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的厨房里有什么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鱼吗?你知道南越王爱吃什么贝类吗?
  通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2000多年前南越君王的口味呈现在世人眼前:他爱吃大黄鱼,也爱吃笋光螺。
  广东鲂、大黄鱼是王室佳肴
  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先说鱼。
  在南越王赵昧墓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几种鱼类的遗骸,均出土在存放食品珍馐的后藏室,主要包括广东鲂、大黄鱼和鲤鱼。广东鲂的遗骸出土在南越王墓后藏室的一个越式铜鼎和一个铜鉴内。其中,这件越式铜鼎内不仅有广东鲂,还有大黄鱼、猪、鸡,显然是一锅大杂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们说:“铜鉴本为水器,南越国却似乎把部分水器改造成炊具,因此铜鉴里有鱼也不足为奇了。”
  广东鲂分布于珠江水系,大黄鱼则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东海已有捕捞大黄鱼的活动。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黄鱼不仅有比较完整的头骨,还有16个脊椎骨,因此推测这条鱼的总长超过50厘米,是一条大鱼。这些鱼,今天的广东人也都爱吃。
  另一种更常见的鱼是鲤鱼。南越王墓出土的鲤鱼残骸见于后藏室的一件越式小铜鼎内,通过残留的咽骨、鳃盖骨等部位,考古学家判断鼎内至少有2个个体。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它们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耐寒、耐碱、耐缺氧,在流水或静水中均能产卵……总之适应性极强。鲤鱼类大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一部分品种还被改良成为观赏鱼,比如金鱼和锦鲤。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说,南越国的墓葬中,也常常出土盛有龟足、笠藤壶、楔形斧蛤、鱼骨的陶罐,但鱼类并没有发现过。“这不由得让人猜想,曾经本地越人习以为常的鱼食,在南越国时期,经过御厨的精心烹饪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专供南越王食用的上等佳肴。”南越王墓西侧室为仆役殉葬之室,其中一位殉人身上随葬了2件铁制鱼钩以及残存的渔线,专家推测他可能是专职负责渔猎的仆人。
  南越王爱吃龟足
  再来看看贝类。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贝类品种可不少,至少包括青蚶、耳状耳螺、沟纹笋光螺、楔形斧蛤、笠藤壶、龟足、河蚬等。这些贝类,都出土于后藏室和东耳室,大多装在各种各样的容器内,也有不少散落在地上,据推测应该是器物翻倒所致。
  大家都知道,烹海鲜是粤菜的一大特长,吃海鲜的历史也悠久。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畏其腥臊也”。桓宽的《盐铁论》也提到“盖越人美赢蚌而简大牢”。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越人喜食蛤、蛇、蚌等水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的先民就选择在江河冲积的台地、湖泊或海湾附近的山岗、沙丘,以捕捞鱼类、贝类为生,他们吃剩废弃的贝壳、鱼骨连同采集工具,堆积成丘,被称为“沙丘遗址”或“贝丘遗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们推測,青蚶“应是南越王最钟爱的水产食物之一”,因为后藏室的铜鼎、提筒、铜鍪、铜鉴、铜壶、陶罐等容器内装了很多青蚶。楔形斧蛤由于环境变迁等因素,现在沿海地区已经所见不多,但南越王墓出土的楔形斧蛤不少,大约200个,储放在东耳室的铜提筒内。
  还有一种美味佳肴是龟足。龟足又称“鸡冠贝”“佛手贝”“狗爪螺”等,属于藤壶类,一般牢牢长在礁石上,抵御风浪等冲击,因此肌肉发达,味道很鲜美。在今天来说是高档海鲜。它一受触碰就缩进壳内,采掘不易,但南越王墓出土的龟足多达1558个个体,是墓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水产品,大部分保存在后藏室的铜、铁、陶容器中,东耳室也有少量标本。可见南越王赵昧有多爱它。此外也说明当时人的渔猎技术水平不错。
  北方人到南方也爱海鲜
  南越国的第一代君主赵佗是今天河北人士。但南越王墓中,出土有14种水产品,除了以上罗列,还包括龟、鳖,以及一种无法确定属种的真骨鱼类遗骸。出土动物遗骸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汉代前中期墓葬中非常罕见。四个墓室中都有大量动物遗骸,在后藏室中的30多件器物中均有发现。墓中出土水产动物占70%以上,另外20%为禽类,10%为其他野生动物。水产动物中最丰富的为贝类,说明越人喜食的贝类水产品已被南来的北方人及其后裔所接受,南越王对海鲜也是情有独钟。
  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南越王的王家美食采办队伍也用上了网。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了620件陶网坠,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有244件,小的有376件,由于渔网全朽无法复原,无法确定这里包含多少套渔网。但从数量上来看,这些渔网张网的面积不小。
  学者王将克等指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汉墓中常有动物遗骸的发现,尤以西汉早、中期较为突出。东汉以后,用动物随葬的现象明显减少。全国各地区汉墓所出的动物,一般都带有各地区动物区系的特色。从南越王墓出土动物,可推测西汉时期广州番禺附近的自然环境,是河流交错、水网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出土动物中,除了适应三角洲淡水——半咸水性生态环境的动物以外,也有许多栖息于热带海洋的动物,如龟足、青蚶、楔形斧蛤等。结合当时分布在今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但现代不见的象、马来鳄等,可以推测2000多年前广州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可能比现在还要高些。
  根据南越王墓出土动物,专家们甚至还大胆推测了墓主入葬时间。因为禾花雀每年十月中旬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这时是广东、福建沿海居民的捕捉季。青蚶等贝类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末冬初时最为肥美,正是采集季。故而,南越王赵昧入葬时间很可能在秋冬相交之际。(资料来源:《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垃圾分类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继上海打响第一枪之后,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开始摩拳擦掌,垃圾分类政策落地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垃圾分类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固废处理行业的一系列变革。本文准备一探究竟,聊聊那些跟垃圾分类有关的新生意。  垃圾处理器:消费新风尚  消费者这头,“懒人经济”首当其冲。刚刚过去的“6·18”电商折扣季,作为厨卫家电的黑马,厨余垃圾处理器占尽风头。这个接在厨房下水道上
期刊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拥有很多奇怪的知识。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兽医院院长张天佑能准确描述每一种动物吃喝拉撒的状态,“长颈鹿的粪便是一颗一颗的,像黑珍珠,每次80到100粒才正常”,“斑马的则是叠在一起的‘扁扁的汤圆”’,“河马的粪便没有形状,因为它会用自己的尾巴把它们打烂”……观察粪便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那里往往隐藏着关于动物健康状况的秘密。  黄统文尝过几百种植物的味道,作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饲料管理员,
期刊
以居民诉求为哨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有一办一、举一反三。今年以来,北京市整合各类热线归集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实现事项咨询、建议、举报、投诉“一号通”。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12345受理群众来电250万件,一批市民集中关心、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平均满意率达到70%。“接诉即办”的背后,不仅有啃“硬骨头”的实干担当,枝叶关情的民心关怀,还有“绣花功夫
期刊
6月18日,一只北极熊千里迢迢来到俄罗斯觅食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气候变化一直在破坏北极熊的栖息地,迫使它们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当然,全球变暖不仅仅影响到了北极熊,格陵兰岛西北部的生态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温度上升,融化的冰川释放出的汞物质、病毒、核废料正在影响着全世界。  北极熊离家出走  俄罗斯有关部门于6月18日表示,一只饥饿的北极熊在俄罗斯工业城市诺里尔斯克郊区游荡,这个地方距
期刊
罗永浩的微博又开始活跃了,但他已经不再提跟锤子相关的内容了。  他说他47岁了,还有激情,还有梦想,还在创业。但锤子己成为过去,小野电子烟是罗永浩新的开始。与之前不同,这一次的创业无关情怀,也无关梦想。  朋友眼中的胖子  与罗永浩有过私下接触的人都认为,他与公众面前的形象截然不同。  2012年早期创业的时候,因为在这个圈子里没有资源和人脉,罗永浩在微博上说了一些比较张狂的话,激怒了一部分公众。
期刊
鮀城有“奇”人,以寻猫为业。缘旧屋行,忘路之远近。忽逢长深巷,不见其尾,两旁旧屋无人迹,杂草丛生,乱树成荫。但闻一丝猫腥味。“奇”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巷。巷尽有林,林有小山,山有人家,人家有猫……  “奇”人盘腿而席,与之同乐。携摄器,拍之,心狂喜,亦怡然自乐。  街头巷尾专门拍猫  这位“奇”人,名叫方文奇。正如她在自己在公众号里所写的,她总是喜欢行走在汕头的街头巷尾去拍猫,她也自称是个专门
期刊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突破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征服崇山峻岭,渡过大河险滩,穿越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是如何呈现的?  苦难之中,更有理想和信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期刊
北京作为多朝古都,每个朝代都有来自全国的优秀工匠被召进京城。全国各地的工艺技术被带到北京,与本地特色相融合,使得北京工艺美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玉器、景泰蓝、牙雕、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种技艺被合称为“燕京八绝”。  因为铺在地上,宫毯是“燕京八绝”中最低调的手艺,但即使如此,它却是诸多宫廷工艺中最讲“皇家格律”的一个。  在“皇家”消失后的百年,那些为皇家礼仪而生的工艺,大
期刊
6月25日凌晨3点35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文学界泰斗,教育界扛鼎之人。他主编的新时期第一部《大学语文》教材,发行量累计超过3000万册,不止一代人受惠。  他是个线条刚硬的人,一如他的面容,但对待学生,又如冬日暖阳。就在不久前,他的弟子毛时安去看望徐中玉先生,写下了深情款款的文字:“我1982年从大学毕业,其后每年去给先生拜年。……在先生的身边,
期刊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垃圾分类是关系每一个人的话题。但公众对垃圾分类究竟了解多少?又有多少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丢弃呢?记者对此采访了不同地区的十余人。  对于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多数受访者都能给出明确答案——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但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受访者能说明白,具体分类知之不详,常识普及尚有欠缺。  对于垃圾分为几类这个问题,有的人说分为两类,即可回收
期刊