完善城市。
  参考文献:
  [1]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華书局,2000.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5]徐一丹.帝国晚期的城市与现代城市社会管理[J].青年文学家,2012(20).
  [6]王挺之.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四川大学学报,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惋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都在纷纷的采取措施和建言献策。高校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和服务地方的职能,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重要的责任;本文以德宏师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对保护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得更好。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艺术设计
期刊
摘要:文艺能引领时代风气,反映时代特色,文艺作品更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精神产品。本文通过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浅谈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意义,表明文艺工作者在当代进行文艺创作的态度与宗旨,即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人民;文艺工作者;生活;社会主义文艺  一、文艺创作的背景  1.国内背景  社会主义文艺需要表现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利益,通过运用
期刊
摘要:历史街区文化是我国目前为止较为新颖的一个研究课题,所谓的历史街区泛指城市里那些经过悠久岁月,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并且含有相对较多的文化历史景观风貌,以此可以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地域。同样,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很多城市在对现有历史街区进行改造的实践中衍生出了一些不当的观点和做法。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一万寿宫,位于南昌市,将宗教、历史、文化、居民区和商业体集于一身的老街区
期刊
開幕时间
期刊
刘学伦1954年12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安徽合肥。他下过农村当过兵,曾随部队参加1979年对越还击作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国画人物画专委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理事、全国高校“十一五”动漫游戏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教材编委、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學院教授。  作品曾获重要奖项有:冰心儿童图书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四川省建国50周年\60周年美术大展金奖:200
期刊
具象中国油画创作群体秘书长,王沂东油画艺术研究室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油画创作院研究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当代油画院院士。  1964年生于山东省沂源县。1979年考入山东省輕工美术学校:1982年毕业分配到沂源县电影公司任美工:1986年考入徐悲鸿画室;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二画室;199i至1997年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美术系;1998至2009年
期刊
摘要:作者以艺术院校图书馆文化服务为意义和方法作为目的,从目前国内关于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同行相近服务方式入手,以作者所在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图书馆基于自身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文化服务,对作为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提出个人意见和具体服务措施。  关键词:艺术院校;图书馆;文化服务  引言  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乡建设基本建成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
期刊
摘要: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打磨是戏剧自我净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品特的剧作也并不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其分别经历了威胁喜剧、记忆剧和政治剧作这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其笔下的人物是不断改变着的。本文就是以品特诸多戏剧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塑造为起点,表达出其戏剧作品交流反思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观众观念的变化。净化艺术在现代戏剧创作中仍然有足够的分量,观众对人物的看法的嬗变将带来净化艺术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品特;
期刊
乌日娜 《圣地》 油畫 110cm×90cm
期刊
当代艺术是个难以廓清的谜题。很多艺术家纠结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足够“当代”,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艺术语言上动脑筋。于是,在很多人眼里,传统的媒介,诸如中国画、雕塑、油画都成了保守的象征。要想“当代”,一定要行诸于装置、新媒体或行为,殊不知,这些表现方式也不过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艺术家早已尝试过的陈词滥调。那么,如何才能跻身当代艺术的行列呢?其实,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语言和媒介,而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