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一道还会流血的伤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了权力。伊拉克未来局势将如何发展,人们的看法既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作为一个中东问题的长期研究者,肖宪教授对伊拉克未来的局势很不乐观。他认为,伊拉克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混乱和动荡的时期,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内战和分裂,成为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流血的伤口。
  他的判断主要来自对伊拉克这个国家特殊性的认识。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就可以看到它的明天。
  在一次研讨会结束后,肖宪教授对本刊记者做了以下这样一番精辟分析。
  
  暴力传统
  
  伊拉克原属奥斯曼帝国,一战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32年取得名义上的独立,但真正取得独立是到二次大战以后。只要读一下伊拉克的历史,就会发现,80年来,这个国家的暴力冲突一直持续不断,几乎没有哪一个阶段是和平稳定的:1920年全国的反英大起义,1932年库尔德地区的动乱,1933年信奉基督教的亚述人的动乱,1936年爱国军人的政变,1941年南部反对英国占领的民族起义,1952年民族主义的反政府起义,1958年推翻君主制的卡塞姆革命,1963年和1968年复兴党发动的两次流血政变,60~70年代北部库尔德人的大起义。这些都是非常血腥的历史。萨达姆上台后实行强权统治,对反对派实行残酷镇压,从肉体上完全消灭。在他发动的两伊战争中,伤亡者数以百万计,血流成河。后来又是海湾战争以及对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镇压,最后是去年的战争和战后的混乱,等等。
  总之,由于几十年国家动荡不定,暴力在伊拉克已成为一种传统。有人做过比较,认为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中,伊拉克人特别粗野好斗。人们崇尚武力,迷信武力。无论是政权更迭、边界纠纷,还是教派分歧、部族矛盾,都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暴力和流血。所以,虽然外界看到伊拉克每天都有流血事件,每天都有人在死伤,外国人不断被绑架、被处死,似乎那里是一个地狱。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伊拉克几十年的历史都是这样,这种暴力传统肯定还会延续下去。
  
  国家意识淡薄
  
  历史上从未有过“伊拉克”这样一个国家,现代伊拉克只有80年的历史。奥斯曼帝国时,伊拉克仅为一个地名(指现代伊拉克中南部地区,波斯语为“低地、河岸”)。英国人来了之后,为了统治方便,把北部的摩苏尔、南部的巴士拉等地一起划出来就成了今天的伊拉克。所以,伊拉克人现代国家的意识相当淡薄?熏而地域观念浓厚。老百姓一般都说我是巴格达人、巴士拉人、摩苏尔人、基尔库克人、费卢杰人、提克里特人,等等,很少会说“我是伊拉克人”。人们更多的是以部族、部落、家族为认同对象,范围大一点就以民族、宗教为认同对象———阿拉伯人、库尔德人、波斯人、什叶派、逊尼派、基督教徒等。而各派之间历史上都发生过冲突,积怨甚深。
  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萨达姆的复兴党思想强调的是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在人们被灌输的观念中,伊拉克仍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整个“阿拉伯祖国”的一部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靠其内部的力量来逐渐完成。无论是英国人统治时期,或是萨达姆统治时期,还是今天的美国人统治时期,伊拉克都是在外部强权和暴力下被勉强捏合在一起的,而一旦外力(或强制力)消失,它就有可能四分五裂,分崩离析。我们看到,今天的伊拉克正在“黎巴嫩化”,各派在美国的帮助下勉强达成分权协议,政府里你占30%,我占40%,他占20%;总统是你的,总理是我的,议长是他的。这样一种体制在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却不是稳定的,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土崩瓦解。
  
  与周边邻国关系复杂
  
  伊拉克与周边邻国关系的复杂程度,许多人是难以理解的。伊拉克和伊朗是伊斯兰世界的两个什叶派大国,双方宗教上的联系非常紧密。什叶派的宗教圣地大都在伊拉克,每年许多伊朗人都要到伊拉克的卡尔巴拉、纳杰夫等地来朝圣,伊朗的许多宗教领袖都在伊拉克学习过。萨达姆当年发动两伊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伊朗伊斯兰革命对伊拉克产生影响。伊拉克与土耳其之间最突出的是库尔德人问题。两国都有人数众多的库尔德人,双方的库尔德人来往密切,相互影响。土耳其的库尔德游击队一遭政府镇压就往伊拉克跑,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遇到危险也往土耳其跑。如1991年海湾战争后便有许多伊拉克的库尔德难民涌入土耳其。伊拉克与南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西边的约旦、叙利亚同属阿拉伯海湾国家,相互间的联系也很紧密。
  伊拉克与周边国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关系,对未来发展影响非常大。伊拉克与东部邻国伊朗打过八年的战争,与北部邻国土耳其经常闹矛盾,对南部邻国沙特、科威特曾有过威胁性的举动。它们之间除了有边界、领土纠纷,石油利益之争和萨达姆地区霸权主义外,伊拉克与周边国家间的这些内在联系都在起作用,很容易彼此插手。现在美国企图改造伊拉克,将其建成一个亲美国家,其周边国家,无论是亲美的土耳其、科威特、沙特,还是反美的伊朗、叙利亚,都十分关注。伊拉克局势的发展,也受到周边国家的极大影响。
  
  为何没有分裂
  
  当然,如果仅从上述几点来看,伊拉克早就天下大乱,甚至早就分裂了,而事实上它还是存在了几十年。我认为伊拉克国家能够形成并维持至今,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早年英国的强力统治。英国通过军事镇压、财政支持、分而治之、扶植傀儡政权等手段,建立并巩固了现代伊拉克。二是靠石油。伊拉克二战前就生产石油,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包括萨达姆在内的伊拉克政权靠巨额石油收入维持其统治,不仅使国家有较强的实力,而且一度让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不坏。三是靠萨达姆的铁腕统治。萨达姆利用石油财富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套强有力的警察系统,严厉镇压政敌,实行独裁专制。
  现在,伊拉克的强人统治已结束,进入了一个群龙无首的时代。国家的凝聚力下降,地方势力崛起,已出现分崩离析的苗头。而多年的战乱和动荡,也已将其靠石油积累起来的财富消耗殆尽。未来伊拉克的局势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和决心,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帮助和参与。
  伊拉克今天的乱局是美国人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按布什总统当初的说法,只要美国大军一到,伊拉克人民就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却不料一年来,驻伊美军处处遭袭,伤亡巨大;焚尸斩首,无所不用其极,充分反映出伊拉克的特殊性。同时,伊拉克还正在成为一个全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反美前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前来同美国人斗争,实现自己的“圣战”理想。
  美国人对此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伊拉克真的变成了另一个越南,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也会发生变化,到时候它很可能撒手不管,一走了之。一旦到这一步,伊拉克就将陷入内战,四分五裂。伊拉克可能进入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期,成为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流血的伤口,成为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最典型、最惨烈的一个窗口。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前景。
  因此,伊拉克未来的局势不容乐观。
其他文献
作者认为,不管是“疏华亲美”还是“疏美亲华”都不可取,在外交上实现多边化,才是21世纪韩国外交政策的出路之所在。   自二战结束美国军队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后,美国一直对韩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韩国也长期推行“向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最近韩国国内的“疏美亲华论”成为热门话题。据今年4月份进行的一次舆论调查表明,63%的韩国执政党(开放国民党)国会议员认为韩中关系比韩美关系重要;而
期刊
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法英三国提交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该决议认为,伊朗在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有些问题需要做出解释,伊朗应进一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配合。由于该决议没能做出最终结论,也没有确定解决危机的最后时间,这使得伊朗核危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无法画上句号。  谈到“核”,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核能”和“核武器”。伊朗是个能源大国,它的石油储量
期刊
越共六大以后,越南开始全面“革新”。由于越南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家庭户经济的发展仍受到许多制约,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要求,以推动经济的“起飞”。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农民家庭户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框架,成立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庄园经济,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以求自富。  在过去十几年,庄园经济在越南农村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南方各省,由于拥
期刊
恐怖分子会把媒体当作一种达到目标的工具,媒体工作的特点就是要拿到独家新闻,而众多的独家新闻里的一类可能就是恐怖活动。  如果一定要说他们进行了某种合作的话,媒体至少是被动的。    相互利用相互刺激    我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谈一点看法。对于恐怖分子来说,恐怖事件的影响越大就越有可能达到目的,而媒体是他们扩大影响的工具或途径之一。现代恐怖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善用大众媒体。至于恐怖活动用媒体达到什么目的
期刊
媒体在这次人质事件中肯定是被利用的一种工具。  即便是恐怖分子,也要寻求人们的同情,寻求人们的支持,而媒体就是实现他们这些愿望的便利渠道。  从人质事件入手来考察媒体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作用,是个很有意思的工作。  首先,恐怖分子眼中的媒体就是一种工具,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它们就像黑客手里的互联网,9.11事件中的两架飞机。飞机本身没有问题,互联网本身也没有问题,依照这个逻辑,媒体本身也没有问题。 
期刊
半岛电视台满足了全球传播时代多元意见市场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打造一个各种意见聚集的平台。  播放斩首事件在美国也许起到了和恐怖分子所希望的完全相反的效果,给布什解决了一些麻烦。    第三种声音    董关鹏实际上半岛电视台也不完全是一个阿拉伯世界的媒体,绝对不像很多人所想像的具有浓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结。半岛电视台满足了全球传播时代多元意见市场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打造一个各种意见聚集的平
期刊
有一部电影叫《拯救大兵瑞恩》,六名士兵不惜冒险来到前线,拯救一名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惟一幸存的。最近,又一出拯救行动在伊拉克上演,可是这次拯救的对象不是美国士兵,而是一名菲律宾劳工,因为他是家中八个孩子的父亲。这次拯救的方式也不是把士兵派上前线,而是从前线撤出。更不同的是指挥这次行动的不是高大威武的美军指挥官,而是一名纤弱的女子。她,就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46岁的卡车司机克鲁斯
期刊
各种势力都往这里汇合,包括恐怖势力。  真正的主角还是政府和别的组织,不是媒体。    一个自然的生态    金灿荣 半岛电视台在人质斩首事件中的作用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的产物,并不是它刻意追求的。它是最早按西方模式搞出来的电视台,有一个跨国界的特性,它持批评态度,吸引眼球,越有眼球大家越希望通过它达到某种目的。各种势力都往这里汇合,包括恐怖势力,这可能是种自然生成的生态。既然是自然生成的生态,如
期刊
韩国将在2004年下半年最终确定新行政首都的地点,制订建设计划和着手征地,2007年底开工建设,2012年开始迁入,2030年新行政首都最终建成。韩国为此将耗资380亿美元,搬迁50多万人。这是一项长达27年、既非常宏大、又极为复杂的综合性工程。  近来,韩国迁都一事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7月5日,韩国有关机构公布了新都选址评选结果,燕歧群公州市有可能成为新的首都。同时,韩国国内赞成和反对迁都的
期刊
美国外交与安全“三巨头”    7月8日~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女士对中国进行访问,受到中方高规格接待。国家主席胡锦涛、军委主席江泽民、国务委员唐家璇予以会见,外交部长李肇星与她举行会谈。在7月8日下午中国外交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至少两次有外国记者提问:中国政府内是否也有类似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务?中国政府中谁的职位与赖斯对等?对此,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答道:赖斯女士是应李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